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停战,持续性内卷,这就是中国风电。

9月4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发布文章《穿越周期,跨过险阻,中国风电的征途仍是星辰大海》。文章指出,中国风电行业正在重现十多年前的恶性低价竞争,对行业百害而无一利。甚至已经有项目出现招标价比成本价还低的现象。

亏本做生意是一种战略,全行业都想亏本做生意,那就有点不对了。但是反过来想想,这说不定是又一条必经之路而已。卷不卷的,殊途同归。

风电内卷告急

“中国风电行业面临严重的低价恶性竞争,突出表现为价格战加剧,叠加质量事故频发,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翻译成人话就是,我们担心厂商以一种只关注现在、无所谓未来的态度进行内卷:去他喵的核心技术,去他喵的解决方案,去他喵的售后安全,我只管给甲方一个最低的价格,看完他脸都笑烂了,哪里还会关心几十年后的问题?

然而风电毕竟不是风扇,风电厂商大发慈悲,让甲方不需要把生命浪费在选择上,代价是厂商自己的生命力在被压榨。因为卖出去的扇叶子和塔筒不是泼出去的水,哪怕对甲方再敷衍也得派人去维护。年末一算账发现自己在倒贴,还倒贴了不止一家,堪称心梗般的体验。

今年6月的时候,全球风电行业都看到了一条新闻。沙特和中国风电供应商签了两个项目,沙特万德沙马尔500MW项目和阿尔加特600MW项目。项目最后算下来,每度电的成本分别只要0.11元和0.12元,高兴得沙特瞬间宣布自己的风电成本是全球最低。

但据业内分析,这项目背后似乎有非常多中国厂商的影子,所谓史上最低成本很可能源自中国风电的高性价比生产力。评论区有人担忧这个项目最后绝对要超预算被反噬。但是WHO Cares?明天会吹明天的风。

上半年7家风电整机商5家涨了营收,但利润在跌的也是5家。28家零部件厂商只有10家的营收比去年同期高,利润下降的达到18家。运营风电厂的36家发电企业有19家营收下降、16家净利润下降。说到原因,无一不是电价太低。

电价低,成本低,中国风电所有的爱和温柔都送给了行业谋发展。今年第一季度,中国风电发电量2665亿千瓦时,历史首次超越水电,成为火电之下的全国第二大电力来源。

在业绩上厂商走了一些弯路,在能源转型速度上那就跟开了挂一样。但是厂商是乙方,风电是制造业,再强的开挂水平也不可能跟得上行业的版本更新。

除非,把自己开挂的成果以相对合理的价格卖出去,卖给有需求的人。最好能让双方皆大欢喜。

众所周知,内卷的尽头是外卷。把产业优势对外输出的故事,光伏等兄弟行业已经打过样了。就像绷紧的皮筋,这边扯得越紧,那边弹出去的动力就越强。出海,So easy。

向着“双海”前进

风电是有点子勇气在身上的,不要以为他们只对内大搞竞争,对内它重拳出击,对外它还重拳出击。拳头硬就是最大的底气

日经中文网报道,2023年世界新开发的风力发电(116吉瓦)中,中国国内占到65%;2023年中国在风力发电机的专利竞争力方面首次跃居首位,反超了拥有欧洲最大风电企业维斯塔斯的丹麦。

于是,风电出海如火如荼。风电的“出海”有两种解释。比如你要去英国,一种是卡在一半的位置在英吉利海峡安上机组,让海风轻轻吹就把电给发了,一种是登陆英国本土去给甲方安上大风扇,做正儿八经的产品出海。

这个时候,不管哪种方案,甲方都绕不开中国厂商。因为中国风电真的又好又便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商业社会就会转变成赚钱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

德国《资本》杂志去年报了一个目标,布鲁塞尔希望到2030年将风能在欧洲电力供应中的贡献从目前的不到20%增加到43%。但是这一点上光靠自己是不行的,海外厂商略菜,而且本土成本很高:

