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喜临门。

天能股份(SH:688819)近日公布的半年报犹如一剂强心针,一扫一季度营利双降的阴霾,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16.22亿元,在已披露财报的同业公司中排名第3;净利润11.94亿元,同比增长了9.3%。

好业绩的背后功臣,竟是传统铅酸电池业务的强势支撑。

铅酸电池的利好还来自于政策方面。商务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推动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对换购铅酸蓄电池自行车的消费者加大了补贴力度。在锂电池不断侵蚀市场的当下,此“特赦令”无疑让铅酸电池枯木逢春。

作为国内铅酸“领头羊”,天能股份近两年来在新能源领域动作频频,布局锂电、燃料电池、钠电池等多个领域。然而新业务并未带来预期增长,反而成了“拖油瓶”。有投资者直言不讳:“我想建议一下张天任董事长,做好擅长的铅酸电池比啥都强,少点野心,但野心与实力不一致会被反噬……”

如今,铅酸电池业务持续向好,锂电业务却令人头疼。站在十字路口的天能股份,该如何抉择?

铅酸龙头的转型苦恼

浙江长兴,本是太湖旁边一个位于苏浙皖交接的一个小县城,让其出名的,是全国近一半的铅酸电池均产自这里。而天能股份则是这里的“老大”。

天能股份的传奇故事,始于1986年的一个小蓄电池厂。

在那个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张天任,一个普通的会计,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远见,接手了这家负债累累的小厂。他看准了电动自行车普及的巨大商机,毅然决然地投入研发,与复旦大学合作,成功推出了新一代电动助力专用蓄电池,填补了国内空白。

90年代末,电动自行车市场兴起,天能股份凭借“阀控式密封铅蓄电池”和单次里程突破100公里的新型环保电动车用蓄电池,成功抢占了市场先机。

2007年,天能股份更是以“中国动力电池第一股”的身份在港交所上市,迎来了辉煌的巅峰。

从此之后,铅酸电池成为天能股份的主营业务,江湖地位也逐步立稳。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天能股份实现营收216.22亿元中,铅蓄电池业务板块实现营收201.32亿元,营收占比高达93.13%,且毛利率高达18.05%,位居各业务板块之首。

铅酸电池业务做得好好的,张天任为啥要考虑转型呢?

天能股份自2007年上市后,净利润和营收增长良好。其业绩却在2013年和2014年却遭遇了“滑铁卢”。2013年净利润同比暴跌80.95%,2014年更是直接亏损了3个亿。

连续两年亏损,主要受铅酸动力电池行业波动与危机的影响。

2012年,中国境内多起血铅事件爆发,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和国民环境。国家颁布的《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成为整顿电池行业的利器,众多中小企业因资金紧张陷入经营困境,被迫关停,行业整合加速。天能股份受到的冲击更大。

同时,从2014年开始,锂电子动力电池在两轮车市场加速渗透,加速侵蚀了铅酸电池市场。相比循环寿命低、排放污染大、充电时间长的铅酸电池,锂电池显然更符合当下持久、清洁环保出行的理念。

于是,面对单一、且政策风险巨大的铅酸电池业务,张天任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对天能集团的产业链进行转型升级,加快锂电池行业布局。

然而,转型收益并不明显。数据显示,近两年,天能股份的锂离子电池业务的营收占比一直不足5%,且逐渐降低,在2024年上半年,仅为0.85%。而且,该业务的毛利率一直为负,尤其在2013年,毛利率高达-14.83%。

不过,如今,随着铅酸电池迎来“特赦令”,天能股份可谓喜从天降。那么,在如今的市场格局来看,天能有理由放弃锂离子电池业务吗?

志在“全能优”的“偏科生”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天能股份在2022年的年报中称,“公司将储能业务视为公司锂电业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将集合公司市场、品牌、技术等一系列资源,加速锂电储能市场渗透。”

此前,天能股份对锂电产能的持续增长是十分乐观的,并预计60%—80%的产能将用于储能业务。

天能做锂电,意在更广阔的储能市场空间。

自上市之初,张天任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早早布局了储能这一潜力市场。在其2020年年报中,天能股份已对储能产业的巨大爆发潜力做出了精准预判,明确指出“储能是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迫切需求。

此后,天能股份对储能业务的重视与日俱增。2021年,公司首次将储能业务单独列出进行讨论;2022年,更是首次提及了新型储能,特别是电化学储能的高效、快速建设和技术适应性强的优势;2023年7月,天能股份正式成立储能事业部,全面承接公司储能系统生态的发展战略,彰显了其在储能领域的坚定决心和深远布局。

