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浩俊

从默默无闻的电池厂到举世瞩目的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蜕变速度之快,令人惊叹,也让人惊讶,甚至有点让人惊颤。毕竟,一家企业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除抓住了行业机遇、政策机会之外,是否也储存了市场风险、外部环境风险等,也是值得关注的。

而从比亚迪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也确实存在这样的担忧和疑虑,需要引起企业决策层的重视。对比亚迪的担忧与疑虑,绝不是不信任企业,而是希望企业能够审时度势,更多看到面临的问题和风险,不要盲目乐观,尤其要把握好扩张的节奏,切勿陷入恒大式风险之中。

比亚迪不是恒大

很多人拿今天的比亚迪与恒大相比,认为比亚迪与恒大很相似,扩张的速度过快,走的也是负债扩张之路,担心比亚迪也会出现资金链断裂风险。

如果单纯从资产负债的扩张来看,确实与恒大有点相似。2019年,比亚迪的总资产1956亿元,总负债为1330亿元,资产负债率68%,其中,应收账款439亿元,占总资产的22%。而按照比亚迪2024年的中报数据,截至2024年6月30日,比亚迪的总资产扩张为6862亿元,总负债也增加到5316亿元,资产负债率则上升为77%,上升了9个百分点。其中,应收账款718.15亿元,占总资产的10%,下降了12个百分点。

5年多时间,负债增加了400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近千亿。虽然资产也同步增加,但是,资产增加带来的正面效应显然没有负债增加产生的负面效应、风险效应大。一旦出现资金链问题,资产是无法在短期内挽救负债风险的。

需要注意的是,比亚迪是一家制造企业,而恒大是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恒大的资产,不是房子就是土地,或者通过评估虚置的价格。因此,恒大一旦出现资金链风险,是根本控制不了的。而比亚迪的资产,也有房子、土地等,但不是开发土地、商品房,而主要是厂房、工业用地、机器设备和汽车库存等,相比较而言,比亚迪的资产质量要好得多,变现能力也要强得多。

比亚迪的风险是存在的

尽管与恒大相比,比亚迪的资产质量要高一些,风险相对小一些。但是,比亚迪在扩张过程中,有些方面的行为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特别是走重资产扩张之路的模式,既是汽车企业的传统做法,也是汽车企业负担很重的原因之一。

比亚迪这些年来为什么资产和负债都能快速增加,就是在全国各地布局很多,且都是自己投资、自己生产、自己经营,汽车、电池等,都是如此。从表面看,资产多了,对于融资等有很大帮助,也有利于用规模在市场提升影响力。但是,也让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一旦市场环境变化,会让企业很快陷入资金链风险。

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比亚迪在快速发展、快速扩张的同时,风险也是步步紧逼。一方面,由于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快速发展,让投资这两大行业的企业与投资者猛增,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产能扩张过快、竞争加剧现象,恶性竞争已经无可避免。即便比亚迪的价格战略让一部分企业难以生存,但比亚迪自己也面临很大压力,能否顶住已经出现的过度竞争、恶性竞争风浪,对比亚迪来说,是一种考验;另一方面,欧美国家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和电池的打压,已经越来越疯狂,尤其是欧盟,不顾自身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利益,也要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和电池实施打压,自然,对比亚迪来说,风险也是不小的。

比亚迪要防止陷入恒大式风险

比亚迪不是恒大,不代表比亚迪不会成为恒大。所有扩张过快、依靠负债扩张的企业,都有可能成为恒大。因此,对比亚迪来说,如果想成为一家真正优秀的企业,就要以恒大为教训,避免陷入恒大式风险之中。

首先,要稳住扩张脚步。企业发展到目前,对比亚迪来说,可能有点收不住脚。

但是,再怎么收不住脚,也要稳步扩张的脚步,不要继续贪图多吃,而要注意消化。贪吃的结果是会让肠胃受不了的。而对比亚迪来说,实际已经有点消化不良,必须自我治疗,放慢扩张步伐,不要总想着在量上打垮别人,要转向质上战胜对手。尤其面对欧美国家的打压,更需要以质取胜。

第二,对外扩张也要有张有驰,不能一味扩张。

为了应对欧美国家打压,比亚迪把目标转向国外投资,不失为一种方式。但是,对外投资依然有风险,不仅投资国的文化、法律、工人专业水平等的认同存在差异,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只要想打压,仍然是可以做到的。因为,他们连自身在中国投资的企业利益都不顾,还会考虑中国企业投资国的利益吗?因此,对外投资也不是无风险。

第三,应当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降低负债率。

在企业发展得较好的情况下,引进战略投资者是最优选择,也是企业价值最佳体现。这时候引进的战略投资者,往往质量也会较高、资金实力较强、合作效率较高的。一旦陷入风险再想引进战略投资者,价值也会大大下降。所以,比亚迪可以考虑引进战略投资者,以避免企业陷入恒大式风险。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