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A股市场「世事如棋局局新,人情似纸张张薄」。对此我是不敢苟同的,只能说如果有人觉得局局新,那就说明此人看市场的角度有问题。如果有人说股市人情薄,只能说明他共情共错了对象。
一,A股市场无新局
当前A股低迷,但回看2年前,2022年上证指数最高冲到了3651点,二级市场处于一片欢歌之中;迎来了425家公司IPO,募集金额超过5868亿,创历史新高。
弹冠相庆之后,抽血抽多了,自然一地鸡毛。
随便什么时候,IPO加速抽血几年,都往死里跌,从无例外。
如今IPO大幅下降,是补血阶段,自2023年8月阶段性收紧IPO至今也就1年时间。过去历史上,补血1年也是起码的。
二,共情走势遭人欺
2021年以来,市场调整至今,但观察上证指数,从最近几年来看,股市反弹的力度越来越小、持续时间也越来越短。
上图非常清晰,2020年初到2022年一季度,这一轮反弹力度最强、持续时间最久,随后不断减少,高度降低,时间缩短。
于是很多人哀叹,除了国家队,其他人都走了。国家队也难,独木难支。
那么钱去哪里了?不断新低国债收益率,就知道钱都在往国债跑,于是很多人就开始共情经济不行。
问题是,只要问一下自己,以上这些是不是只要是炒股的股民,他们都知道?
那么,大家都知道的东西,共情就是羊群,研究就是内卷。
三,同样的局面,不同的应对
此刻真正该注意的,就是同样面对行情,机构投资者是怎么应对的?毕竟无论是局部牛市,还是快速反击,机构多是带头的策划者和引领者。
我观察下来,从6月开始机构一直在股票里提前埋伏,或者借着震荡浑水摸鱼,然后找准时机,借题发挥,阶级爆发。
这种状态对普通人其实并不友好,因为潜伏期看走势上很难发现,一旦爆发,速度又很快,普通人来来不及反应。而背后的原因就是机构的动作,又和散户、游资的交易混在一起,普通人也很难分辨。
大家都知道,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与散户是完全不同的。
但问题是,多数人根本看不出这种不同,那怎么办?
其实,早就有这样的大数据统计工具了。
简单说就是:先把所有的「交易行为」数据先保存下来,经过长期的积累后,再通过大数据模型计算,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的「交易行为」特征了,这太重要了,大家看下面的数据:
只要观察一下最近的热点板块里的股票启动特征,对于机构的提前动手,大家就有直观的感受。
在此前 AI 眼镜热潮下,创维数字在其长阳飞升之前,它就已经在调整期受到机构资金的青睐。只需关注机构行为,便可看到在股票走高前,稳健持续的橙色“机构库存”数据。这些都是机构策略的明证,而它们更难以从走势中直接察觉。
还有像大富科技真的样的震荡股,它最近两周连续上涨得飞快,估计跟折叠屏幕的消息有关。但其实,炒作果链、折叠屏的事儿早就开始了,那时候骨架还在震荡呢。有人觉得它业绩不好,炒不上去,但只要用“博尔系统”查「机构库存」数据,你会发现,尽管它股价没上扬,但橙色的「机构库存」数据却一直在升。这就是说机构已经悄无声息地介入了,只不过还没找到机会动手而已。等时机到了,他们肯定会一飞冲天,管它业绩好坏。
而此刻很多差强人意的股票,实际都是「机构库存」数据消失的品种。就像大富科技、创维数字没有「机构库存」数据的时候,表现都是不行的。
四,数据福利
看懂了上面的图,那么你就明白,我们现在就应当多关注机构行为,而我用的大数据系统把整体市场里被机构资金关注的品种都列出来了,大家看下图:
「6-10日库存」和「11-20日库存」:就这个数据还是值得注意的,这两个数据目前差距巨大,那么在1000多只股票持续10天机构积极参与之后,必然会有很多继续积极参与,就会导致「11-20日」库存数据快速提升,而周五这个数据果然还在提升,这背后必然是发力拉升的股票特别多,也是短期市场最值得注意的机会所在。
「即时库存」:该数据低于2000家了,整体机构趋向于谨慎。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