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上市银行半年报陆续出炉,在全行业普遍面临息差承压、不良抬头、市场需求收缩、零售转型阻滞等考验,半数机构营收已现负增长的大背景下,能够一如既往保持均衡而稳健的发展,是很见功力、也是跑赢大市的。
中信银行(601998.SH;00998.HK)是样本之一。该行上半年录得营收1,090.19亿元,同比增长2.68%;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354.90亿元,同比虽有微降但拨备前利润实则增长1.42%;半年末资产总额91,046.2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0.58%;不良率1.19%,处于同业较好水平——效益、质量、结构、规模继续协调发展。
资本市场的眼睛总是雪亮。中信银行自2022年底开启一轮涨幅后高走至今,奠定了这家银行过去两年间涨幅在全系股份制银行中一马当先的领涨之势。
在英国《银行家》近期公布的2024年“全球银行1000强”一级资本排名中,中信银行较去年再晋1位,至第18位。
近两年A股上市股份行涨跌幅情况
近两年H股上市股份行涨跌幅情况
市场的认可从何而来?中信银行近年业绩的稳扎稳打从何而来?当我和一名券商分析师聊起半年报表现,对方道出其中奥义:“好气色出自好底色”。
当这家银行历经2021-2023的三年“强内核”,三年狠抓“稳息差、稳质量、拓中收、拓客户”经营主题,如今的市场挑战是被提前预判的,乘风破浪的能力底盘是提前夯实下去的,手术刀是提前向内寻求改革的。也正因此,在对全行业都充满考验的上半年,在中信银行新三年发展周期的开局,他们才得以“弯道超车”,多个细分业绩指标上反而完成了在股份制梯队的争先进位。
青松挺且直,力自苦寒来。一家银行的“强内核”绝非一朝一夕,而是一场春耕秋收,是战略定力下多年咬定青山的长期主义,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下文,“愉见财经”尝试从五个经营侧面观察中信银行坚持的那些“难而正确”,也正是这一路的“迎难”跋涉,重塑了这家银行的能力体系,扎下了“价值银行”之根。
二、
一看息差方面。奠定营收增速至关重要的一个指标变量是息差,“稳息差”或许也是全行业近一两年来挑战最大的经营命题。事实上,对于老牌“强于对公”、对口大量自身更具议价能力的央国企大型客户的中信银行而言,净息差并不是一个传统强项。然而,在这两年行业息差收窄的大趋势下,中信银行净息差的稳定能力却连续跑赢大市,展现出了很强的弹性和韧性。
如果说息差稳定性领先1-2个BPs是优势,那领先5个BPs以上,体现的就是能力底子的差异。中信银行上半年净息差1.77%,显著高于1.54%的行业平均数据(行业数据出自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上半年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统计),净息差跑赢大市整整23BPs。
这23个BP多么难能可贵,背后是中信银行三年多来一步步手术刀向内,在取舍中咬牙选择的“难而正确”。中信银行管理层曾说过这样的一个金句,“‘以量补价’是懒路,‘以价补量’是险路,只有‘量价平衡’才是出路。”这已经成为中信银行坚守的经营理念。
就此,讲一个我在对中信基层行采访中记忆尤深的案例:两年前,他们手上有个大客户被同业以价格战“抢走”了,他们犹豫再三,决定守住底价,但却也忍痛暂时失去了客户。“这个客户要追回来吗?要!但靠的不是无休止地让价格,而是真正增加用户价值。”主营销这家客户的支行长憋着一口劲儿,两年后,他们以更贴合客户经营场景的交易结算整体服务方案,以及辐射客户供应链全链条的综合融资方案,重新赢回了客户。“因为客户一算账就明白,我们整套方案盘活的资金、提高的资金使用效率,所带来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那一两个点的讨价还价。”
这就是“稳息差”的内功,一场自己对自己的深刻倒逼。我的直观感受是,多年前和中信银行同仁交流,似乎言必谈规模,因为规模奠定座次;但这两年,规模管理进入精细化,大家会反复考量决策,看这规模是否有质量、是否能带来效益、是否藏匿滞后的风险,是否“量价质平衡”,并由此提前斩断行业进入低速周期往往会有的对“以价补量”的路径依赖,提前狠下决心:在负债端强化成本管控、收缩高息负债;在资产端优化业务结构。
