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6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举行,最高领导人宣布了两件大事:一是给予33个非洲国家零关税政策;二是未来三年给非洲提供3600亿元的资金支持。
关于卫生健康伙伴行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提到:未来三年,将成立中非医院联盟,共建一批中非联合医学中心、传统医学中心,加强传统医药、智慧医疗等领域合作,实施“微创医学”计划;实施10个医疗卫生设施项目和10个疟疾消除示范项目;同时推动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药品、疫苗等生产项目,扩大非洲本土药品生产能力。
“重注”之下,一片尚待开垦、竞争格局良好的新兴市场“大门”被轻轻推开,可以预见,大量的中国企业会到非洲淘金——
一方面,国家大力“助攻”,过往看似无法逾越的贸易壁垒和成本将大幅降低,非洲市场正在成为可预期的新增长点;另一方面,面对西方态度的不明朗,跟随国家战略脚步,出海非洲已是为数不多的可选项。
这场属于中国新时代的“大航海”,医药产业亦不应该落后。
9月5日,人民大会堂,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参会人员起立鼓掌。图源/新华社
01、打开非洲市场大门
去年,是“一带一路”概念提出的10周年,作为其中的重要角色之一,顶层对于非洲市场的关注,不论是声量还是实际投入,都在明显加码。
去年10月,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最高领导人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抓好八项行动的落实落地。
9月4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举行,成为中国近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外国领导人出席最多的主场外交。在开幕式上,最高领导人宣布中非关系步入全新阶段——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
为推动双方各领域深化合作,中方加大支持力度——未来三年,中国政府愿提供3600亿元人民币额度的资金支持,包括提供2100亿信贷资金额度和800亿各类援助、推动中国企业对非投资不少于700亿。
《参考消息》文章评论:此次峰会的成果不仅将影响非中关系,还将影响全球力量平衡,影响全球南方国家在制定国际规则方面的作用。
从市场潜力方面看,15年来,中国一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2023年中非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2821亿美元。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24年上半年,中国医药保健品(含中药类、西药类、医疗器械类)非洲出口额为21.76亿美元,同比增长8.59%。据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UNECA)报告估计,到2030年,非洲医疗保健和健康领域的商机价值预计将达到2590亿美元。
非洲&中东药物用量年复合增长率显著高于成熟市场
02、谁先去非洲了?
从全球化战略上理解,“一带一路”是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一种新模式,在医疗行业意味着一场新的探险,先知先觉者已率先出征。
乘着新冠疫情之势,中国疫苗行业完成了一次对非洲市场的“深度嵌入”。
2021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中方宣布“再向非洲提供10亿剂疫苗”——其中6亿剂为无偿援助,4亿剂以中方企业与有关非洲国家联合生产等方式提供。
借此机会,以SINOVAC科兴为代表的中国“疫苗新势力”不仅产品辐射到了非洲超20个国家,还“入驻”了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国,旨在建立满足整个非洲大陆的生产能力。
根据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Africa CDC)的数据,目前非洲大陆生产的疫苗不足1%。非洲领导人承诺到2040年将这一比例提高到60%。这些预设产能有望成为未来燎原的星星之火。
医疗器械方面,非洲幅员广阔,数字化、远程信息解决方案是必备角色。因此,具备数字化基因的高端医疗设备企业充当了医疗行业出海非洲的“先锋”角色。
据悉,迈瑞医疗进入非洲市场已超过20年,设立了4个分公司,1个本地化合资工厂。产品辐射非洲50多个国家,服务对象包括顶尖私立医院集团、新落成的公立医院、急救中心等,提供了大量影像诊断设备和远程医疗解决方案。
2022年,马拉维共和国开展了一次面向全球寻找高端医疗设备合作伙伴的公开招标,联影医疗连续两年赢得合作机会,数十台高端影像设备和配套医疗系统与服务入驻了该国的主要城市及偏远的农村地区。9月10日,联影医疗官方公众号上线了“联影非洲医疗人文系列纪录片”第一期,讲述在非洲多国市场的合作故事,可见其紧跟大方向的战略眼光。
药品方面,近年来,国内老牌仿制药企复星医药、人福医药、上海医药、东阳光、科兴制药等,通过药品直接出口、股权并购、投资建厂等多种方式布局非洲市场。
而在高端制剂方面,如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患者,面临与过去中国患者相似的困境,创新药负担不起,生物类似药尚处于萌芽期。在可以对标参考的新兴市场里,只有巴西、沙特等国家可以看到生物类似药的快速增长,大部分非洲国家仍有大量市场空白亟待开发。
03、非洲市场,不再是退而求其次
全球商业竞争泛政治化时代,中国医药产业正面临多方挑战,不得不另寻出海新路。
9月9日,美国众议院宣布以306票对81票通过了《生物安全法案》,中国医药产业西方出海“尖子生”药明生物、华大智造等5家中资企业在美国市场空间再受威胁。
6月,由韩国、美国、日本、印度和欧盟组成的“生物制药联盟”在美国圣地亚哥正式成立,各方将研讨多种制度改善方案,在确保医药品安全性的同时加强供应链的稳定性。被视为针对中国医药产业链的“挤压”动作。
4月,欧盟官方公报,将正式对中国公共采购医疗器械展开调查,以确定欧洲供应商是否获得了公平准入。如果调查得出结论,中国医疗器械公司可能将在欧盟公开招标中受限,从被降低得分到完全排除在外。
虽然相比发达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但从另一角度看,也对应着更多的发展空间。在国家级“助攻”之下,非洲市场,不再是退而求其次。
当然,深入非洲市场的挑战也不能忽视。
比如围绕生产质量的药品检查合作计划(PIC/S),还尚未拿到国际认证,这意味着中国的GMP体系缺少全球通用的标准,去新市场还需要重新进行GMP认证流程;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认证(PQ)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认证门槛和耗时都不低。
更为关键的是,从市场接受度来看,中国医药产业亟需建立自己的品牌认知。有行业人士表示,“非洲当地人更熟悉欧美品牌的医药产品,而对中国品牌了解较少。”品牌是商业世界的名片,有则可以掌握定价权,无则容易陷入到同质化的价格战中,难以自拔。
总之,虽然非洲市场不再遥远,但这场中国医药产业新时期下的“远洋探险”,也需要长期主义的持续耕耘,方见成效。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