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分观点认为,普利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是因为其将药品销售给非上市关联公司,导致款项难以收回,进而通过计提坏账损失的方式进行利益输送。

    我对这种说法存疑,虚增营收的行为在实施两票制后风险显著增大,监管部门一旦发现,往往会直接立案调查,而非仅仅要求企业整改。因此,单纯从虚增营收的角度来解释普利药业的应收账款问题,可能并不全面。当然,对于涉嫌财务造假的企业,其经营状况复杂多样。本文仅针对应收账款问题进行讨论,不涉及其他方面。

    我是23年进来的,主要看的是出海,集采后仿制药生存艰难,普利其他的概念都是想象力,短期没订单。对于高额的应收,也有疑问,对比同行业药企,它的应收款确实高。近两年大家也因为应收款问题,怀疑是否存在财务造假行为,虽然没有人能实锤它。

    这里谈谈我的理解,以23年的会计更正数据和年报为例,假设这些数据真实反应了企业的情况。

    会计更正前23年前3季度营收13亿,应收14亿,存货4亿;更正后前3季度营收6亿,应收7亿,存货5亿;全年营收13亿,应收12亿,存货3.6亿。

    从更正后的数据看Q3它可能有6-7亿的订单,货物没有交付,就确认了营收和应收,更正后Q3的营收和应收大降,库存有增加,全年的营收和应收和更正前Q3又有点对上了,库存降低。不确定是否存在下了意向单又取消,或重复计入营收,当然这不是我们考虑的点。

    更正后,细看每个Q的营收和应收,营收从Q1的2亿到Q2的4.7亿到Q3的6.2亿,每个Q营收是降低的,对应的应收也在降低,从Q1的10亿到Q2的8亿到Q3的7.35亿,Q4增加了7亿的营收,应收增加不到5亿,说明之前的应收还在回款。从23年年报和24年中报应收账款的账龄也能看出来,1-2年期的应收款有在降低,更正后的数据至少看起来相对合理一些。

    普利国内外的批文加起来有200多个,药品的品种较多,除了1到2个主力品种外,其他的品种销量都不高,考虑到药品的保质期估计1-5年,一种药它可以一次做一大批给销售商,保质期内的经销商定期回款。这种现象加上它的营收确认方式导致它每个季度营收应收和费用都不稳定。

    为了好理解,这里虚拟一个年份2022年,不考虑可能的取消订单和重复计算营收问题,只考虑某季度收到订单后营收和应收的变化。假设普利22年Q3收到4亿新订单,Q4和23年Q1开始生产,并陆续交货。经销商按照6-9个月开始进行回款,考虑到普利不是强势方,这里我们按9个月算开始回款节点。

    会计差错更正前:22年Q3的营收和应收各增加4亿;Q4开始交货,计入费用,经销商不回款;23年Q1继续生产交货,计入费用,经销商不回款;23年Q2经销商开始回款,对应这笔订单的应收开始降低,理想状态下Q3绝大部份订单回款结束。

    会计差错更正后: 22年Q3因为没有生产交付,所以营收和应收不增加;Q4开始生产交付,计入费用,这里假设营收和应收增加2.5亿,经销商不回款;23年Q1继续生产交付剩下的订单,计入费用,营收和应收增加1.5亿,经销商不回款;23年Q2经销商开始回款,对应这笔订单的应收开始降低,理想状态下Q3绝大部份订单回款结束。

    会计更正前营收和应收在22年Q3就确认了,等到24年的Q2Q3应收款回款。因为提前一次性确认收入,这中间大概累计了一年的营收对应的应收款。所以看它最近的应收基本和营收金额差不多,应收款就非常高。

     会计更正后按交付确认营收和应收,它是22年Q4和23年Q1确认营收和应收,23年的Q2和Q3应收款回款,收款可能是1-2个Q的营收规模,这和其他同行业药企基本差不多。如果我的理解是对的,后面应收的曲线会平稳,应收款会慢慢降低到曲线平稳,具体要看Q3季报和年报。

    写这篇长文不是否认或实锤普利造假,是否造假要等证监会的调查结果,我们只能对着有限的信息去分析。这里只是谈一谈我当时买入的理由和对高应收的看法。大家要理性一些,不要乱吃别人画的大饼和恐吓,市场是理性又恐慌的,想想买入的理由和风险的理解,千万不要短线干成长线,或者长线跌了很开心,加仓被套牢,套牢上杠杆,然后新低又新低。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