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汽车年检制度一直在优化,政府部门的明察暗访也从未停歇,但依然常被骂上风口浪尖,也许因为事关人数以亿计算,又或是与难觅治本良方有关。

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下发《关于开展机动车检验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分工责任,加强机动车检验机构监管,严肃查处虚假检验、串通涨价、违规收费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深化整治机动车检验市场乱象,开展为期6个月的机动车检验专项整治行动。

《通知》下发后,各地政府相关部门闻风而动,但效果如何,能否治标又治本还有待观察。

虚假检测成为重灾区


“全国几乎到处都在造假,很多社交媒体都敢明目张胆地教授造假伎俩,比如用空壳替代后处理载体。”说起机动车检测机构乱象,山东省一家汽车维修企业负责人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其不满溢于言表,“目前,全国I站(检测站)都在数据造假,和当地M站(尾气排放超标治理站)相互勾结,汽车尾气检测结果一塌糊涂。而行业主管部门却视而不见。”

湖南省一家企业负责人也表示,长沙市的M站几乎都是废弃状态,政府多年的投资都打了水漂。

河南省一位业内人士则透露,现在检测站会想尽办法让车辆检测通过。甚至一些检测站在检验货车时,会采取换车换牌的做法。行业现状是造假成本太低而利润诱惑又过大。

在广东省某汽车维修企业负责人看来,全国各地100%的检测站都曾经出现过造假现象。他直言,如果一丝不苟按国标检测方法,可以说70%的在用燃油车尾气检测都不合格,这样一来会为综合修理厂提供充足的维修业务,修理厂也就不用像现在这样经营困难了。“现在检测站多如牛毛,恶性竞争之下,不做假能活吗?”他说。

显然,上述行业人士反映的问题不是无中生有。近年来,全国各地对机动车检测行业乱象的报道屡见不鲜。

2023年12月26日,湖北省潜江市市场监管局检查确认潜江市银浩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有限公司在开展机动车检验检测活动中存在改变关键检验检测条件、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报告的行为。经查,2023年7月10日至11日期间,当事人对7辆车进行检验检测,为了达到排气污染物检测结果合格的目的,采取将采气管变小或者堵塞等手段,使上述车辆的排气污染物检验结果变为合格。2024年2月18日,潜江市市场监管局依法对该公司的违法行为作出责令改正、罚款3万元的行政处罚。

今年7月,有媒体暗访发现,安徽省合肥市多家机动车检测站通过多种“非正常”手段,帮助问题车通过检测。比如,在尾气检测中,遇到行驶里程较长、车龄较高的老旧车辆,在进行尾气检测前,工作人员会使用外接的屏蔽器,连接车辆和OBD检测仪,让检测仪读取到经过篡改的车辆信息,以达到过检目的。图片,点击识别内容

各地行动陆续展开行动


对于行业乱象,相关部门其实了如指掌。《通知》明确提到,在本次专项整治行动中,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联合相关主管部门严厉打击不执行国家标准检验、篡改检验数据、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等违法违规行为。对发现出具虚假检验结果的,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交由公安交管、生态环境部门处罚后,严格依法撤销检验资质,依法依规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涉嫌构成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等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据悉,《通知》发布后,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启动了专项整治工作。北京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机动车检验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结合市场监管总局工作安排,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机动车检验专项整治行动,严肃查处虚假检验、违规收费等违法违规行为。

她透露,最近北京市公安局正在查处一批机动车检测场,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也在配合调查其中一些案件。不过因为涉及侦查行动,目前还不方便透露更多细节。

记者了解到,2018年,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北京市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记分制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试行办法》),对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实施记分制管理。一个记分周期为一个自然年(12个月),每个记分周期的记分总分值为12分。记分总分值为每次每项记分的累计值,每项记分标准按照问题的严重程度分为12分、6分、3分、2分、1分。当各项记分累计达到12分时,检验检测机构应集中时间进行全面、系统地自查整顿,法律法规有规定的,整顿期间不得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或结果。