可以从一些细分数据佐证中信银行自我倒逼的着力点。
在负债端,其一,非常见功力的一点是,在全行业存款定期化、理财化的大势之下,中信银行的活期存款占比却一步一个台阶地逆势上行。2022年,中信银行活期存款在总存款中的占比是45.11%,在2024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至47.36%。
其二,从对相对高息的同业负债的压降来看,这一力度更是显著,同业负债在总负债占比从2021年的16.93%,一步步降低到2022年的15.45%、2023年的12.19%,直至2024年上半年的11.03%。根据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对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及拆入资金的利息支出就同比减少了17.56亿元,降幅13.72%。
由此种种,上半年,中信银行存款成本率已经降至2%以下,尤其是二季度,本行口径下,中信银行存款成本率为1.81%,环比一季度降幅明显。
在资产端,其一,中信近年来持续优化资产结构,上半年结合做好“五篇大文章”,通过“早投放、多投放、优投放、好投放”,提升一般性贷款占比,同时还压降了票据类资产,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改善整体资产收益率;该行一般性贷款增长势头良好,上半年公司贷款同比增长8.19%,个人贷款同比增长1.96%。
其二,从业务板块的均衡发展来看,中信银行坚定不移地推进“零售第一战略”,上半年对公贷款占比58.4%,零售贷款占比 41.6%,整体资产结构不断优化。在零售信贷中,中信银行除了稳住按揭的基本盘,还加大有消费场景的信用贷款的投放;与此同时,在对公业务中,该行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也进一步加大。以上,都使中信银行在支持实体多面开花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了资产结构,稳住了息差。
三、
二看非息收入。同样以“愉见财经”在日常采访中的小切口,来观察中信银行的“春耕秋收”。
举交易银行业务为例,我跟踪观察过中信对“天元司库”服务体系的反复打磨,于去年推出业内首个银行自主研发的司库管理系统;也参与报道了“收款池”大单品的建设与推广,把银行的价值,从本身在单一资金侧的收银服务,向财务侧的稽核对账、业务侧的业绩分析和决策支持延展。我当时就在想,领先探索这些产品体系的银行,最初会不会是孤独的,因为他们不仅面对未知,还需要先行投入,调研、设计、研发、推广、迭代……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是数年磨一剑,而其回报却是滞后且分散的,甚至未必直接体现在这一服务项下。
但之所以说“难而正确”,是因为从这样的切口以小见大,会发现一条规律:无论是在交易银行、在投资银行、在国际业务、在票据、在托管、抑或是在大零售里的信用卡、理财、私行等等,一旦如此一个又一个的服务引擎建设起来、组合起来、贴合客户的需求“乐高拔插”起来、一揽子解决方案带动起来——就能够形成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核心能力。
那么,这家银行的产品与服务,也自然会跳出存贷同质化竞争,经营渐渐步入“从量变到质变”的水到渠成,从而形成穿越周期的稳健之本。
回到前述交易银行的服务案例,我在采访中听客户企业的高管打了这样一个比方。他说,早年的银行业,像是实体的“出纳”,以存贷汇专长将资金配置到需要的地方;近年来,借助数字化能力的发展,银行的站位开始前移,助力推动企业财资运转,更像是实体在公司外部的一位专业“CFO”;到如今,银行的服务越来越深入赋能企业经营,以其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助力企业“业财融合”,不止赋能“CFO”还要赋能“CEO”。
这是我所观察到的中信“价值银行”的站位,开始尝试走向更为主动的价值创造。
它最直接的回报,是非息收入的增长。上半年中信银行实现非息净收入364.11亿元,同比快速增长10.44%,跑赢同业平均水平。
