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方诗意

编辑丨六子


中国有很多企业,都是从荒芜之中成长起来的。

1989年,中国软件行业发生了两件具有拓荒意义的大事。一件是“中国第一程序员”求伯君在南边写出了WPS1.0,另一件是中国第一位计算机应用博士刘积仁,在刚成立的研究室接待了第一位国际客户,开始创业。中国资历最老的一批软件公司,大多在这个时候起步。

时过境迁,东软不再是当初软件行业的一根苗,而是变成了一棵“树”——软件是它的主干,医疗健康、智能汽车互联、智慧城市、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它的枝叶。

这些枝叶里,医疗健康那一支很显眼。比如,东软在1997年“手搓”了国内第一台临床应用CT机,一举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能自主制造CT机的国家。在1998年,东软医疗正式成立,而后开始了漫长的耕耘。

然后,东软就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了下来,直到今天。在大健康这个大的枝干上,它已长出很多新的“嫩叶”。


01
「这家公司,被央企“看上了”」

看上它啥了?这是很多人看到通用技术战略投资东软医疗时的第一反应。总不可能,是因为它成立早吧?

7月3日才完成的战投,9月2日东软集团与通用技术集团便光速升级合作,覆盖了医疗信息化、健康养老等领域。通用技术对东软大健康布局的满意程度,看来不是一般的高。

*图源东软官方

让人惊讶的点在于,通用技术是整个医疗健康产业的三个国资央企龙头之一,它的一举一动,都是大事件。虽然硬要说起来,央企与民企的合作、央企的战投动作,在今天都不罕见。但只要他们这么做了,就一定都有深意。

比如,三大龙头的另外两位——国药和华润,这两年的动作很集中。

国药在2023年和GE医疗成立了医疗设备合资公司,国药影像;和医科达也合资成立了国药医科达。华润更关注医疗产品,今年一边出手收购了血制品巨头绿十字香港,一边拿下中药龙头天士力的股份,成为实控人。

通用技术在去年收购了医疗设备服务企业凯思轩达医疗科技85%的股权,没想到,第二次出手也和国药一样,还是选择在医疗设备领域。

其实在领域一出的时候,选东软医疗的理由就已经出来了:东软医疗,毕竟是中国从0起步的医疗设备领域“第一人”。

第一台国产CT、国产X射线机、国产三维彩超......随便一个研发过程,在那个年代都可能让一家公司死去活来。但东软医疗偏偏不放弃,还成功了,颇有东北人的“轴”劲儿。

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因为作为央企,通用技术不怎么缺钱和资源——它是国资委确定的21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试点公司之一。重点在于,投资要有方。

今年2月,七部委发了一个文件,名为《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未来产业”有六个,健康是其中一个。医疗设备又是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一家根正苗红、功绩卓越的企业,帮他更好地发展成长,央企的思维必然少不了这一点。

通用技术旗下有医院、有养老机构、有产业链布局,正需要一个有实力的伙伴来支持建设国家大健康基础设施,完成健康中国的使命

就这样,东软就这么走进了这个投资的闭环里。那股“轴”劲儿还在,说穿了,这也是一种赤子之心。

另外,有了央企的支持后,东软医疗一直在追求的IPO目标,也许就会有新的动力。因为通用技术持股45%,既是背书也是支持。向前看,他们的理想是一致的。


02
「我们想要怎样的健康服务?」

谈完理想,该谈现实了。

8月30日,民政部发布了《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这已经超过了中度老龄化的标准。

然而,同样出现在《公报》里的是,全国养老床位数不升反降,2022年底还有829.4万张,2023年减少了6.4万张。其中机构和社区分别减少1.1万张、5.3万张。

为什么?因为生意难做。是的,就是“生意”。我们不能回避,只有在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支持下,养老服务才能像齿轮一样在社会机器里转起来。在齿轮背后,还有更多精密的模组,比如医疗器械和设备、服务人员、适老化改造服务、智慧化运营和监管等基础要素。

这个巨大的生态系统,需要可持续的供养,同时也非常考验企业的综合实力——又是一个需要经历时间考验的故事。

犹记得在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大批央国企、房地产企业、私企受到激励,争向入局养老护理。十年过去了,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承认了一个现实:急功近利不适合养老产业。就像没有足够的耐心,也绝对玩不转医疗设备一样。

