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柴动力(SH600218)$  $安徽合力(SH600761)$ $亿华通-U(SH688339)$  

转摘内容,滁州市政协在省政协会议上发言:抢占氢能新赛道 跑出安徽“加速度”

8月23日下午,省政协召开十三届常委会第八次会议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专题协商会安徽省政协委员,滁州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滁州市委会主委宁建斌代表滁州市政协在会上作“抢占氢能新赛道 跑出安徽‘加速度’”口头发言,发言如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双碳”目标下,氢能产业按下了“加速键”。面对万亿“蓝海”,我省紧抓氢能产业风口,出台三年行动计划,发展势头正劲、前景可期,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产业协同发展不够。目前氢能产业已从单个城市向整体区域发展转变,而我省各市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产业布局统筹不够,产业分布不均衡,产业链上下游缺乏整体协同,尚未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集群效应。

二是产业链条不够健全。氢能制取方式仍较单一,绿氢制取占比不到5%,且成本较高,每公斤约40元,滁州氢气年产能力已达到近12万吨,但主要为化石能源制氢和工业副产制氢;氢能储运管理、加氢站核心装备等环节缺少核心技术,PEM电解器等关键材料及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氢燃料整车制造、氢燃料电池等高附加环节,缺少龙头企业。

三是应用场景开发不足。受氢能产能和技术限制,我省在能源、化工、交通、冶金等领域的场景应用尚未普及。如滁州生产的2辆氢能源公交车已经试运行,配套的中石化500kg/日的加氢站已经投入使用,已具备3000台套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其配套产品的生产能力,但是在储能以及电氢融合模式的探索创新、绿氢的制取和应用、氢燃料电池的应用推广等场景开发不足。

为此,建议:

一、优化顶层设计,促进产业格局加快形成。根据各地氢能产业发展的综合条件和已有基础,省级层面统筹产业布局,支持合肥、芜湖、六安、滁州等地因地制宜,聚焦氢燃料整车制造、氢燃料电池、氢气储运设备制造等环节发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整体配套、协同发展。依托省属投融资平台,引入战略投资者和知名投资机构,以重大项目引进为契机,鼓励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设立子基金,进一步刺激氢能产业加快发展。

二、开展协同创新,推动技术水平持续提升。聚焦电解制氢、氢储运关键装备、氢燃料电池等产业链锻长补短,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引导,支持氢能头部企业、高校和研发机构协同创新。与大院大所、优势厂商合作研发先进工艺,发展“绿氢”产业,打造集光伏发电、电解水、氢储能、燃料电池为一体的氢能产业链。加大氢燃料电池和氢能重卡生产企业引培力度,实现关键“点”上有重大突破。

三、加大场景应用,推进氢能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布局。省级层面推动与“三桶油”合作,改造升级、建设一批加氢站。探索建立高速公路氢能车辆示范运行、协同推进机制,借鉴山东、四川等省做法,鼓励氢能车辆开展跨区运营,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费。推动氢能示范应用,支持开展氢能供给、消纳一体化示范应用,加大氢能装备在公交车、重卡、船舶等领域的应用,给予购置和运营补贴,多渠道降低使用成本。聚焦合成氨、合成甲醇、航空燃料等重点产业,推动新型储氢技术与传统化工等产业链耦合发展。参考上海、浙江嘉兴等地做法,在芜湖、马鞍山、安庆等省内有条件的港口城市,试点打造氢能车辆港口运输场景,示范带动产业全面发展。合肥、滁州、六安等地,在制氢资源、工业规模化用氢场景、综合性氢能示范应用等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优势,聚集了明天氢能、元隽氢能等自主氢燃料电池、特种专用车和车用罐体企业,省级层面以此为基础设立3-5个氢能产业发展先导区,形成省内氢能电池系统与整车及零部件企业配套合作的新格局,跑出安徽氢能产业发展的“加速度”。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