其次,银行的经营策略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各个业务板块核心能力的增强,“护城河”的加深,又会作用于“拓客户”、反哺于“稳息差”。比如,呼应前文中信银行的活期存款占比的上升,低成本负债的开拓,其背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提高结算性资金的占比;再深挖一层,则可以是公私联动零售做透代发、可以是做深财富管理、也可以是对公业务有结算作为基本盘,这背后考验的又是发展托管、投商行一体化配套的综合业务能力。
说到这里补充一个细节数据,去年,中信银行创出了业内领先的托管业务新增规模,截至2024年半年末,中信银行托管规模突破15万亿里程碑,达到15.44万亿元,在上年末的高基数上再增加7,570.42亿元,上半年托管业务实现收入17.99亿元,托管贡献存款沉淀日均余额2,550.82亿元。
当内核能力厚积薄发,在这里,“拓中收、拓客户、稳息差”进入了正向反馈的经营佳境。
四、
三看资产质量。在“稳质量”方面,中信银行对“难而正确”的坚持体现在“控新”与“清旧”两个方面。
先说“控新”。今年,全行业最大的资产质量压力点集中在两个地方,一是零售端,二是房地产市场调控遗留问题。从中信银行的体系建设上看,应对外部市场普遍的零售资产质量下滑,中信银行迅速反应,优化个贷、信用卡、普惠等内嵌制风控机制,强化风险和业务联防联控,迭代重点产品准入及风控策略。从中信银行的表现来看,零售方面,无论是个贷或信用卡的不良率,相较同业依然处于行业较好水平。
这其中的“难而正确”如何体现?我私下咨询了一位中信银行零售业务部门人士,他告诉我,如前文提及,中信银行自上而下已经深入人心的经营理念,是坚持“量、价、质、客”的平衡,因此零售(尤其是信用卡)在近几年的经营过程中,沉得住气、不贪捷径,不以风险下沉换取快速放量或短期收益。他还举了消费贷、经营贷为例,中信零售的细功夫,是做实“真经营”“真消费”、把控“真用途”。
再看房地产市场调控带来的资产质量压力方面,中信银行同样做到了提前预判,早在2019年就开始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战略退出,当前房地产贷款占比已经压降到9.51%,较上年末再降0.11个百分点。
再说“清旧”。“愉见财经”通过一组细分指标的行业对比,发现了中信银行默默进行着的“难而正确”:
第一,中信银行敢于、甚至早于行业主动压实不良,从实际的不良生成节奏来看,中信银行早在2019年就进入了本轮解剖刀向内的不良暴露高峰,早于行业平均周期。据我们测算,中信银行2019、2020连续两年处于不良暴露相对高位,自2021年不良生成率回落到了温和水平后,2022年度开始,不良生成率都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从这样的不良生成节奏,应证了管理层在业绩发布会上的那一句“对于风险隐患,早发现、早暴露、早处置”;而这样的“三早”,无论是对银行本身下一阶段经营发展的“去掉包袱、轻装上阵”,还是对投资者形成更准确的判断来说,都是更有利的。
其实,资本市场的反馈也常常拟合不良出清的节奏,因为资产质量越是压得实,这家银行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就越小,一如过去两年里中信银行股价的上扬。一个或可类比的样本是,招商银行的不良生成率曾在2015年达到过十年以来的峰值,同样早于全行业暴露周期一年多,而招行的股价正是在不良生成率明显回落的2017年年中,开始起跳进入一轮上涨周期。
从中信银行本身的不良率来看,从2019年至今,处于非常明显的下降通道。2019年至2023年,中信银行不良率分别为1.65%、1.64%、1.39%、1.27%、1.18%,2024年半年末不良率1.19%,无论是纵向对比本行数据、抑或横向对比行业,都处于低位。
此外从贷款迁徙也能看到趋势向好,截至报告期末,正常贷款向不良贷款迁徙率为0.73%,较上年末下降0.90个百分点。
第二,伴随着更实在的暴露与出清,中信银行近年来也强化不良资产处置的力度和精度,上半年处置金额404.37亿元。半年报称,集团以减损增效、创造价值为导向,始终坚持现金清收优先,科学合理制定不良资产处置方案,抢抓市场机遇,提升处置效率与效益。
说到这里,值得一提的另一处“难而正确”在于,尽管不良资产的处置、信用减值损失消耗了利润,但中信银行另一个“实诚”之处在于,坚持不以损害风险抵御能力的方式反哺利润增长。这点从该行近年来保持稳定、且变化情况优于股份制同业均值的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便可见一斑。
