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隆基绿能突然携手金阳新能开展对P型电池产能的改造,并以此进入HBC电池环节。此举意味着隆基绿能大举推进BC技术路径和朋友圈的扩展,通过“招揽”合作方,扩大BC技术销售路径。震惊圈内。
昨日晚间:金阳新能源公告:
其间接全资附属公司金阳(泉州)已与福建鉅能电力有限公司(下称“鉅能”)及隆基订立合资协议,订约方将共同成立合资公司,生产HBC太阳能电池。
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6.59亿元,鉅能、金阳(泉州)及隆基分别拥有52.51%、27.31%及20.18%权益。隆基绿能将以注入公司资产的方式出资,金额约为1.33亿元,鉅能、金阳(泉州)将以现金及注入资产方式出资,金额分别为3.46亿元、1.80亿元。
合资公司将隆基的西安航天产业基地四条PERC生产线升级为高效率HBC生产线。符合效率及质量等各方面相关的合同规范后,合资公司将向隆基或其关联公司出售其生产的大部分HBC太阳能电池,并由隆基或其关联公司进一步封装成组件销售。
据称,金阳的HBC产线有望实现转换效率27.42%,将成为全球唯一首次量产可超过27%转换效率的量产线。
(金阳新能源官网HBC产品介绍)
对于隆基与金阳新能源的合作解读如下:
1、金阳新能源仍旧保留知识产权,通过知识产权合作的方式向合资公司注入技术。
2、隆基绿能则成为“组件包销商”,通过合作扩大BC组件销售范围和产量,也有利于控制自身成本和风险。其类似于晶科能源培育N型topcon电池伙伴类似。而金阳股份则可以依靠隆基绿能在BC类影响力及其全球渠道优势,推广产品,避免技术“胎死腹中”和投资过大的压力。这一模式值得中小电池厂商借鉴。
3、隆基的P型产线竟然可以通过改造,实现升级至HBC产线,令人颇为不解。但并未披露,P型产线剩余价值的设备还有多少比例,但通过此前的交流纪要来看,也许并不多。而隆基此次通过P型设备出资,仅作价1.33亿来看,或许并不多。而金阳应该更看重的是隆基绿能的销售实力以及后期技术加成实力。
不过行业有大佬前阵子还强调,旧产线的技术升级,在行业里还没有先例。也许是HBC过于新且效率较高,没有竞对,也许就可以了?
4、对于隆基绿能来说,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而从投资与风险角度来看,隆基的风险不大,投入也不大,所以是否视为隆基看好HBC这个技术,并且与自身BC二代的比较,尚难判断。据消息称,该合资公司可能更加面向分布式市场(该消息并未确定)。
5、根据公告及相关信息,金阳新能在成功量产后有意将HBC规模扩大至5GW,主要在欧洲和美国销售。而爱旭股份发展BC技术及产品后,作为率先实现N型BC技术量产的企业,但在销售规模上1.62GW,远低于隆基绿能的P型BC组件的10GW。虽然隆基BC一代尚未具备效率优势(相比N型BC),但渠道和品牌优势的确助推了销售规模的持续领先。
6、隆基与金阳此次的合作,有利于扩大隆基的产品线,实现P、BC二代及HBC的扩展。而爱旭股份的ABC,持续在正面遮挡上做优化,从而大幅提升电池效率。隆基与金阳的技术迭代(从P型到N型再到HBC),后期可扩展的路径仍多。BC技术的潜力或仍大。
7、电池组件效率之争仍是未来的主旋律。目前组件价格跌至这个份上,单纯的价格博弈已无意义。而谁先开发出来低成本高效率的量产组件技术,才是最为重要的。
笔者这几天致电了晶科能源,咨询其24%组件效率的N-TOPCON产能何时商业化量产和出货。
晶科能源答:24%组件效率需要加一些设备和辅材的优化,但是市场需求尚未明显看到,因为市场已经接受了公司目前主流产品,暂时还没有进行大量出货的(计划)。
而根据华电国际招标的数据显示,对TOPCON等电池技术效率的下限仅为22.3%。这种低价低效的竞争还能维持多久?
8、大佬们开始圈地的游戏了?
之前爱旭也放出要放开知识产权合作的信息。所以?
这事,怎么看,欢迎大家讨论!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