2021年,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在对《试行办法》进行修订后,制定并发布了《北京市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记分制管理暂行办法》,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上述负责人表示,在联合整治行动中,公安和环保部门对违法违规企业进行处罚之后,如果涉及到资质问题,他们会转移给市场监督管理局,再依照情况做出处罚。图片,点击识别内容

价格垄断违法时有发生


如果能光明正大把钱赚了,谁愿意去干违法违规的事?一位检测机构负责人坦言,如果维修企业全都按照国标操作,基本上接不到车。一来经营成本太高,二来车主也会用脚投票,去那些更容易过的检测场验车。“我们这里柴油车检测费只有150元,汽油车100元。这么低的收费标准,谁还去执行所谓的排放标准,能生存已经是万幸了。”他说。

记者调查中,多家检测机构负责人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定价太高,验车严格就吸引不来车主,只能靠低价竞争和检测“放水”,才能勉强维持生计。尴尬的是,如果几家检测场协议涨价,又会违反反垄断法。

本次发布的《通知》就明确要求要依法查处机动车检验机构不按规定明码标价、价格欺诈、价格串通、哄抬价格等价格违法行为,维护机动车检验市场价格秩序。

今年8月,广东省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介入了一起机动车检测站涉嫌串通涨价的案件。有市民反映,东莞市多家机动车检测机构几乎在同一天将原本小型客车200元的检测费,上涨到400多元。由此,市民质疑此次涨价经过了检测站协商串通,希望有关部门介入调查。

无独有偶,2024年7月,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对湘西自治州13家机动车检测机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据了解,两年前,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就对湘西自治州13家机动车检测机构涉嫌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行为依法立案调查。调查显示,2021年3月,湘西自治州15家车检机构为提高机动车检测服务价格,召开会议协商统一上调价格等事宜。会上,13家车检机构以口头约定的形式达成了固定机动车检测服务价格的垄断协议,会后通过联络或信息交流协同机动车检测服务价格涨幅,实施了固定机动车检测服务价格的垄断协议。

这13家车检机构在湘西自治州机动车检验检测市场具有竞争关系,共同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行为,限制了湘西自治州机动车检验检测市场的公平竞争,使原本具有的市场竞争关系明显减弱甚至消除,干扰了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抬高了当地机动车检测服务价格,加重了群众经济负担,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和消费者利益。图片,点击识别内容

行业乱象未有好转迹象


去年7月,本报曾对机动车检测市场乱象进行报道,然而一位行业人士告诉记者,价格恶性竞争和虚假检测的问题在业内依然普遍存在,并没有好转的迹象。

山东省烟台市汽车养护行业协会监事长胡乃增接受《中国汽车报》采访表示,机动车检测行业乱象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I站数量太多。一个地级市的检测线动辄上百家,由于竞争压力过大,I站只能压低价格,甚至有I站送礼品、买保险送检测,勾结黄牛采用非正常手段抢夺客源,这些都大大降低了车辆检测合格率的真实性。

二是M站数量太少。一旦各地环保部门开展严查,M站的业务量就会大增,超过其承受范围。有些地方M站会与当地I站相互勾结,I站把不合格的车辆推送给有利益往来的M站做假数据,实则是贩卖治理合格证或者收30~50元,做份假的治理套餐表,然后用电脑开锁后出厂,再到检测站蒙混过关。

三是环保部门、市场监管部门、交通主管部门各自为政。机动车检测行业监管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但各部门之间却相互推诿,监管缺位。

胡乃增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应委任一名市委领导干部,专职督查以上三个执法部门,务必从严处理执法部门乱用权利、推卸责任、各自为政不良风气。严格查处车辆的发动机工况作假,底盘的安全系数作假,以及汽配城假冒伪劣三元催化器产品和汽车发动机养护用品。

他还建议,应缩减I站数量,提升M站的维修品质,借鉴中国汽车诊断师大赛形成的尾气排放治理方案,真正意义上做到为车主省油,车辆尾气排放时刻达标,同时还要达到随时抽检随时达标的维修品质,如此才能实现通过I/M制度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推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初衷。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