从半年报来看,中信银行拨备前利润增长了1.42%,但他们选择了先夯实拨备,提高整体风险抵御能力。管理层的一段分析特别实在:“拨备覆盖率如果调低一个百分点,也就是5-6个亿,净利润就能实现正增长,但我们没有这样做,我们把提升防控风险能力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
这是又一次选择“难而正确”,却带来对后续发展更强的主动权。这样的中信银行,值得投资人的信任与放心。
半年末,中信银行拨备覆盖率206.76%,拨贷比2.46%。
五、
四看零售韧劲。在零售端,大家有没有观察到一个现象:五六年前,曾有一批传统善于对公业务的银行举起了零售转型的大旗,那个时候市场曾以为零售是轻周期的,然而到了近一两年,当零售端资产质量逐渐承压,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银行停滞或回撤了零售转型的步伐,有些观点才扭转,原来零售也亲周期。
但在大约同时期由“对公之王”进入零售转型的中信银行,当前零售增长展现出明显优于大部分同业的韧性。从市场份额来看,零售管理资产、零售信贷余额都站稳了股份制同业第二,半年末零售管理资产余额达4.4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41%。
这其中原因,对风险的把控是其中之一,上文已提及;而背后更纲举目张的,其实是这家银行的“零售第一战略”的定力持久,以及近年来体制机制建设、策略选择的前瞻性和长期主义,释放了产能。
在财富管理业务方面,中信银行领先探索了一条公私融合展业之路,一早就建立了总分支三级协调推动机制,拓展公私融合特色营销场景;对大众客户的经营,该行则是从强化数字化经营入手;在夯实投顾能力方面,中信银行本着用户价值进行“资产负债表”工具优化,帮助220万客户开启全生命周期财务规划,升级“养老账本”服务,助力近420万客户启动个人养老储备。
凡此种种,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能力底座终将托举业务发展:上半年全行有效代发企业和有效代发个人客户均实现两位数增速;手机银行App月度服务客户达1,808万户,同比提升13.74%,企业微信服务客户达1,529万户,同比提升22.6%。
再看私行业务方面,中信银行的“春耕秋收”,是把专业化分层经营做深做实,把全渠道服务体系构建完善,全球化、特色化服务能力市场领先,同时,不断升级协同经营模式,多渠道场景获客生态体系日臻成熟。管理层在业绩发布会上提到了旨在促进公私联动的“亮灯工程”,截至半年末,“亮灯工程”促进公私互转客户同比均超50%,其中,实现“公转私”转化私行客户同比增长74.6%,“私转公”获取对公有效户同比增长58.5%。
在个贷业务方面,住房贷款是不少银行选择的压舱石产品,但受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影响,这一业务的增速普遍承压。在此背景下,中信银行提前布局的“聚焦重点区域、头部渠道、市场存量房转型”经营策略带动了业务增长的韧性,上半年实现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增长173亿元,位列股份制同业第一。
在信用卡业务方面,中信银行围绕“打造领先的财富管理银行”的各项部署,推动业务发展和金融“五篇大文章”有机结合,坚定服务经济社会民生,发挥信用卡在“扩内需、促消费”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上半年,该行民生消费场景获客转化向纵深推进,分行获客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时加强与头部互联网平台的深度合作,经营效能释放,在京东、美团、华为、腾讯、小米、滴滴等头部平台获客份额均位居股份制同业第一。
六、
五看未来发展。正如开篇银行业分析师的金句,内核底色决定业绩气色,中信银行过去三年多发展周期的“春耕”,夯实了今日全面稳健发展的能力底座;而当前中信银行的战略选择、正在坚持的“难而正确”,也将决定未来三年的“秋收”。
身处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周期,当银行业的结构性分化越来越明显,我们要如何预判一家银行未来的走势,如何定义一家银行是否“高质量发展”?就经营层面而言,管理层在发布会上用三个词给出了答案——“均衡性、稳健性、可持续性”。
