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能源网获悉,近日,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了中国海上风电业主排名报告。从排名来看,在国内海上风电场的投运上,国央企已成主导力量。

报告披露,一方面为了实现双碳装机目标,一方面因为拥有雄厚的财力,隶属于中央或地方政府管辖的业主主导着海上风电市场的在运装机容量,市场份额合计达到97%。

具体来看,在国内海风市场,央企拥有70%的装机容量,地方拥有27%,私营和外国企业仅占3%。

报告披露,截至2024年6月,三峡集团是在运和储备合计装机容量的最大业主,其次是国家电投和中广核。

整体来看,国内海风项目开发基本形成了“三峡+发电央企”为主,其余公司与之组建联合体共同开发项目的格局。

近海格局已基本定型

中国海岸线漫长,海风资源丰富,但资源禀赋并非大力开发海上风电的主要因素,现实中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当地政府为完成新能源装机增长规划和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目标,有拓展海上新能源的需求;另一个是当地用电负荷压力较大。

两种因素叠加之下,我国海上风电开发力度较大的主要是江苏、广东、福建、浙江、辽宁、上海和山东等七个省份。七省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能够占到国内海风装机总容量的95%以上。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37.69GW。其中,江苏(11.81GW)和广东(10.94GW)两个省份的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0GW,山东、浙江、福建、辽宁四省的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分别超过1GW。

但在2023年,在海上风电新增吊装容量方面,广东以40.5%的占比远超江苏,位居各省首位,且在2024年上半年持续处于领跑地位。彭博新能源财经还预计,按已投运装机容量计,2024年广东预计将超过江苏,成为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三峡集团、国家电投、中广核等头部海上风电运营商的主要资产也集中在江苏和广东两地。

江苏在海上风电领域起步在全国最早,早在2006年就完成了全国首个海上风电风机的并网。也就在同一年,国家发改委明确同意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三峡集团的前身)在江苏响水建设一个2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场,三峡集团也由此进入海上风电开发阶段。

江苏响水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三峡集团之所以能够在海上风电市场力压五大发电,并成为“NO.1”,与集团的“一把手”推动密切相关。

在卢纯担任集团董事长的时候,为了推动海风业务,曾以副部级身份,“降低身价”亲自去各省拜访,继任者雷鸣山上任后,又将这个“传统”延续了下去,在沿海各省掀起海风“圈地运动”。

如今,三峡集团“圈地运动”成果显著,从广东至辽宁,初步形成海上风电能源走廊,累计装机规模近550万千瓦,保持国内第一。但其海风资产主要集中江苏和山东。

中广核也是国内最早进入海上风电行业的能源企业,试水海上风电始于2015年,起步于江苏如东,并成为我国首个满足“双十”标准的海上风电场。

但由于总部位于广东,中广核一直将广东视为海上风电业务发展的基本盘。

目前,其主要的海上风电资产也集中在广东的阳江、惠州、汕尾等地。值得一提的是,其所运营的总装机容量为90万千瓦的汕尾甲子海上风电项目,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平价海上风电场。

中广核汕尾甲子海上风电项目

此前,广东省将海上风电项目核准与用海预审下放到地市一级主管部门后,引发了海风开发商、运营商对资源开发权争夺力度加剧。而随着广东即将取代江苏成为海风最大的市场,开发商们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光伏装机量全球第一、风电装机量全球第二的国家电投,其海上风电资产也集中在江苏和广东。作为五大发电中清洁能源占比最高的公司,其海风市场的开拓主要得益于钱智民。

他在2018年履新董事长后,利用自己江苏籍干部和在中广核出身的优势,很快打开了江苏、广东两省的风电市场。

也就在同一年,国家电投风电新增装机量就超过国家能源集团,跃居全国第一。目前,国电投的海风项目遍布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江苏、上海、浙江、辽宁、天津、河北、山东等10余个省区。

值得一提的是,广西和海南省两地先后在2023年首次实现海上风电装机。未来,这两省或将成为开发商重点角逐之地。

“决战”深远海,技术决定市场

海风开发从近海开发逐步延伸向深远海区域,已是大势所趋。

当前,中国海上风电开发多集中于近海区域。其平均离岸距离不足20千米,平均水深不到10米,相比之下,在离岸距离30千米或水深30米以上建设的风电场较少。

近海风电受航道运输、水产养殖等因素制约,而深远海区域广阔,风能资源丰富、稳定且优质,这使得挺进深远海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走向。

但在环境条件上,深远海相较于近海更为恶劣。存在海流、波浪、潮汐、内波等多种水文现象,以及腐蚀、冲刷、淘空等长期理化作用,这无疑对风机基础、海底电缆、海上平台集成等相关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要应对深远海场景下建设风电站的诸多挑战,加强关键技术研发至关重要。

电力央企在海风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与其在关键技术与装备上的深耕密切相关。在产业内,也由他们来形成关键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

三峡集团在海风装机量上已然“”,并提出将“海上风电引领者”作为目标。那么在未来的深远海市场,能否继续凭实力保持领先呢?

在海上风电领域,单机容量的提升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峡能源在福建平潭项目

今年2023年7月,三峡能源在福建平潭实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并在福建漳浦二期海上风电项目中率先实现批量化应用。该项目的里程碑意义在于,其是全国首个批量化应用单机容量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项目,单日发电量刷新了世界纪录。

在海上风电挺进深远海的趋势下,漂浮式风电项目成为必然之选。

自2016年起,相关部委陆续出台了《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多个政策性文件,明确要求开展海上漂浮式风电机组以及基础的技术攻关。

三峡集团颇具前瞻性,早在2015年就开始探索漂浮式海上风电研究,是我国首个开展以工程为背景的漂浮式海上风电研究的机构。

2021年7月,三峡集团所属三峡能源投资建设的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搭载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组成“三峡引领号”,在广东阳江海上风电场完成安装。

值得注意的是,在漂浮式海风技术方面,国家电投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国家电投山东省海阳漂浮式光伏500千瓦实证项目

早在2022年10月,国家电投山东半岛南3号海上风电场20兆瓦深远海漂浮式光伏500千瓦实证项目成功发电。该项目位于山东省海阳市南侧海域,离岸30千米,水深30米,其发出的清洁电能,经汇流至逆变器后送至同场运行的半岛南3号风机平台,后续将通过海上升压站输送至电网。

随着深远海海上风电朝着大规模、远距离、大水深的方向发展,除了漂浮式风电机组及基础外,柔性直流输电、柔性低频输电等新技术也逐渐成为海上风电发展的核心方向。

未来,不仅仅是开发规模,各大电力央企也必将在新兴技术上展开实力大比拼。

(转载请标明出处,文章来源:华夏能源网)

$三峡水利(SH600116)$$三峡能源(SH600905)$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