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沉浮
作者:郑嘉意
编辑:松壑
强调减量提质、摒弃规模情结的宏观背景下,商业银行扩表持续降速。
最新数据显示,7月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环比收缩1.1万亿元、1.3万亿元,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缩。
上市机构方面,对比一季度,A股42家上市银行二季度总资产规模环比增幅下滑3.56个百分点至0.37%,7家银行环比缩表。
其中近几年业绩坎坷的民生银行(600016.SH)缩表幅度尤为突出。
二季度,民生银行以2.28%的环比降幅成为资产收缩最快的上市银行;上半年,资产、负债同比下滑1.02%、1.84%,成为今年首家缩表的上市银行。
缩表背后,是新周期的困境交织旧周期的陈疾。
一方面,房地产与基建大潮退去、利率中枢下行,传统“重资产”模式在新周期难有增长空间,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行业涌入下行周期后,不少加杠杆周期积累的制造业、房地产坏账暴露,亟需更平稳的经营模式消化“沉疴痼疾”。
作为境内首家由民营资本设立的商业银行,其发展、变革、高光与近五年的困境都颇具代表性。
2020年,民生银行不良风险集中爆发,大幅计提拨备之下,净利同比缩水36.25%,创下A股股份行上市以来最大降幅。
次年开启“休克疗法”,鲜少再提规模目标。
信风(ID:TradeWind01)注意到,该行曾于2021年与2024年的上半年两度出现缩表,资产、负债同比降幅均超1%。
民生银行行长王晓永在业绩发布会上评价公司仍处于“战略投入期、能力培养期、结构调整期和稳步发展期。”
今年中报中,“促增长”在工作主线中的优先级仍小于“优结构”与“控风险”。
王晓永表示,“下阶段,本行将锚定资产端破局、负债端重构,实现存贷款规模平稳增长。”
01
规模“沉浮”
近10年,民生银行业共经历两轮扩表降速,与行业基本同频。
第一轮在2017年。
早前,各金融机构在宽松的货币环境下频频加杠杆,按不同路径通过理财、同业等方式进行期限错配套利想,资产端则直接或间接投资债券、非标。
为防范化解风险、抑制泡沫,去杠杆成为监管重点。
2016年末,央行主导的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将同业存单等视为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口径,通过资本充足率要求倒逼各行缩减同业业务规模。
次年,近9成上市银行资产规模同比增速下滑。
风格激进的民生银行受影响尤深。
资产增速降幅在彼时的25家上市银行中位列第二、同比下滑30.31个百分点;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收入下滑60.06%、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下滑41.67%。
年报中,该行称“已该行主动压缩同业资产规模‘脱虚向实’、加快自身去杠杆步伐”,截至年末杠杆率为5.81%。
不过从后续业绩观察,去杠杆策略并未延续。
2017年后,该行杠杆率连年走高至2021年末的7.6%;今年上半年末,已回落至6.92%。
第二轮降速始于2020年。
上一轮调整并未影响民生银行扩张的节奏。
2019年,民生大举扩表,将资产、负债同比增幅双双拉升至10%以上。
时任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表示:“经过几年卧薪尝胆,民生银行高速时积累的矛盾隐患已逐步解决。我们正在轻资本、优服务、高智能、强特色的发展之路上昂首向前。”
后来的故事说明,隐患并没有解决。
次年,民生银行沉积的不良风险在疫情催化下集中暴露,公司计提高达929.88亿元的信用减值损失,以致净利缩水36.25%。
这笔资金主要用于贷款核销。
信用减值损失计提同比增幅接近50%的情况下,拨备覆盖率依旧下滑16.12个百分点至139.38%;当年核销及转出贷款达671.1亿元,用去新增贷款拨备的87.17%。
风险早已暗藏在高增长的阴影中。
信风(ID:TradeWind01)注意到,2018年起该行核销贷款走高,公司计提的贷款拨备多用于“借新还旧”,超支情况并不罕见。
这一模式导致拨备覆盖率普遍低于150%,在上市银行中常年“吊车尾”。
2020年中,带领民生银行进军零售、消金领域并重仓房地产的原董事长洪崎卸任。
“老中行”高迎欣接任后,在下行周期制定了以2021年为起点的“新五年发展规划”,预计通过3年时间清收处置存量不良。
民生银行就此进入休生养息的“夯实基础期”。
放弃“进攻”后,2021年上半年曾出现小幅缩表,资产、负债同比下滑1.02%、1.84%;至2023年同期,恢复至4.38%、4.42%。
这一阶段,高增长阶段被忽视的风险持续暴露。
例如关注类贷款迁徙率走高、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由0.69%上升至5.13%。
不过资产质量趋向稳定,不良贷款率由1.82%降至1.57%。
超出预期的是,修复期格外漫长。
依照原计划,民生银行欲在2023年进入“持续增长期”。
但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滑6.17%、归母净利下滑5.48%;同时资产、负债下滑1.18%、1.05%。
02
底部伺机
缩表并不全是“洪水猛兽”。
与2017年时期监管主导的“去杠杆、挤水分”不同,近两年扩表降速更多是银行主动调整结构、应对息差压力。
随着市场交易额整体下降,银行贷款增长乏力。
加之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与存量住房贷款利率持续下调,重新定价一定程度拉低收益率,以致资产端普遍承压。
资产压力进一步传导至负债端。
最直接的策略“以量补价”。
不少银行通过定期存款、通知存款等利率相对较高的产品进行“揽储竞赛”,这也容易导致负债成本居高不下、表现出相对刚性。
另一种策略是重构负债结构。
例如从考核机制上引导低成本、压降高成本存款,把握流动性宽松时机、吸收低成资金。
这也是民生银行的调整思路。
上半年缩表同时,王晓永表示公司资产负债结构优化。
例如压降低收益同业业务,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同比增长0.87%、在资产总额中占比较上年末提升。
压降高成本负债,个人存款占总存款比重较上年末提升3.47个百分点;成本较低的普通活期存款实现规模增加、占比提升。
从长期布局看,缩表的民生银行在现阶段并非没有全然丧失野心。
“新五年发展规划”将2023年视为“增长期”首年。
从当前业绩回溯,无论资产规模、质量,抑或业绩表现,民生银行均与“增长”目标相去甚远。
不过,作为业绩基础的物理分销网络持续扩张。
上半年末,一般支行(含营业部)同比增长14家、社区支行减少9家、小微支行增加2家。
对比高增长时期大刀阔斧的扩张,增长并不突出,但缩表时期的逆势扩张,或仍体现出民生银行对未来的信心。
以二季度同样出现资产环比收缩的光大银行(601818.SH)、华夏银行(600015.SH)2家股份行为例。
去年同期至上半年末,光大银行含异地支行、县域支行、 同城支行及分行营业部在内的营业网点仅增加2家、社区银行减少8家;华夏银行营业网点更是整体缩小12家。
人工方面,作为资产收缩最快的银行,民生员工数量仍然较为稳定。
上半年末数量为63071人,同比增长1.17%;上半年出现减员,人数较上年末下滑1.05%。
对比同业,上述变化并不大。
在6家公示数据的二季度资产收缩银行中,民生员工数量稳定程度仅次于交通银行(601328.SH)。
王晓永表示,下阶段将继续锚定资产端破局、负债端重构,实现存贷款规模平稳增长。
长久受挫的民生银行在缩表后能否“浴火重生”,成为行业热议的话题。
不过无论如何,伴随着行业息差收窄、财富管理市场承压等因素,缩表将不再是孤例。
面对资产负债表的波动,习惯了大规模扩张的市场,也将从周期的角度理解环境变化,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确保自身的稳健发展。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