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运河便是连接水系、促进经济交流的重要纽带。

回顾历史的长河,中国现有记载的最早的运河是开凿于公元前506年的胥河,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再从春秋时期的邗沟到隋唐时期的京杭大运河,无一不彰显着运河对于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步入新世纪,随着“铁公机”(高铁、高速公路、航空)等现代交通方式的飞速发展,运河似乎“隐身”,淡出人们的视野。

然而,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趋势下,运河作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重要支点,能够更好打通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经络和血脉,促进国内大循环更加畅通高效,对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

今年6月,交通运输部发布的《交通运输部关于新时代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干线航道主通道作用。持续推进平陆运河建设,指导深化湘桂、赣粤及浙赣运河前期研究论证。可以发现,中国多个地方已然掀起了新一轮的运河建设热潮。

恰逢2024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传统大运河正在焕发时代新风貌,中国正在步入一个新的运河时代。

1.为什么都在挖“黄金水道”?

首先我们要知道,作为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之一,目前我国的物流成本仍然高企。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社会物流总费用18.2万亿元,同比增长2.3%。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4%,比2022年回落0.3个百分点,这一数字较《“十四五”物流发展规划》差距较大。

根据测算,水运成本是铁路运输成本的1/2,公路运输成本的1/5,航空运输成本的1/20。显而易见,若是水运发展滞后,会直接导致物流成本过高。

因此,中国的水运体系需要形成一张巨大的网,而完善内河航运网络对于打通内河航运中的“堵点”和“卡点”,畅通实体经济的“筋络”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相比于传统大基建,作为水运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是一种成本较低、能耗小、污染少的大规模运输方式,成本效益高。

最直接的便是缩短运输距离和时间,降低物流成本。不仅如此,人随货走,城因水兴。运河的建设和运营有助于打通区域内河梗阻,促进资源在更广泛区域内的优化配置,提高整体经济效率,推动产业互补和市场一体化,形成更加紧密的区域经济合作网络。

例如,正在推进的浙赣粤运河是中国当前最大的运河建设项目之一,总投资超过3200亿元,规划全长1988公里,比京杭大运河还要长194公里。

它可高效连通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家战略区域,完善全国高等级航道网布局,形成内河水运新格局,届时江西的水系将成为国家水运网络中的重要一笔,有效提升其区位优势,推动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

再比如说江淮运河,2023年8月全面开航,打开了安徽水运的新篇章,整体通航里程能够缩短200公里至600公里,不仅降低了腹地大宗货物的运输成本,还促进了沿线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经济交流,其航运、经济、生态等多方面的效益正在逐步显现。

今年6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高质量打造江淮干线水运大通道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以江淮运河为主骨干,向北连接沙颍河,向南连接芜申运河,形成通江达海江淮干线水运大通道”的目标蓝图。

可以发现,持续发掘并释放运河以航运价值为基础的综合优势和发展红利,已成为城市手里的一项既务实又迫切的课题。

2.“中国运河第一城”如何炼成?

放眼中国,因运河的流淌而发展兴盛的城市并不少,据统计,大运河沿线8省(市)以占全国不足10%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贡献了全国近一半的经济总量。

大运河沿岸密布着众多城镇与乡村,它们与大运河紧密相连,互为依存,既是运河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也是其变迁过程中的直接参与者。这些地区深受运河的哺育,同时也对运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就不得不提到扬州。

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自古便是盐业重镇,随着盐商的迅速崛起和巨额财富的积累,推动了其城市发展,而大运河的开凿使其成为重要的物资转运中心,化身南北交通的枢纽,因漕运和盐运的发展而富甲天下。

运河三千里,最美是扬州。古运河扬州段不仅见证了其历史变迁,也孕育了独特的运河文化。2014年扬州牵头申报的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如此看来,扬州不愧是“中国运河第一城”,那么,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顶层规划护航运河遗产

