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跌已经成了一种习惯,A股会变成什么样?

这个问题很多朋友会想,答案不就是现成的吗?现在不就是已经把下跌当成习惯了吗?反正不管全球哪里出事情,大A都要买单。不管 出利空还是利好,最终都是下跌。但凡是都有个界限,超过了临界点,可能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下面详细说。

一,深证连跌破纪录

深圳股市出现历史上罕见走势:深圳综合指数连续第六个季度下跌,并且连续第五个月下跌。打破以前所有记录!

以季度计算,历史上深圳综指

1993年第二季至1994年第二季,连续五季下跌;

2004年第二季至2005年第二季下跌,但中途2004年第三季轻微上升0.7点,未能连续五季下跌;

2007年第四季至2008年第四季,连续五季下跌;

2017年第四季至2018年第四季,连续五季下跌;

而今次则是2023年第二季至今连续六季下跌

 

以月度计算,历史上连续下跌超过五个月者:

第一次是1991年历史大底46点之前连续五个月下跌;

第二次是1993年3月至7月连续五个月下跌;

第三次是1994年3月至7月连续五个月跌市;

第四次是2001年6月至10月连续五个月下挫;

第五次是2003年6月至10月连续五个月下跌;

第六次是2004年4月至8月连续五个月跌市;

第七次是2005年3月至7月连续五个月下跌;

第八次是多年后2018年3月至10月连续七个月下跌;

而今次4月至今连续五个月下跌……

 

二,都亏是假亏,生死在大反击之后

过去那么多年,也没这么极端的跌过,而跌到极端之后,反击机会自然也是越来越大。如果说连跌之后,大反击要来。但现在和之前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股票数量是大大增加了,所以反击会有,但自己股票能不能大反击,这就未必了。

 

所以中秋后反弹机会确实很大,但真涨还是假涨一定要分清了。

真涨往往是机构在积极动作,而假涨,往往就是游资和散户在积极动作,但机构基本处于放弃状态。

 

道理很简单,但只是由于机构的作用和散户、游资的交易都混在一起了。让多数朋友看不出来。

虽然大家都知道,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与散户是完全不同的。

但问题是,多数人根本看不出这种不同,那怎么办?

其实,早就有这样的大数据统计工具了。

简单说就是:先把所有的「交易行为」数据先保存下来,经过长期的积累后,再通过大数据模型计算,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的「交易行为」特征了,这太重要了,大家看下面的数据:

比如说深纺织(000045)这家公司,7月31日就公告说有机构来调研,因为LCD行业正值旺季,下游需求大增,业绩快速增长。结果8月1日,这家公司的机构行为就变得非常活跃。用系统观察“机构交易特征”可以发现,“机构库存”数据从那天开始就出现了。果然,调研结束后就有机构加入了。尽管8月19-27日市场震荡剧烈,但“机构库存”数据依然保持稳定,说明机构仍在积极参与。当时市场因为银行股独大,闹得人心惶惶,但深纺织只是走势波动较大,机构参与度却相当稳定。银行股一撤退,它就立刻爆发了。

比如淮北矿业,尽管二季度新进了一批公募基金,但它们一进场就躺平等待上涨,毫无作为。这样的股票,即使反弹再猛烈,也不会出现橙色的「机构库存」,显然是虚假的上涨。我一直关注「机构库存」数据,正是因为它能揭示机构的真实意图。行为数据的收集、比较、分类需要时间,而「机构库存」数据已有十多年的积累,因此更为可靠。

 

其实,以上这些情况况,我之前与众多券商朋友深入探讨过,他们都认同此刻必定有大量机构会出手买股票,能看到机构的这种动作,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每一轮熊市,绝大多数人都会熬不过去,这是事实。千万别成为熬不过去的那个人。只有做到多数人不愿做的事,才能收获多数人无法得到的成果,这是常识。

可能偏颇,供参。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