有意思的是,东软又亮相了。东软旗下熙康云医院,主营的恰好就是护理服务、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其中,就数护理最亮眼。在它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财报中,护理服务收入同比增长高达123.2%,其中居家护理服务量14.2万人次,同比增长217.3%;护理咨询服务量14.7万人次,同比增长113.1%。目前,平台已覆盖人群2亿多,入驻护士10.8万名,提供的居家护理服务项目120多项。

*图源东软熙康云医院官网

更有意思的是,熙康的胜利,不是靠什么资本大水漫灌,而是靠一个“慢”字。

你没有看错,熙康在2011年成立,也就是养老护理产业第一波热潮前期。但它硬是围绕宁波一个地方做了差不多十年的铺垫:8年打造完善云医院商业模式,1年在浙江省复制模式,6个月在河南复制模式。它先让用户习惯了网上咨询和找服务,让商业模式活了,然后才对外延伸。

难怪,刘积仁在采访会上这么说:“(对熙康云医院)我们最兴奋的不是它的规模,而是它的内涵。”

因为慢,所以熙康的商业模式成熟了。我们看到,之前养老床位的减少主要是社区在减,因为社区是很难盈利的。机构有商业模式,所以减少幅度没那么大。而像熙康这样已经把模式做成熟、把护理做成主力增长业务的,未来可能就是增长的生力军了。

如今,熙康已独立上市,与东软集团以及其他“兄弟姐妹”成为“大健康”家族。

东软集团有主管“医院信息化”和“医保”的软件能力,东软医疗有医疗设备,熙康现在服务C端已经搞出了名堂,还有做医院运营管理的望海康信、医疗物联网建设的东软汉枫。东软,耐心太足了。这种耐心织出了一张大网,覆盖整个医疗健康领域。

而现在想想,这些念头的缘起,似乎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了。


03
「快三十年前,一切已经注定」

1994年,当时的中国还没有社保体系,东软就已经开始了社保系统的研发,成为全国最早进入社保信息化领域的IT企业之。1997年,东软涉足医疗信息化领域,并于同年推出了第一台国产自主品牌的CT,就这样,东软开启了医疗健康之路。

之所以做CT机是因为,刘积仁觉得CT机在系统设计和软件方面有价值,加上东软最擅长的医院信息化。然后软件和硬件的系统就这么打通了,后来的一系列服务,包括熙康,就这么自然地装进了医疗健康服务的大袋子

所以说,在那个人们都不清楚软件的时代,刘积仁居然已经把工业和信息化掰扯清楚了。如果不是他的先见之明,估计今天不仅很难有东软的成功,国产化的进度也会滞后一些。因为这个行业的周期太长了,就像当初做养老服务的那波人一样,你想活下去,就得先死一遍。十年之后,机会可能才来。

*图源东软集团官网

更神奇的是,东软的大健康布局,几乎每次都是踩在时代的节点上——甚至还要超前一点儿。研究自主医疗设备,正是在中国开闸加入WTO之前;熙康成立的时候,中国刚刚掀起移动互联网热潮,互联网医疗跑出来一大堆平台;现在它的护理服务成熟了,老龄化最严峻但也是机会最多的时候,刚好就来了。

话说回来,其实也没那么多刚好。在不同的时代发展阶段,医疗健康行业关注的重点不同,顶层设计和底层需求都不同,就会因时而变。东软和刘积仁,每次都往前多看了那么一两眼。这一道目光,就是很多企业终其一生也没能逾越的障壁。

到今天,AI时代来了,我们看到东软内部又开始面向未来,进行组织等多方面的变革。重组事业部以及销售、市场、财务、人力等体系,构建“AI的智能体”、数字医生和医疗健康专用大模型,实现人工智能交付。又一次,东软更新了自己。

刘积仁说,希望以后能更多交付智能化、服务化的解决方案。医疗设备是给医院用的,软件是给医院里病人用的,软件当跳板,可以触达更多具体的人。

以前,医疗是大规模、低频次的特点为主。所以打基础、做背后的信息化建设和设备供应,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商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到今天,社会需要更多具体的服务了,所以熙康增长了、扩张了。本质上,是东软新时代的新逻辑生效了。而这一切,都要追溯到三十多年前,刘积仁下定决心“入行”的那些年。

总之,变革永远是一个过程。而医健服务这样的刚需却是不变的,这种不变就是确定性。东软有智慧,所以三十多年来,成功地长大了。

直到今天,社会逐渐老龄化了,但东软正当壮年。赡养社会、赡养人类,也许,这就是责任的天注定。


作者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