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晚间,北京博科测试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博科测试”)的创业板IPO正式提交注册。

对于这家经历了两年波折才走到这一阶段的公司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

自2022年4月博科测试的创业板IPO申请获深交所受理以来,公司先后经历了两轮问询,并在2023年4月21日通过了深交所上市委会议的审核。

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实际上,博科测试的成长性和市场前景的多重隐患。

成长性不足难符创业板IPO定位

从博科测试的财务数据来看,2021年至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40,549.76万元、45,876.54万元及46,918.27万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57%;同期,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8,223.11万元、9,763.24万元及9,617.76万元,年复合增长率为8.15%。

2023年,博科测试的业绩表现令人失望。

尽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7%,但净利润却同比下降了1.49%。这不仅显示出公司在扩大业务的同时未能有效提升盈利能力,还暴露出其增收不增利的问题。

公司2023年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同比下降了20.63%,这意味着公司的收入质量和资金回笼存在严重问题。

如此疲软的业绩表现,显然与创业板所支持的高成长性企业定位格格不入。

博科测试的主营业务集中在伺服液压测试系统和汽车测试试验系统两大领域。然而,这两个领域的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都相对有限。

公司在汽车测试试验系统上的收入在2021年至2023年间分别为17,734.82万元、20,194.19万元及27,551.94万元,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逐年上升,2023年已达到58.72%。

然而,全球汽车测试设备市场在2022年的规模仅为31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增长至47.23亿美元,而中国市场规模在2022年仅为68.83亿元。

在这样一个增长空间有限的市场中,博科测试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高增长?

伺服液压测试系统是博科测试的另一大收入来源,但这一市场的增长前景同样令人担忧。2021年至2023年,该业务的收入分别为21,343.08万元、24,921.62万元及18,335.15万元,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逐年下降,2023年已降至39.08%。

据估算,全球液压振动试验设备市场规模约为180亿元,而中国市场的规模则在40亿至50亿元之间。这样的市场容量显然难以支撑博科测试的长期发展。

不仅如此,博科测试的收入结构过于集中于特定领域,特别是汽车和轨道交通等行业。这种单一的业务结构使得公司在面对宏观经济波动和行业周期变化时,表现得尤为脆弱。2023年,公司伺服液压测试系统的收入占比显著下降,显示出该业务的市场需求正在减弱。

与此同时,汽车测试试验系统虽然在公司收入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但其市场增量空间的有限性,使得这一业务难以支撑公司未来的高速成长。

博科测试的成长性不仅在财务数据上表现乏力,其市场竞争力同样令人担忧。

公司所处的市场中,竞争对手多为国际巨头,如美国MTS公司,这些公司在技术、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尽管博科测试在国内市场拥有一定份额,但与这些国际巨头相比,市场占有率仍然有限。

尤其是在核心技术和高端市场的竞争中,博科测试未能形成明显的市场领导地位,这使得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更加黯淡。

进一步分析博科测试的市场定位,伺服液压测试系统和汽车测试试验系统虽然覆盖了多个行业和应用领域,但公司在这些领域的成长性和市场空间均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特别是在伺服液压测试系统方面,公司的收入占比逐年下降,反映出这一业务的市场需求正在萎缩。另一方面,汽车测试试验系统尽管在2023年占据了公司收入的58.72%,但全球市场的增长空间有限,难以为公司带来长期的高速增长。

随着博科测试进入创业板IPO的最后阶段,公司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增长动力,并成功吸引投资者的关注,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博科测试需要深刻反思其业务模式和市场战略,寻找新的增长点,否则,即使成功上市,也难以在创业板上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深度剖析实际控制人身份及关联交易

随着更多的财务数据和公司治理信息逐渐曝光,博科测试的实际控制人身份合法性及其与宝克公司之间复杂的关联交易关系,开始引发市场的广泛质疑。

回顾博科测试的历史,不难发现其实际控制人的身份一直存在争议。

仝占民,作为公司主要的实际控制人之一,自2019年4月19日被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后,其股东权利由其子仝雷代为行使。然而,尽管这种安排在法律上似乎没有明显的违规行为,但从合规性和市场治理的角度来看,却引发了不少问题。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审核问答》的相关规定,实际控制人应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以确保其在公司重大事务中的决策独立性和合法性。

那么,仝占民作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他的实际控制人身份是否合法合规?仝雷作为监护人代为行使权利,是否存在为家族利益服务的可能性?