丹麦风电项目开发商沃旭能源一年能亏几十亿欧元,欧洲最大的陆上风电场Markbygden Ett面临破产,维斯塔斯上半年业绩亏损2.31亿欧元,下调全年业绩预期。

所以别看中国厂商卷得压力很大,国外的朋友们扭亏为盈这一关都很难过。瑞银预测,2025年海外就可能出现供应短缺,未来3年的扩产计划也有限。

尽管受某些因素影响,欧洲风能行业在被同行吓晕的同时想要搞点新标准控制一下中国风电厂商的进军速度,结果大多数国家的潜在意见都是反对——中国产品又好又便宜,多出来的钱有人补吗?

英国去年搞了个风电项目竞标,结果自己又砍了补贴,发电商觉得政府定的电价也太低了,根本没人愿意蹚浑水,一开始连申报的都很少。后来大英终于醒悟,开始强化补贴加速风电大冲刺。

所以魔幻的一幕出现了,一面是该有的非议一直都有,一面却是市场实际需求大为增长,分给中国厂商的蛋糕越来越多。去年中国总共只向欧洲出口了85MW的风机,但今年7个月的订单已经超过546MW。

欧洲需求开花,中国厂商就笑开了花。难怪瑞银说,全球扩张将是未来5-6年中国风电企业销量扩大、毛利率大增的关键动力所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海风项目上除了海外,国内的增量也是关键。以往我们不特别看好海风,是因为一提到它就需要过很多个招标审批关。但这些关一过了,后面就全是项目上马。现在,这个高峰期已经来了。

不管怎么说,拿捏“双海”,中国风电厂商是有点东西的。

全球扩张的“注意事项”

风电和光伏是一对“双子星”,你是我的老大哥,我是你的小老弟。

所以要发展风电,完全可以看看光伏踩过哪些坑。毕竟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厂商总是喜欢踩同一种坑,这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副作用,空头支票也会迷眼睛。

双子星一样的逻辑是,中国物美价廉产能输出强劲,所以输出过程受到阻挠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就好像欧洲电动车发展失利,大众正在预备关闭德国工厂和大裁员,但欧盟反而在聚焦中国电动车的欧洲之行。

(图源:第一财经)

所以同样是参考光伏行业,风电可能碰到两个海外的“注意事项”。

其一,可能出现的一些“传统调查”。2022年欧盟与中国在风电领域的贸易逆差达到创纪录的4.82亿欧元,2023年欧盟就宣布密切监测补贴出口到欧盟的风电产品。鞭子一旦到了手里,看谁都像牛马。厂商应谨防甲方在做完项目之后搞偷袭,闪电五连鞭。

其二,还是标准问题。虽然很多甲方比起标准其实更关心自己的利益——你反对你的,我执行我的,但不排除后续风能标准化会走向极其严格,以此来降低外部输入的风险。

还好,厂商的心眼子早已成熟,不管是争取标准上的话语权,还是主动补好碳足迹报告之类的薄弱处,中国风电都在自立自强。

除了这些,最好的方法还有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虽然因为通胀等政策原因,中国风电厂商要进美国也比较难,但全世界还有一大堆新兴市场对风电翘首以盼。货币不同,赚到的钱都是真钱,并无两样。

(图源:毕马威)

去年,明阳智能制造了中国首台出口日本的风电机组,远景进入了印度市场,三一重能在哈萨克斯坦打下基础,金风科技和巴西再续前缘。截至2023年底,中国风电机组已出口至五大洲的55个国家。

面对中国风电的势如破竹,德媒《世界报》说:“中国风电产业正准备征服欧洲市场,而德国本土的风机制造商对此几乎无能为力。德国的能源转型本应为德国带来‘经济奇迹’,但现在看来不会发生了。”

这把,中国风电还是赢了。

来源:松果财经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