作者 商迪安
开车的时候,看着原本通畅的路段从缓行慢慢变成拥堵;或者是因为某个复杂路段遇到手机没信号,导航卡顿错过关键出口,心情肯定不会好。又或者,在热门商圈、大型商场,用App反复找位置和想要去餐厅,消磨耐心。
户外爱好者也会担心地图不好用,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束手无策。今年前7个月,因为户外活动遇险、失联的事件超过20起,其中,今年6月北京门头沟地区就总共出现5起户外活动引发的救援报警。
这些最终反映的是用户对地图产品需求的变化。现在的地图产品已经在导航的基础上把精度实现至车道级导航,提供生活信息和服务,但这还远远不够,用户的需求总是在变化的。驾驶人会希望了解拥堵的变化情况、红绿灯什么时候切换、哪条车道更快;出门在外旅游,用户需要了解景点周围更多的服务信息;逛街的用户需要知道商圈更详细的店铺位置信息;户外发烧友希望地图能在遇到危险时发挥作用。
这就要求一款地图产品必须具备“全域”服务能力,能满足驾驶人开车安全且快速抵达的愿望,能帮助游客快速在景点周围找到喜爱的餐厅,能让用户一眼就看到自己想要去店铺在哪里。“全域”能力,对应的是地图产品应该具备更细的信息颗粒度、更新的鲜度、更强的稳定性,能够覆盖用户从宏观到微观、当下到未来的需求。
走出城市森林的迷宫
城市是一个立体空间,点对点的导航只是基本需求,用户对生活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对效率提升的追求,结果是他们需要更“全能”的工具才能应对城市这个立体空间的深度和广度。
以导航为例,点对点的导航已经是诺基亚手机时代的功能;随着北斗导航卫星精度提升,地图产品支持车道级导航。早在2020年,高德地图就运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结合参考站信息,实现定位精度1米以内车道级突破。
但这并不足够。比如,地图有行程的预估时间,这个时间可以为用户提供出行参考,但它是动态的,主要取决于实际的交通状况。车流量大的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上出现慢行车辆、急刹车辆,或者主干道和辅路的出入口往往伴随车辆变道,从而影响道路通行效率。
这就是常见的“幽灵堵车”,而车道级导航并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它无法告知驾驶员哪条车道通行更快,也不能对道路状况进行预测并提醒后方车辆提前变道而避免拥堵。高德地图新版V15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推出了车道级领航功能。
车道级领航和车道级导航只有一字之差,但在能力上有明显跃升。车道级领航功能可以被看成是更智能的车道推荐,它可以明确告知驾驶员哪条车道更通畅,比相邻车道的行车速度有多大幅度提升,并根据前方车辆的行驶速度为驾驶员提供变道建议。
“车道定位是基础,加上时空计算引擎对交通环境的针对性计算和持续深度建模对于交通流规律的分析,高德V15可以突破传感器和周围环境的物理限制,扩大驾驶员的感知范围,可以感知2公里之外的道路状况,并给驾驶员未来30秒的行车建议。”高德地图车道级领航产品负责人说。
时空计算引擎推演能力和精准度可以以高德2021年上线的红绿灯倒计时为参照。很多人以为高德是接入交通系统才能实现这个功能,但其实它是基于高德时空计算引擎设计的。高德使用接口提供的数据训练时空感知模型,推演计算红绿灯的变化周期,然后利用实际使用场景的真实数据进行优化,提升红绿灯倒计时的准确度。
一辆拥有30多个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等传感器,具备L2+智能驾驶水平的车辆,能感知到的道路范围最远不过500米,并且它处理的是驾驶员的近场数据;但高德地图V15能帮助驾驶员获知超出视距范围的交通状况以提前应对,并且只需要一台手机就能实现。
也就是说,不管驾驶员的周围是大货车、大卡车、高楼还是像重庆那样的起伏落差很大的道路,高德地图V15都可以穿透。高德地图透露,这个功能已经可以在大部分Android、鸿蒙系统手机上使用。
伴随着车道级导航同步上线的是AI领航员——在高德的数字领航员“小高老师”基础上,AI领航员基于语言大模型具备了和驾驶员在情感上进行互动的能力,比如,它可以在拥堵路段主动安抚驾驶员的情绪,或者在驾驶员长时间驾驶时提升他们注意休息。
车道级领航还原了道路的真实世界,加上AI领航员的情感陪伴,沉浸式道路导航体验再上一个台阶。但所谓的“全域”能力并不只是针对道路导航,道路驾驶只是城市出行的一个要素,对于绝大部分用户来说,对信息精确度的需求更为高频的场景是街道、热门商圈和周边生活圈,这些是城市交通的神经元、毛细血管。
2023年9月,高德地图V13上线,新一代导航引擎“奇境”为用户提供了“时空地图”的实景体验。在高德地图V15上,得益于广泛应用的人工智能技术,用户在地图中的“身临其境”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奇境”引擎在地图上建立的立体场景模型为用户提供了出行前的参考信息,但用户仍然需要微观视野下的动态和静态信息。
比如,如果用户被岳阳楼的美景吸引,他可能还会关心附近是否有餐厅,或者是岳阳楼到交通点的路上还有什么好玩的;又或者当一个用户抵达超级购物中心,他需要辨别方位并且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店铺、餐厅。