一家银行的均衡性,是看是否实现了效益、质量、结构、规模、客户的全面均衡发展,而不是牺牲其一保其一的偏科式发展,后者难免进入“冲效益而忽视滞后的风险,等风险抬头又急速收缩、发展失速”的窘境。
也正因此,财报中,中信银行发展质量的力透纸背,并不在于单一数据、单一年份的亮丽,而是如上文所及,营收、利润、不良、拨备、资本的全面发展,以及细探利润结构,还能实现“稳息差”与“拓中收”的双轮驱动。纵向自我对比,中信银行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一步一个脚印,边际改善、稳定向上;横向对照同业,“稳就是快”,在均衡发展中,中信银行在多个业务板块关键指标实现了争先进位。
一家银行的稳健性,在当前充满考验的周期中,很见一把手与整个管理层团队,对经济大势的判断、对赛程长短的拿捏、以及对该银行爆发力与耐受力的综合评估。这需要高瞻与远瞩,也需要判断力与自制力,具体到日常经营,这一决策决定了当期的效益与滞后的风险、显性的规模与隐性的质量、长期发展与短期表现之间的整体把握与取舍。
看中信银行,无论是前文中对“量价平衡”的高质量追求,近年来不断强化的“不以风险下沉换取短期收益”的冷静克制,还是对于风险隐患早发现、早暴露、早处置的手术刀向内,都透露着一家银行穿越周期的沉稳与智慧:“既稳又健,稳中求进”。
一家银行发展的可持续性,既来自当期业绩本身的均衡稳健,也在于业务内功的养成、“护城河”的建立、“长板”发展动能的夯实。
面向未来,中信银行带着自身禀赋,发展战略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共振,与“五篇大文章”同频,探索着中信特色的价值银行之路:全面建设“有担当、有价值、有特色、有温度”的“四有”银行,实施打造“领先的财富管理银行、领先的综合融资银行、领先的交易结算银行、领先的外汇服务银行、领先的数字化银行”“五个领先”银行战略。
截至半年末,中信银行贷款及垫款总额55,936.7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3%;客户存款总额55,148.7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6%。报告期内,科创金融贷款、绿色信贷、普惠金融、涉农贷款、制造业等重点领域贷款增速均高于贷款总体增速。
上半年,中信银行“五个领先”银行战略开局良好,各项重点业务指标全面提升。
在建设“领先的财富管理银行”方面,中信银行紧跟大财富时代趋势和客户财富需求变化,致力于打造客户首选的财富管理主办银行,上半年零售管理资产余额达4.4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41%。
在建设“领先的综合融资银行”方面,围绕客户“股、债、贷、投”多元融资需求,推动产品、客户、管理体系优化,打造“商行+投行+协同+撮合”综合融资生态圈,为客户提供“融资+融智”的综合融资服务,上半年综合融资余额13.4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4%。
在建设“领先的交易结算银行”方面,中信银行全方位满足客户结算需求、解决客户结算痛点,为客户提供极致的使用体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和资金运营效率,自主研发的司库管理系统“天元司库”系统上线客户数1,837户,报告期内累计交易金额达1,687.06亿元。
在建设“领先的外汇服务银行”方面,中信银行紧跟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坚持服务“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外汇业务全账户、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产品图谱及跨境金融一站式服务平台,构建综合跨境金融服务体系。报告期内,对公(含同业)外汇业务客户数同比增长14.43%。
在建设“领先的数字化银行”方面,中信银行全面推进科技强行战略,坚持创新驱动、业务引领和业数技深度融合,数字化赋能业务价值加速释放,数据驱动业务流程提质增效,重点创新领域探索加速突破。
擦亮金字招牌,保持战略定力,坚守长期主义,坚持“难而正确”,中信银行走在守正出新、行稳致远的发展之路上——
静水流深,不疾而速。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