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者 杜一用



厦门要打造全球供应链创新中心,因为厦门具备得天独厚的软硬条件。厦门供应链做得很大,但也很卷。


供应链是厦门为数不多自己成长起来的领先产业,并且做成了一方霸主。国内四大供应链巨头中,厦门占了三席,即建发集团、国贸控股和象屿集团,还有一席是浙江省属国企物产中大。在2024年世界500强排名中,建发集团的排名最靠前,国贸控股排其次,物产中大的营收接近于国贸控股,排名只比象屿集团靠前。



这不是厦门供应链的全部。根据新华每日电讯的数据,厦门有2.3万家供应链企业,年营收超过4万亿。


供应链的服务节点分布在全球各地,厦门能够获益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2023年厦门GDP第一次突破8000亿,即便只是把厦门供应链的服务节点落在厦门,都可能轻松突破厦门经济增长瓶颈。



这是厦门打造供应链创新基地的动力。


厦门也具备供应链创新的土壤,是最早连接海内外市场的开放窗口之一。厦门三大供应链巨头的起点不一样,但在后来的发展中,进出口贸易都成了主营。依托进出口贸易积累的经验,把服务内容由最早只是从事进出口商品的买卖,不断拓宽服务边界,延伸到为买卖双方撮合物流、金融需求服务。现在,厦门的供应链巨头已不止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中介服务,通过培植自己的产业链,把服务链延长了。



浙江物产中大的发展路径也大抵这样,时间和成长环境造就了这些供应链巨头短期难以复制的商业模式和越来越高的竞争壁垒。四大供应链巨头中,厦门就有三家,这是厦门独特的竞争优势。厦门产业规划提出,通过创新进一步做强做大供应链,从而把更多的服务节点留在厦门。在商业逻辑上这是说得通的。


厦门也确实具备供应链创新的条件,厦门是全国首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


厦门供应链规模做得很大,但内卷程度也超乎想象。



举个最近的例子,在第24届投洽会上,建发、国贸和象屿三大国企各自举办了一场以供应链为主题的论坛。都是厦门的亲儿子,三个儿子各自为阵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每个儿子都在考虑怎么把论坛办得更加出彩,为了出彩的背后,是邀请嘉宾和会议资源的重复建设。


厦门三大供应链巨头同质化的竞争并不少。各自都有一个以供应链作为主营的上市平台,即建发股份、厦门国贸和厦门象屿,从大的范围来讲,大家都在经营大宗商品;往细了说,金属矿产、农产品、能源化工和新能源都是各家主营。除了盘子规模有些区别,甚至连利润率都几乎一样。



厦门三大巨头的竞争早期集中在本地,随着“走出去”,竞争的战场也拉到了外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厦门三大巨头都是依靠供应链做大现金流,通过地产变现。最近几年,在闽系房企普遍歇菜的时候,三大巨头尤其是建发地产,又一起发力大规模抢地,在个别城市甚至出现厦门国企自己竞价的情形。


厦门曾经多次整合过国企的业务交叉问题。央企的重组也一直在进行,几大钢铁集团和南北车的合并先不说了,最近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的重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内卷”形成合力。厦门三大巨头“走出去”的过程中,必然存在这家仓库不够用、那家仓库还有剩的资源重合情形,同样有必要通过差异化竞争甚至是“大一统”消除内卷。



供应链是一门精打细算的生意,现在的房地产已经很难赚到钱,这三大巨头的盈利能力都在大幅下降,上半年利润率都低到不足1%。因此,创新供应链的同时,也要求创新供应链的盈利模式。一个具备盈利能力的产业,才具备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能力。



作者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