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该降什么本?增什么效?
01
“一刀切”降本,盲目成本均摊
比如企业简单地采用成本均摊的方式,试图通过平均分配成本(或按比例)来降低整体开支; 或直接各部门认领降本增效的任务,研发要降多少、采购要降多少、生产要降多少等等。 这种做法忽视了不同部门、不同业务之间的差异性,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甚至影响核心业务的发展。 例如研发创新部门,肯定是要多花钱的部门,过多的成本压力可能会抑制其创造力和发展空间。
同时也打击那些表现良好、成本控制得当的部门的积极性。 这些部门会感到不公平,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热情。
当成本被平均分配后,个别部门管理不善导致成本过高,均摊后还可能会被掩盖。 企业应进行详细的成本分析,识别关键成本驱动因素,并根据业务需求和战略优先级合理分配资源。
02
目光短视,牺牲长远利益
在资金压力下,为了短期内降低成本,很多企业会这么干。 保险一点的,可能采取过度压缩研发投入、减少员工培训。 这确实在短期内不会对企业造成任何伤害,也能临时解决问题,但就怕这东西上瘾,不是很有魄力的老板,后来都很难再回去。 砍供应商?想多了,现在每个行业的透明度都很高了,相同条件下的价格都已经没多大的水分,没啥砍的了。 唯一剩下的,就是降低产品质量标准。 这做法虽然短期内能带来成本下降,但会严重损害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并且是无法弥补的伤害。 企业应保持战略眼光,平衡短期与长期利益,确保降本增效措施不会损害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
03
忽视员工利益,士气下降
企业在降本增效过程中,可能通过裁员、降薪等方式削减人工成本。 当然这个操作得好,是有效的,如果本身机构就臃肿,职位冗余,那能立竿见影。 但如果不是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去评测,随便裁减人员,可能“误伤”核心人员,一不小心就裁到“大动脉”! 还有的企业在员工身上极尽可能地降本,枉顾员工利益,员工滋生诸多不满,最终在客户服务上体现,还是要品牌买单。 前段时间Manner咖啡店被爆出多起店员和顾客起冲突的新闻,原因就是公司为了降本,给这些店铺只配备了一个店员,店员工作压力大,情绪崩溃下和顾客吵起来。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有的被裁员工不服,在社交媒体传播对公司不利的言论,造成的坏影响你无法想象。可能开发一个新客户成本是10,但因为负面信息劝退的客户造成的损失可能高达50。 企业应关注员工的利益和发展,通过优化薪酬结构、提供培训机会、增强员工归属感等方式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就算需要裁员减薪,也必须通过合理的定编、定岗、定员来解决这个问题。
04
形式主义,与实际效果脱节
一些企业为了显示降本增效的决心,可能会采取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很有力的措施。 例如,企业制定了严格的成本控制标准,但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标准形同虚设。
过于强调形式,反而可能导致资源浪费。例如“领导不走我不走”、“灯光为领导而亮”、“上班磨洋工,下班“奋力”赶工”等。 或者企业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在撰写报告、开会讨论等表面上的工作上,而这些时间和精力本来可以用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当员工发现企业的降本增效只是为了做样子时,他们可能会失去兴趣,甚至抵触和反感,工作效率反而下降。
企业应注重实际效果而非形式,通过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等方式实现真正的降本增效。
05
缺乏数据分析,凭感觉降本
数据分析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具。但许多企业在实施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措施时,往往忽视了数据分析的作用,凭感觉决策。 数据分析能够帮企业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原因,而缺乏数据分析,可能只是治标不治本,导致问题反复出现。 另外,没有数据分析支持,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 企业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错误的方向上,而忽视了那些真正能够带来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的关键领域。 缺乏数据分析,意味着企业无法准确量化降本增效的效果。 这样一来,企业就难以评估哪些措施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也无法追踪改进措施带来的具体收益。 因此,企业应该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准确地识别问题所在,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06
过度依赖单一降本措施
一些企业过于依赖某一种降本措施(如采购低价原材料),可能忽视了其他潜在的降本机会。 这种单一依赖的做法,可能导致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时缺乏灵活性。 另外,如果企业将所有的降本希望寄托于某一种措施上,一旦该措施失效或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政策变动、市场需求变化等),企业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例如,一家零售企业主要依赖于大规模促销活动来吸引顾客,以此降低成本并提高销量。 然而,如果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对促销的敏感度下降,或者经济环境恶化导致消费者支出减少,这种单一的促销策略将变得不再有效。 企业可能会发现自己销售额下滑,库存积压,最终面临经营困境。 因此,企业应该多样化营销策略,包括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和优化供应链管理,以增强竞争力。
企业应采取多元化的降本措施,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制定综合的降本策略。
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避免这些“陷阱”呢? 首先,我们需要树立一个全局观。 降本增效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更是企业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品牌形象等方面的影响。 其次,科学规划与分析。 在采取任何降本措施之前,进行详细的成本效益分析,确保措施既符合企业长期战略,又能带来实际效益。 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如大数据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等,确保决策基于客观数据,而非主观判断。 最后,对运营系统进行全面地优化。 从整体上审视企业的运营流程,识别并优化各个环节中的低效部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建立一个跨部门的协作机制。采购、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紧密配合,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这过程中,产品质量、员工利益、客户满意度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
资料来源:长贝咨询
组稿制作:谢朝喜
责任编辑:李前
内容审核:李鸿
媒体合作:010-88379072
声明:本文所用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