这种安排不仅可能削弱公司治理的透明度,还可能在实际操作中为利益输送打开了方便之门。

尤其是在博科测试冲击IPO的关键时刻,仝雷作为仝占民的监护人,是否可能通过其特殊身份,在公司内部决策中优先考虑家族利益,而非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利益?

更为复杂和敏感的问题出现在博科测试与宝克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上。

宝克公司不仅是博科测试的前五大供应商和客户之一,还曾是博科测试在中国境内的独家代理商。

进一步调查发现,仝占民的女儿仝莉的配偶安超,曾在过去12个月内担任宝克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

时间线与数据分析:

2019年4月:仝占民被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股东权利由其子仝雷代为行使。此后,博科测试与宝克公司的关联交易逐渐加深。

2020年:博科测试与宝克公司之间的交易开始增加。根据财务数据,博科测试向宝克公司采购的商品和服务占公司总采购额的比重达到5.12%,而同期从宝克公司获得的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为45.67%。

2021年:关联交易进一步加深,博科测试向宝克公司采购的商品和服务占总采购额的5.98%,从宝克公司获得的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上升至60.54%。这些数据是否意味着博科测试对宝克公司的依赖性增加?是否存在通过高价采购或其他交易方式,将公司利润通过关联交易转移至宝克公司的可能性?

2022年:博科测试的关联交易继续增长,向宝克公司的采购占比上升至10.33%。尽管安超在2022年4月不再担任宝克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但此前的交易安排是否得到了市场第三方公允性审查?是否存在未公开的内部安排,使得这些交易变成了利益输送的工具?

2023年:博科测试向宝克公司的采购比例进一步攀升至18.88%。这一年,博科测试从宝克公司获得的收入仍然占到公司总收入的60%以上。这种急剧增加的关联交易,真的仅仅是因为业务需要吗?还是在公司内部,存在通过复杂的交易结构来实现家族利益的最大化?

在公司即将IPO的关键时刻,这样的高比例关联交易,是否真的符合市场公允原则?或者说,这些交易安排是否掩盖了某些未被披露的家族利益?

在博科测试的IPO过程中,实际控制人身份的合规性和与宝克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问题,构成了公司面临的两大法律与合规风险。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资本市场对企业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盲目扩张还是实际需求?

博科测试是一家通过现代测试与试验技术提供智能测试综合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根据财务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博科测试账上的货币资金分别为2.04亿元、3.77亿元和4.81亿元。

这些数字表明,博科测试的现金流充裕,足以支撑日常运营和部分扩展计划。

在这种背景下,公司为何仍然计划募集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一募资行为是否合理,还是只是一种过度扩张的表现?

同时,博科测试在IPO申报前进行了大额现金分红。

数据显示,2021年和2022年,公司分别分红2968.42万元和3092.1万元,占当年净利润的比例均超过三成。

公司在筹备上市的关键时期,进行如此高比例的分红,是否与募资的初衷相悖?公司管理层是否在高估市场对其募投项目的认可度,还是在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机会,来填补公司管理上的漏洞?

博科测试方面解释称,公司保持稳定的分红政策是为了回报股东,并兑现业绩增长红利。然而,自2022年4月申报受理以来,公司未再进行新的分红,并承诺在审期间不再实施新的分红。

尽管如此,在公司财务状况相对健康、账面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募资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合理性显得更加薄弱。

更为严重的是,博科测试的募投项目在研发投入上的表现也显示出明显的不足。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率持续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具体而言,2021年至2023年,博科测试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469.28万元、2819.07万元和3094.56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09%、6.14%和6.6%。

虽然这一比例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但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相比,博科测试的研发费用率显著偏低,且与竞争对手的差距逐年拉大。

在招股书中,博科测试强调,其与联测科技、华依科技等同行业上市公司在报告期初的研发投入规模基本持平,但随着联测科技和华依科技在2021年上市后大幅加大研发投入,博科测试的研发费用率逐渐落后于同行。

博科测试在此次募投项目中,还计划将部分零部件由外购转为自行加工,以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

然而,这一战略调整的合理性也同样值得怀疑。新增设备的购置和生产线的改造将显著增加公司的资本开支,同时带来巨大的折旧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博科测试的募投项目更像是一种过度扩张的表现,而非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规划。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