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创新药终于被我NOW对一回,在《NOW,港股创新药!》中,我们从政策、估值、筹码和基本面四个方面阐述了为何目前一定要重视港股创新药的行情。
但这回触发创新药上涨的是前天发布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我们都知道,虽然都叫医药,但美国医药行业,和中国医药行业,不是一个行业。
1、美国创新药市场大约是中国的20倍
美国的创新药是5000亿美元的大市场,而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刚刚接近千亿人民币,大概不到200亿美元。美国新晋药王,k药在2023年的销售金额是250亿美元,也就是说:
美国一个创新药的销售金额,比整个中国创新药的市场还要大25%。
下面这张图是2023年中国销售金额前20的药物,可以看到:一个药能销售过50亿人民币就算很厉害的大单品了,而在全球要上前30的药物,门槛是50亿美元。
2、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
简言之,因为中美的医疗支付体系有很大的不同,美国治病主要靠商业医疗保险,中国治病主要靠国家。
发达的商业医保和PBM制度支撑美国的高药价,尽管备受诟病,但也推动着整个地球的医疗水平向前发展,因为只有让真正创新的成果得到巨大的奖赏,才能激励无数英雄和资本参与这个“无尽的游戏”。
而我们的医疗制度设计,主要着重于普惠性,“普惠”的前提,就是要省钱。
一方面中国用占GDP约7%的医疗支出,就获得了与美国占GDP约16.5%的医疗支出相当的人均寿命,实际上在医疗上的效率是很高的。
但是,中国医保体系存在广而不深的特点,当发生重大疾病产生昂贵医疗费用时,基础医疗部分覆盖的费用与真实产生的费用之间差距较大,自付费率偏高。同时,医保省钱的同时,也可能抑制了医药企业进行创新的活力。
3、也许我们能做得更好?
事情正在起变化。
第一,国家已经意识到创新药的定价不能一味“省钱”,开始在各项政策中对真创新药的定价开绿色通道。
真创新药公司,被利好突袭!
创新药,开天恩了!
第二,在支持创新药的同时,“腾笼换鸟”,对过度占用医保费用的中药也开始进行集采。
之前行业里面有个说法,就是国家对中药是全力呵护,有“不集采,不降价”的免死金牌。去医院看病,医生开出的药方,往往是“靠西药治病,靠中药赚钱”的尴尬情形。而9月9日安徽黄山的中成药集采,算是对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开出了第一枪。
9月9日,安徽省黄山市医保局发布《安徽省2024年度中成药集中带量采购文件(征求意见稿)》,虽然涉及品种不多,但影响却大大超过此前湖北的中成药集采,原因是纳入了多个OTC药品。
9月10日,国新办举行“推进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颜清辉在会上提到,加强区域协同,重点指导地方推进中成药、中药饮片和体外诊断试剂等药品耗材联盟集采。
之前cxo崩盘后,医疗主题基金部分砍了cxo的仓位,他们把希望放在了有集采免死金牌的中药股上,在华润三九、同仁堂、东阿阿胶等个股上形成了新的抱团。哪里有兰兰蓓蓓,哪里就有坍塌。
兰蓓双双抱团中药,一起净值创新低。注意这里重仓股都要规避。号称专业的投资机构,不尊重科学规律,不投港股真创新药,买了一堆cxo和中药,我不知道他们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
第三,大力支持商业医保的发展,同时全面放开外资投资对医疗的投资。
最近这周还出了两个大事,对创新药也是利好:
一是在《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将“医疗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应用纳入保障范围”。
二是在《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拟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和海南全岛设立外商独资医院。外商独资医院可能也会加快海外最优质最前沿的医疗服务在中国的推广。
我完全拥护目前正在推行的医疗改革:一方面要大面积推行均质化的医疗服务,让大部分人可以更便捷地看病就医;另一方面也要允许有支付能力的人,获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而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肯定不能主要靠国家医保的发展,它更多需要个人和企业的支持,需要商业医保的大力繁荣。
尽管目前很多行业都令人失望,但我看到的是,医药,特别是创新药,正在走上正确的道路。只要尊重科学规律,实事求是,中国各行各业都会走上正确的道路。
今天很多朋友想追,被我摁住了,因为目前毕竟市场非常弱,创新药有阿尔法,但一定不要追,这么弱的行情上它一定会一波三折,所以目前就记住一条:绝不追高,跌下来再买。
今天要求个打赏,终于NOW对了一回:
NOW,港股创新药!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