天能股份主要布局大储和工商业储能,并成功接下了多个欧美地区的大单,同时在亚太地区也有所斩获。为了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天能股份在2023年以自有资金2.1亿元等值美元受让了天能帅福40%的股份,实现了对这家公司的全资控股。这一收购不仅打通了天能股份的产业链,还触达了更多客户。

可惜的是,正所谓“起了大早赶了晚集”,如今在储能市场,无论是电芯出货量排名,还是系统出货排名前十榜单,天能股份均未能榜上有名,随着储能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再想跻身前列已经难上加难。

除了储能业务外,天能股份还在钠电池和燃料电池领域进行了重点布局。

在钠电池领域,天能股份已经结合不同的应用场景开发了多款钠电应用模组,包括国标车用模组、重卡驻车电池模组、电摩电池模组以及家储模组等。同时,其年产2GWh高安全宽温域钠离子电动自行车电池产业化项目,也将在长兴县落地,项目总投资高达3亿元。

在氢电业务上,天能股份同样展现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拓展能力。

2023年,公司推出了两款系统和一款电堆,均已具备装车条件。市场方面,天能股份的40套燃料电池系统公交车已在江苏沭阳投入运行,并计划围绕富氢和非富氢两大不同的区域,分别开展装载机和重卡示范运营和推动公交和市政车辆市场的拓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近最火爆的固态电池领域,也看到了天能股份的身影。早在今年4月,公司自主研发的511Wh/kg的“类固态电池”就通过国家检测中心认证,且透露,公司已经针对固态电池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前瞻性研究。

整体看来,天能股份想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三好生,但目前却如同一个“偏科生”。新兴业务都未能给公司的业绩带来太大增量,暂时难以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天能股份总负债为260.6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97%。高负债之下,在新兴业务上的投入能否得到支撑,值得思量。

难以承担的人员流失之痛

与业绩公告同日发布的,还有天能股份的高管离职公告——陈勤忠辞去了公司总经理助理职务。而一年前,其前任张仁柏也因个人原因离职。

近年来,天能股份在新能源领域持续发力,然而其核心技术团队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新业务的进展。

据悉,自2021年以来,天能股份已有多名核心技术人员因个人原因相继辞职,这一现象在锂电和氢能电池领域尤为突出。

2021年11月,天能股份的核心技术人员向德波因个人原因请辞。作为物理化学博士和高级工程师,向德波曾在北京大学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中航锂电(现中创新航)从事研发工作,并在天能帅福担任副总监职务长达四年。

紧接着,在2022年10月,天能股份又公告了另一名核心技术人员李国华的辞职。李国华曾任天能股份新能源事业部首席技术官,并兼任锂电研究院院长。

进入2023年,天能股份核心技术人员流动频繁。

3月,核心技术人员陈飞因个人原因申请辞职。陈飞作为应用化学专业的高级工程师,曾参与公司铅、锂电池相关产品的多项研发工作;同月,天能股份又公告了核心技术人员孙伟的辞职。孙伟是物理化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曾担任天能帅福得技术总监,主要负责公司锂电池相关产品的材料开发、结构设计等工作。

到了今年,天能股份再次遭遇核心技术人员的双重流失。

3月,施利勇和李伟同日辞职。施利勇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高级工程师,曾参与公司锂电池相关产品的材料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并领导了多个重要产业化项目。而李伟则是加拿大国籍的博士研究生,曾担任力神电池工艺设备总监,加入天能股份后主要领导锂电产线工艺设备建设、调试等工作。

7月,公司首席氢能技术专家兼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徐淳川也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所任职务。徐淳川是美国国籍的博士研究生,物理专业背景,曾在福特汽车公司任高级工程师,他的离职无疑对天能股份在氢能电池领域的研发工作造成了影响。

被寄予厚望的锂电和氢能电池业务,都没能留住“牛人”,且多数人员在职时间并不长。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公司研发人员1723人,占员工总数比例8.57%,远低于科创板要求的10%的标准。

根据2024年半年报,研发人员中本科学历占比最高,为38.48%。其次为高中以下,占比为31.92%,博士研究生占0.81%。据此,其余六成多的研发人员学历在专科及以下。

从人数上看,今年上半年研发人员同比减少了385人。

天能股份在半年报中也提到,电池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依托于多项核心技术及专业的研究技术人员……“若未来出现因人才竞争加剧导致公司核心技术人才流失、或保护措施不足导致核心技术泄密,将存在公司业绩受损的风险。”

追求多元化发展战略,是龙头企业保持增长的必经之路,但在新能源业务激烈的竞争中,技术优势必然成为各公司加紧构筑的护城河。对于这家百亿龙头而言,如何稳定核心技术团队,保持研发和业务上的连续性,是一项极大的考验。

(转载请标明出处,文章来源:华夏能源网)

$天能股份(SH688819)$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