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国资与清华大学携手,正式成立了100亿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并选聘业内知名的智路资本和中信建投资本联合体进行管理,全面借助两家机构在半导体和数字经济全产业链的深入布局,推动科创项目链接产业大生态,释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劲势能。

据悉,该基金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省校共建基金,主要投向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前沿性、原创性领域的早期项目,将聚焦人工智能、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未来交通等前沿技术领域,通过“创新驱动,产业引领,嫁接地方动力”的多方共赢模式,实现成果转化到产业升级一条龙。

省级政府、顶级学府、知名基金管理人……超豪华的基金阵容,一经发布就吸引了业内广泛关注。

“富矿”沉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亟需破局

如今,“创新驱动”是国家的核心发展策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要力量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是拥有海量研发成果的创新“富矿”。

多年来,清华大学在内的顶尖高校,也确实孕育出众多明星项目、领军企业,如华海清科(清华)已成为国内稀缺的高端半导体设备龙头,紫光同芯(清华)在智能安全及汽车域控芯片方面均一路领先;泰斗微电子(北航)在北斗定位芯片领域表现卓越;问天量子(中国科大)是量子信息领域的佼佼者……

明星案例固然令人欣慰,但统计数据显示,国内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远低于国际及行业水平。中金公司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中美高校在材料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分别为1.9%、17.8%,在网络信息领域为0.1%、30%,呈现出数量级上的巨大差距。国家知识产权局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3.9%,达不到社会平均发明专利转化率36.7%的零头。

这些悬殊的数据背后,是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三大难题:体制机制限制、产业对接不畅、资金投入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家已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有效优化了体制机制的制约。接下来的关键,是后两项课题的破局:产业对接方面,需链接并融入强大的产业生态体系,驱动创新成果实现科研、开发、应用的“三级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资金方面,需引入耐心资本,通过成熟的投资和风险管理,为科研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

链接产业大生态,厚植创新孵化沃土

高校科技转化基金的投资方向是“投小”“投硬”“投早”,从“实验”阶段到“市场”阶段,中间隔着着九九八十一难、挑战重重。如何对项目系统化评估筛选、投向精准、控制风险,如何帮项目团队敏锐把握市场需求、引导科技成果顺利产品化市场化,都需要丰富的产业资源和相关经验。

而本基金的管理人,智路资本和中信建投资本,无疑是拥有深厚产业资源和丰富产业化经验的代表,业界享有盛誉。其中,智路资本专注于半导体核心技术及其他新兴高端技术,已完成了多起国内外硬科技产业的投资和收购,包括新紫光集团、安谱隆半导体、安世半导体、华勤、瑞能等,旗下控股企业的员工总数近8万人,其中近一半为研发人员;而中信建投资本与中信集团同样控股、参股了众多科技公司,包括良平生物、奇纳新材等清华校友项目。

其中,新紫光集团已形成中国半导体芯片与信息通信产业领域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的智能科技产业布局,与股东方智路资本和建广资产控股的其他高科技企业,共同形成覆盖芯片设计、封测、设备、材料和模组的半导体全产业链,以及ICT设备、云服务及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数字经济全产业生态,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全球拥有30多家工厂,产品和服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上述全链条的强大产业资源,可为科创项目在垂直一体化、多应用场景拓展,以及分场景水平规模化方面,提供卓越的产业孵化和协同效应,非常适配中国前沿科技创新的需求,是高校成果孵化落地过程中的坚实保障。

据悉,智路资本和中信建投资本,还计划下一步在多地建设“孵化平台”,为高校科技转化项目提供包括科研实验测试设施、算力基础设施在内的公共性综合性支持;并以清华大学为基地,逐步延伸到覆盖国内所有985高校,面向全国进行推广,成为推动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最重要的平台,为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助力。

政府引导,耐心资本护航科技“长跑”

在科研项目推进中,素有“板凳要坐十年冷”之称,投资回报周期长、项目不确定性高,让投资人犹豫不决。因此,引入耐心资本和专项投资,成为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

此次四川携手清华成立的基金,充分展示了政策引导下耐心资本的压舱石作用。据悉,基金遵循“国资委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原则,总规模达100亿元人民币,首期30亿资金已经到位,将为高校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通过政府、产业、高校和投资机构的联合力量,正形成更加健全、开放的体系化创新孵化模式,让技术成果的研发、转化再无后顾之忧,充分释放创新势能、激发产业活力。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