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眼科的高端医疗市场,一直未发展起来。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则一直在推进。

(一)市场层面,中国眼科不惧外资

关于允许外资在数个自贸区从事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以及在几个城市允许开办外资医院的消息,已经发酵三天了。眼科板块的市场反应,次日光正眼科涨停,何氏眼科冲击涨停之后收涨10.15%,10日何氏已经回调,收跌3.72%,光正眼科继续收涨1.41%。11日,光正收跌3.62%,何氏收涨0.93%。

大盘沪指创新低,创业板指却连涨3天。红利资产持续下跌,新能源赛道集体走强,前期先行回调到低位的科技股,迎来波段反弹机会。但总体情绪不足,反弹力度受限。爱尔、华厦、普瑞等,9日有所反弹,但之后两日基本在箱体震荡,幅度有限。

光正眼科的波动取决于主力意愿,与基本面关联不大。何氏眼科完美契合干细胞与基因主题,但资金面仍有分岐,未有合力。

如何看待外资办医院的影响?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眼科集团的爱尔在投资者问答中表示:国家允许部分区域设立外商独资医院,有助于形成公立、民营、外资多元办医格局,有利于满足大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的医疗需求,完善多层次医疗服务供给体系,进而激发中资医院的内在活力。眼科服务市场的良性竞争,是集中于技术、品牌、服务、规模、人才、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竞争。

在眼科领域,外来和尚就一定好念经吗?在面对中国越来越卷的眼科市场(特别是民营市场),经历了20年中高端形态一直未发展起来的市场,且高端技术已经逐渐与世界同步的中国市场,外资敢来吗?来了就会有市场吗?我国各个眼科的国际部目前基本是门可罗雀呢。

德视佳眼科2024年中报净利4630.90万港元,同比减少32.01%,营收3.68亿港元(中国区7560万),比增6.35%。第二季度眼科手术总数为6813例,同比减少5.2%。中国区收益占总营收20.5%,去年同期21%。晶体置换手术的增长抵消近视手术的疲软需求。中国区屈光性激光手术的收益同比减少29.2%13.2 百万港元,ICL植入术收益同比减少10.8%15.6百万港元。

港资希玛眼科已经更名为希玛医疗,并向综合医疗发展,9.225亿港元的总收入中,眼科业务营收6.6亿港元。香港眼科收入3.9亿港元,手术量7646台,平均手术价格28742港元;内地眼科收入2.7亿港元,手术量12894台,平均手术价格10845港元。内地手术量超香港近一倍,但单价不及香港的一半。

即使作为港资医疗,在面对人数众多的眼科病患时,也难做到令人称赞的优质服务。

(二)技术层面,中国眼科快马加鞭

梳理一下中外基因和干细胞治疗进展。

干细胞治疗领域,美国、英国和日本一直位于前列,我国干细胞整体上已排名世界前十,干细胞科研数量全球第三。

目前,已有20多种干细胞产品在全球获批上市,这些药品可用于治疗地中海贫血症、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等适应症。首款眼部干细胞疗法上市是Holoclar,2015年获欧盟批准用于治疗因物理或化学因素所致眼部灼伤导致的中度至重度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

今年8月,中国首张干细胞药品生产许可证已经发放,具体为铂生卓越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艾米迈托赛注射液”,适应症:激素治疗失败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国内截至目前,有52家干细胞制药公司的95款干细胞药品进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中心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另国家卫健委备案的获准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的医疗机构全国共有141家(含22家部队医院)超过127个备案项目。干细胞治疗方向除了眼底视网膜疾病外,还有青光眼、先天白内障等。

2007年,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获得的我国眼科领域首个国家973重大课题,就是自体的成纤维细胞如何成为干细胞的来源并用于治疗视网膜疾病。

再来看基因治疗领域,2017年国际首款眼科基因药物获批上市,而我国首款眼科基因药物有望明年上市。

LUXTURNA是一种针对RPE65双等位基因变异导致的视网膜营养不良症的基因治疗药物,于20171219获得FDA批准上市,成为首款用于治疗遗传性眼病的基因药物。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开启了国内首个“先天性黑矇”基因治疗临床研究,并在LUXTURNA上市之后加快了研究进程,于20216月正式开始临床研究。

根据媒体报道,武汉纽福斯生物首款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纽惟即将完成三期临床试验,预计于2025年在国内获批上市,适用于ND4基因突变引起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共30多款AAV基因治疗药物IND申报获批,其中16款是眼科治疗方向,3款进入III期临床。

最新的一则消息是89晚间,CDE公示,上海天泽云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申报的治疗用生物制品VGR-R01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用于治疗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CD)。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