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汇能海投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简称“汇能海投”)拟要约收购ST新潮46%股份,最高耗资近百亿。但因投资者举报,上交所下发监管工作函,其最终承认未披露一致行动人关系买入ST新潮超20%股份,违反信息披露规定。汇能集团丧失了收购资格并终止要约收购,ST新潮股价也因此连续大跌,累计跌幅超过16%。
山东证监局对汇能海投等相关主体采取了责令改正的监管措施,并记入诚信档案。汇能海投表示,“之前对于相关规则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
近百亿收购,长达九个月的布局,向3家关联方提供32亿资金,如此大规模的收购,汇能海投用一句“理解偏差”掩盖其错误,恐怕不能被大众所理解。笔者认为,汇能集团并非不理解规则,而是在深刻理解规则的基础上,意图以符合自身最大利益的方式完成收购,哪怕这种方式违背市场规则。
其实,汇能集团并非资本市场“新兵”。早在2019年,汇能集团购买上市公司亿利洁能所拥有的煤矿,期间存在违规行为。今年7月,汇能集团再次称为亚钾国际第二大股东,这其中也伴随着汇能集团左手倒右手的暗箱操作。在ST新潮要约收购中,汇能海投再次破坏信披规则,隐瞒一致行动人关系。
关于终止要约收购的原因,汇能海投及其实控方汇能集团称,是出于“敬畏并遵守规则”。尊重规则,才是真正的敬畏市场,犯错就要接受处罚。在此次并购中,汇能集团挑战市场红线的事实已经摆在面前。但是汇能竟然还在为自己辩解粉饰,试图进一步挑战监管底线。
近期汇能海投副总李鹏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汇能集团总持股比例超过20%,已具备向公司提名董事会人选的资格。《证券法》第六十三条明确规定,违反规定买入上市公司有表决权的股份的,在买入后的三十六个月内,对该超过规定比例部分的股份不得行使表决权。显然,从汇能海投代表人李鹏程的言行中,未传递出汇能集团对资本市场规则的敬畏,而是处处流露出不屑一顾的傲慢。
此外,汇能集团总经理郭建军在接受采访时辩称,进入资本市场是该集团发展从产业逻辑走向“产业逻辑+资本逻辑”双路并进的新阶段,将以长期、善意、专业的态度介入资本市场,不会选择野蛮人的方式入主。
资料显示,汇能集团主业为煤炭、电力、化工,总资产达到1350亿,以607亿的营业收入在“2024内蒙古民营企业100强”榜单中排名第3位。数据上来看,汇能集团确有大企业的实力,但经营管理合法合规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越是大的企业理应越要遵守规则。
汇能集团大举买入ST新潮却隐瞒一致行动人,目的是隐藏利好,避免股价大幅上涨增加收购成本。千亿资产的汇能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损害十万中小股东的利益。其罔顾资本市场最基本的信披规则,妄图扮演“白衣骑士”,实际却在做着“野蛮人”的事情,实在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要知道,财力雄厚并非资本市场的通行证,尊重规则,在规则基础上进行资本运作,才是真正的专业,才是最大的善意。
除了ST新潮之外,汇能集团近两个月四处出击,接连购买澳大利亚金矿资产和成为亚钾国际第二大股东。巧合的是,三家上市公司的核心资产均是海外矿产。汇能集团称,公司正在由区域性企业向国际化企业转型。
但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汇能集团成立至今20余年,基本没有踏出内蒙古,连全国经验都没有,又如何一步踏入国际?众所周知,国际化需要具备全球化战略、全球合规经营能力、优秀的人才队伍和良好的品牌影响力等,合规经营能力也是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基本要求,无论哪一条,汇能集团均不具备。
汇能集团在此时急于推行国际化,是否有其他原因?回顾汇能集团壮大过程,其高度仰仗当地资源,政商关系一直饱受争议。而随着倒查20年专项整治开展,多名官员落马,汇能集团和其董事长郭金树牵涉其中,或动摇了其商业逻辑。此时,汇能集团恰好将目标定于海外矿产,不免令人生疑。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