基于这个这个需求,高德地图V15的3D立体地图,基于3DGPT地图技术全景展示了周边生活信息和城市动态,把地图和生活服务的连接扩展至全域。
3D立体地图的可达圈是选择困难用户的最佳解决方案。用户找附近地点时,周边可达圈会像小雷达一样为用户展示附近好吃好玩和便利设施,切可达圈半径可以手动调节为5、10或15分钟脚程。
如果用户想逛街,周边商圈会以热力图标的形式展示,放大进入热区即可查看商圈详细信息。用户到达商场时,立体化地图能帮忙识别方位,帮助用户获得准确的店铺位置及楼层信息。
高德3D立体地图产品负责人透露,高德从2022年开始做3D立体地图,并且利用“奇境”引擎对重点景区进行渲染,为用户展示实景,解决用户“看得清”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高德利用3DGPT地图技术,把一张图全自动建模、抽象还原,生成立体图,还应用了神经渲染技术构建城市细节,解决用户“看得懂”的问题。
利用3DGPT地图技术,高德地图V15新版展示的交通动态也更为丰富全面,用户放大地图不仅可以看到路况,还能知道交通拥堵的时长以及什么时候开始缓解,为交通参与者解决了信息差的问题。
从“奇境”到3DGPT地图技术,高德地图在地图上最大限度还原现实世界,实现了从用户的出行前决策和出行后的生活服务的全覆盖。“现在高德不只是在地图上强调出行的概念,而是要串联用户出行的所有目的地以及目的地深度信息,不管是出行还是生活服务,高德地图都可以满足。”高德3D立体地图产品负责人说。
地图的安全守护深入郊野山川
地图服务城市内的“全域”覆盖并不能说是真正全能。交通工具的升级,无限拓展了人们的出行半径,越来越多的人得以走出城市,深入郊野山川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但迷人风景背后往往也存在危险。真正的“全域”,必须是能在城市之外,在这些极端环境下,也能为用户提供稳定的服务,甚至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9月3日晚上19点左右,一名男性游客独自前往西藏自治区哲蚌寺后山徒步,但就在徒步开始几十分钟后,他就发生迷路,并因为高原反应呼吸困难、体力不支。随后,他马上拨打了110报警电话。
接到报警后,警方联络救援队。救援队经过周密计划和搜寻,在次日将近凌晨3点的时候找到了求救人,将他转移至相对安全的地带并进行初步救治。不过由于撤退条件不足,救援队利用高德地图卫星求救功能向后方部队发起了求救,并且持续更新位置与后方队伍保持联络。
最终在后方队伍和消防队的联合行动下,借助卫星求救功能缩短了登山时间,在当日的早上大约9点完成全部救援工作,没有出现人员伤亡的情况。
高德地图的卫星求救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此次行动的救援队队员说,后方队员收到第一梯队的卫星求救信号后,联合消防部队一同上山,原本5个小时的上山路程,缩短到了2个小时20分钟。
高德地图产品负责人介绍,高德V15新版上线卫星求救功能。用户进入无路区时,高德会提示全程记录足迹,返程时用户可选择沿足迹原路返回;途中遇危险,卫星求救功能还能发出包含精确定位的有效求救信息,救援力量能够获知求救者准确位置和轨迹,大幅提升救援效率。
高德已经与蓝天救援队、曙光救援同盟、绿舟救援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越野车分会等机构成立基于地图平台的“救援互助联盟”。用户如果在户外遇险,一键呼叫救援,就可以获得专业救援力量的支持。
面对极端环境,卫星求救功能也可以不受网络信号的限制发挥作用。无网场景下,高德地图与手机厂商、卫星通信运营商合作,实现了高可靠的极限场景实时卫星通信技术,利用北斗卫星定位,连接天通卫星通信,就能实现一键发送求救信息的能力。
这一能力也应用在导航上,高德地图V15实现了无网导航。在无人区、无路区或者是通信基础设施不足的地区,驾驶员可能会因为丢失网络信号,失去关键的道路信息,造成导航卡顿、延迟而错过关键出口、路口。
高德地图V15的北斗卫星无网导航可以智能识别途中网络不佳的区域,提前加载导航信息,当网络信号不稳定时,自动切换到无网导航模式,保证服务全域覆盖。随着V15新版的上线,高德地图无网导航已覆盖全国上百万个网络风险点位。
“全域”覆盖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从“奇境”引擎到3DGPT立体地图技术,高德V15在地图上通过数字手段还原真实世界,帮助用户实现从“看得见”到“看得懂”;从车道级导航到车道级领航,从语音助手“小高老师”到AI领航员,高德V15为驾驶人提供了最高效、贴心的道路导航服务,背后是不断进化的时空感知模型和语言大模型;从城市森林到郊野山川,高德V15的无网导航打破了地图服务的空间制约。
在“用户导向”的总体路线下,高德对用户使用场景的探索从宏观层面深入微观层面,从最初的满足用户对地理位置信息的获取,到如今在地理信息基础上为人们建立与生活服务的精准连接,提升出行效率并守护用户安全,高德地图V15已经成为用户的全天候全能助手。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