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研究者普雷斯科特和梅赫拉提出了这样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即:从美国股票市场长期数据中可以观察到股票收益要远远高于无风险债券收益,如一段时期内的股票收益率为7.9%,相对的无风险债券收益率仅为1%,溢价达6.9%。从其他发达国家股票市场的数据中也可以发现不同程度的股票溢价现象。

这两位研究者运用标准的代表消费者动态优化的模型,通过基本的跨期欧拉方程,得到了股票溢价的表达式。很明显,无论是股票的溢价还是其他资产的溢价,最为本质的是风险的溢价,而这里所指的“风险”,并不体现在收益的方差,而是体现在收益和产出的协方差,因为投资者关心的是最后获得的收益总额。仅仅假设股票和债券这两种收益分布相反的资产方差是相同的,很显然具有实践不合理性。基于此,这两位研究者利用相对风险厌恶系数(CRRA)的效用设定得到了不可调和的股票溢价谜题:如果想要解释现实中的高股权溢价,就需要高的CRRA;但要解释现实中的低债券收益,就需要高的跨期替代弹性(IES),即需要低的CRRA。

1991年,研究者坎德尔和斯坦博对股票溢价之谜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投资者实际风险厌恶值要比传统研究中所认定的高,但这个结论会导致另外一个问题的出现,即“无风险利率之谜”。为了适应实际中的低利率情况,就需要在研究中假定投资者具有极大的耐力,能够给予将来消费和现在消费同样的权重,换句话来说,就是投资者要具有低的甚至是负的时间偏好率。2006年,巴罗从新的消费动态角度重新审视了消费的时间序列,对股权溢价做出了一些解释。不过,总的来讲,股权溢价之谜用经典金融学理论是无法完全合理地解释的。

有一个著名的金融现象与溢价相关——股市低风险异象:指的是高Beta证券的Alpha往往偏低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与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相违背。资产定价模型的一个基本的假设是投资者可以任意投资单位风险预期收益最大的组合,从而使自身的风险偏好得到满足。不过实际上,由于受到融资等的制约,投资者不可能自由使用杠杆,为了达到预期的收益,他们也只能够选择高Beta的资产进行投资,这就导致了相关的资产价格与价值相互偏离,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就会降低;反之亦然。故此,这种投资并不被投资者所偏爱,这就使得未来的风险收益会加大。对内含杠杆的ETF基金的偏爱,直接证明了多数的投资者不能够直接去使用杠杆。为了更好地对低风险异象进行研究,2014年,弗拉兹尼和佩德森构建了Beta套利策略模型,发现在全球超过20个的股票市场上运用套利策略模型均可以获得稳定的盈利,并且随着Beta资产价格差异的加大,收益也显著增高。此后的学者对盈利策略模型进行了深入应用研究,结果也显示出低风险异象的现实存在和有效性,并且认为这种异象受到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是较大的。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对该市场异象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

关注山石不迷路,朋友们再会!

$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持有混合A(OTCFUND|008969)$

$睿远成长价值混合C(OTCFUND|007120)$

$睿远成长价值混合A(OTCFUND|007119)$

作者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