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概,一个有态度的财经自媒体。
又创新低了,留言区里面哀鸿遍野,但越是这时候,越要冷静。
说几点,或许对大家有启发。

第一,谁在买?
从去年10月份起,郭嘉队(中央汇金)已经买入了8000亿的A股宽基ETF,这是什么水平呢?

先和外资对比。2017~2023年外资持续买入,每年买入速度在3000亿,2023年下半年至今,外资开始割肉,割肉速度在每年2000亿。而郭嘉队从2023年下半年起开始抄底,加仓速度是每年8000亿。所以,郭嘉队的买入速度远远超过牛市追涨时的外资,也完全能覆盖熊市割肉时的外资。

再对比下楼市。为解决新房库存滞压,今年5月央行设立了3000亿的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可拉动5000亿的银行贷款。楼市一共400万亿的盘子,才投了5000亿。关键这5000亿性质上属于再贷款,是要还的。而A股总市值已不足70万亿,郭嘉队却在短短一年内直接砸进去8000亿。

第二,谁在卖?
其实我一直不愿意相信是基民卖的,但是有些数据我也绕不开,今年初,国内的个人存款余额是138万亿;到今年7月底已经是147万亿,净增加了9万亿。老百姓就业一般,各种提前还房贷,结果存款还暴增,这些钱都哪里来的?想也知道。

当然,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现在行情这么差,作为基民尤其是基金行业现在又是多事之秋,先调整也很正常,其实这不就是神话基金那三年种下的因果。

第三,能出手吗?
能不能出手,还是看你观察的角度。从估值的角度来看,即使盈利下滑,A股主要宽基指数沪深300的股息率已超过3%。而曾经股价高不可攀的消费股,股息率竟也超过了3%。有史以来,A股也就两次达到这么高的回报率。上次是10年前的2014年。可那会儿的存款和余额宝的收益率还有5%,还有一堆10%起步的信托和P2P。而现在只有2%的存款了。

实话实说,就冲这点,再加上郭嘉队也是被套,我就愿意再博一次,毕竟这种双重抄底机会是很罕见的!

但是这就是一方面,就好比前段时间市场热议的郭嘉队重仓股表现也拉胯是一个道理,不是说估值低,有机构在买,股价就一定上涨,大家或许都发现了,最近几年,机构正在「散户化」,就是一旦买入,除非大幅盈利后抛出,否则就是躺平,不再参与交易。这让很多喜欢看机构动向的人,大失所望,甚至与机构同归于尽。看下图:


这是前段时间刚刚披露的,社保基金二季度重仓的「东方财富」的走势,大家可以发现,虽然社保基金增持,但实际二季度该股的走势并不理想,一直到8月开始,股价才逐渐企稳,显然即便机构买入,似乎也没有用,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看机构动向并没错,只是错在不应只看机构是否买入(如公募基金持仓),更要看这些机构投资者,是否正在积极的参与交易,只有他们积极交易,股价才能持续活跃,才会拓展出更大的盈利空间。

如何看机构是否在积极参与交易?
这就要使用大数据统计工具了,这些工具是通过长期的数据累积,并提取具有机构交易特征的数据,再进行比对,用以衡量交易活跃程度。这么说比较抽象,大家看下面的数据,一看就明白了:

图中橙色柱体就是我用了十多年的大数据系统中反应机构资金活跃程度的「机构库存」数据,「机构库存」数据反映了机构资金交易的意愿,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从图中可以看出,实际这大半年,机构资金对于「东方财富」的参与是很不积极的,所以股价不是不会涨,而是不会持续的上涨。

那么社保基金为何还要买「东方财富」呢?其实就像前面提到的,很多机构是买进去等涨,而不是积极推动股价上涨,这点对于长线资金尤为突出,所以这时候把希望寄托在机构身上就是不切实际了。

当然,如果是机构持续参与交易的话,也就是在不断推动股价,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看下图:

这也是社保基金二季度重仓的「福耀玻璃」,从图中可以看出,过去大半年时间,机构资金始终积极参与该股的交易,结果就是不管市场有多么震荡,该股的走势非常坚挺,即便是有调整也很快结束。有人说当中也有「机构库存」不活跃的时候,这个很正常,毕竟大数据挖掘不是真实的数据,而是对真实数据的高度还原,不是所有的行为都能被还原,但至少比多数人看走势定未来要强上很多吧!

环境变了,如今机构也多了,想法也有很大的改变,我们必须要去适应。
本篇就聊到这里,关注老概,随时随地带给你不同视角。

声明
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同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敬请知晓。
此外,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不收会员,没有社交群,也从不与任何人发生利益关系。


作者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