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框架依赖偏差,不少小伙伴可能听说过《朝三暮四》的小故事,话说一个养猴人许诺猴子,早上给它三颗橡子、晚上给它四颗橡子,猴子很生气,嫌给得太少。于是养猴人换了种表达方式,承诺早上给四颗晚上给三颗,猴子就变得很高兴了。但我们知道,其实一天的总量都是七颗,但改变表达顺序,就影响了猴子的心情。

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类似的事例:比如,当预报员说“明天下雨的概率是10%”,和说“明天不下雨的概率是90%”,尽管两种表述实际上传达的信息相同,但人们往往会对后者感到更安心。再比如,描述公司营收时,如果说A公司在第三季度的营收为2亿元,比预期减少10%;A公司在第三季度的营收达到2亿元,相比于2季度增加了10%。人们在看到表述一时往往看衰A公司,而在表述二的情况下则会看好A公司,但实际情况是一样的。

在投资理财领域,不同的表述方式对投资者的决策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在首次公开募股(IPO)的情况下,如果股票发行被描述为“成功概率为70%,预计首个交易日股价将上涨45%”,与“失败的可能性为30%,但如果IPO成功,股价可能会上涨近45%”,投资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前者,即使这两种表述实际上涉及的风险是相似的。他们可能会认为第一种情况的风险较小,尽管实际上并非如此。

再比如在基金投资中,投资者经常会看到有关基金费率的介绍。如果只是用一个数据展示费率,比如基金的持有成本为1.71%,可能感觉并不是很多。但如果换一种说法,直观地告诉你这笔费用会对一笔初始金额为1万元、投资期限为5年、每年收益率为5%的投资造成近1000元的损失,这样的信息就更有冲击力,可能会让你在投资决策时更关注费率问题。

一、为何会有框架依赖偏差行为?

投资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框架依赖偏差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理学上,人们往往更喜欢收益,而想避免损失,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损失厌恶”。而除了心理学层面,还与投资者以下行为有关:

其一是决策者信息采集不够全面,且无法保证其真实性。决策者在面对决策问题时,如果只能获取到部分信息,而非全部信息,甚至是虚假信息,那么,这种信息的不完整性甚至错误的信息,可能会导致决策者对问题的理解产生偏差,对自己判断形成干扰。

其二,投资过程中,信息判断、提炼等不够理性。有很多小伙伴由于信息不对称性等因素,从而过于关注短期的市场波动和收益,而忽视了投资需要坚持长期思维。

其三是刻舟求剑,路径依赖。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往往无法同时处理所有的细节和复杂性,所以,我们倾向于依赖已有的认知框架和模式来简化和解释信息,就会很容易形成路径依赖。这种心理现象往往导致投资者过于依赖过去的市场走势或某标的的历史表现来预测未来,而忽视了市场环境、基本面变化以及其他重要因素。殊不知,市场环境和公司基本面是不断变化的,仅依据历史走势做决策可能导致投资失误。更重要的是,盲目路径依赖,很可能出现“追高”行为,此行为也往往意味着承受了更高的成本和更大的下行风险。

二、如何克服框架依赖偏差?

首先,接收外部消息时,要多角度且客观地分析。在平时搜集信息的过程中,不要局限于一个渠道一个角度。要多收集、多看看不同信息来源于不同利益立场、不同视角、不同态度的人的看法与提供的信息,这样做,既可避免与超越外部认知视野的死角与狭隘性,又可消除自己偏见的影响,最终获得正确的认识。

其次,只看事实,不看观点。事实和观点是两种不同的信息类型。事实是可以被验证的客观存在,而观点则是个人或群体对事实的看法和态度。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应该关注事实本身,而不是被各种观点所左右。比如在投资过程中,尽量依靠数据和事实来做决策。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的市场数据、企业财报等信息,来评估投资标的的真实价值和潜在风险。

再次,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投资体系。一个完善的投资体系能够帮助你清晰地定义自己的投资目标和方向,明确自己的投资目标、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策略,并严格按照这些规则进行操作。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投资者在面对市场波动和各种投资机会时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被短期的市场噪音所干扰,坚持长期的投资策略。

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睿远成长价值混合A(OTCFUND|007119)$$睿远成长价值混合C(OTCFUND|007120)$$睿远稳进配置两年持有混合A(OTCFUND|014362)$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