规划先行,扬州市制定出台《扬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大运河扬州段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大运河扬州段文旅融合规划》《大运河扬州段价值阐释弘扬规划》等多部规划,出台《大运河扬州段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构建“一条主轴”“八大片区”“多个节点”的发展格局,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基于这样的背景,扬州推进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包括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以及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例如,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的举办、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建成、“运河十二景”的打造等,持续激发运河文旅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数字转型助推城市再升级

更为重要的是,当前,扬州正聚力打造产业科创名城、文化旅游名城、生态宜居名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构建“613”产业体系,布局数字经济成为“弯道超车”的关键举措,正积极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

其中,在运河方面,深度挖掘扬州古城、大运河等特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大力推广“数字扬州”“云渡运河”等数字品牌IP,显然,扬州正积极利用运河这一独特资源,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塑造和展示其独特的城市商务形象,进而赋能自身的产业发展。

3.又一“运河黑马”来了

依河而兴,因河而盛,是大运河沿线地区共同的历史和特质。除了扬州之外,近年来,江苏省宿迁市也成为典型范例,探索出了一条“以水兴产、以水兴城”的黄金水道发展之路。

长期以来,宿迁因在省内GDP总量排名相对落后,被戏称为“江苏十三妹”。不过2022年以来,宿迁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当年实现了4111.98亿元的经济总量,成功超越连云港。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宿迁市以高达7.3%的增长率,成为全省“跑最快”的城市,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可观的发展潜力。

常言道,水运兴则产业兴,宿迁之所以成为黑马,也是受益于此。从产业规划发展的角度来看,前瞻观察到宿迁依托运河资源,通过以下的举措,引领其产业发展,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带动经济起飞。

开通集装箱航线提能效,积极发展农业全产业链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宿迁地处京杭大运河中段,拥有长达112公里的运河航道,贯穿全境,是全国唯一拥有大运河三个不同历史阶段航道的城市。这一优势使其成为连接南北、沟通江海的重要交通枢纽。除此之外,宿迁还拥有宿连航道、淮河等其他重要航道,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运网络。

依托京杭大运河,宿迁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航线已开通至上海港、太仓港、南京港、连云港港等8条内外贸集装箱航线,每周航次超50个,其航运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2023年运河宿迁港集装箱量超22万标箱,同比增长44.5%;外贸集装箱量1.57万标箱,同比增长334.36%;货物量1360万吨,同比增长4%。

同时,宿迁始终坚持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抓农业,紧扣乡村振兴主题,明确“三群四链”主攻方向,即持续攻坚花木、河蟹、工厂化食用菌三大产业集群和稻米、果蔬、生猪、畜禽四条产业链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生态底色足、安全可追溯、联农带农紧的农业全产业链,这些产业依托运河的便利交通和丰富资源,实现了快速发展。2023年该市“三群四链”综合产值迈上900亿元台阶、达955亿元,农业发展质态和效益进一步提升。

顶层规划驱动临港产业,重点园区建设促发展

宿迁在特色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充分利用运河优势,聚焦临港产业,发展势头如火如荼。

今年3月《宿迁市临港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5年)》出台,提出到2025年,临港产业成为引领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

目前在京杭运河、宿连航道、徐洪河等高等级航道沿线建设了运河宿迁港产业园、陆集临港产业园、泗阳经济开发区、沭阳临港产业园等多个重点临港产业园区,并依托各园区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推动临港产业发展壮大,构建形成了高端纺织、新材料、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为宿迁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2023年以晶硅光伏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产值率先突破千亿元。今年高端纺织产业有望成为全市第二个千亿级产业。

不可否认,运河的建设将改善沿线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也会推动相关产业的升级发展,成为带动就业和扩大内需的重要助力,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4.顺应新趋势,需要前瞻规划

无论是扬州还是宿迁,都在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精确进行了产业定位,通过提升航运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临港产业和园区等措施,在运河经济的推动下开始做大做强。

可以发现,运河的复兴是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新趋势,有助于打破地域限制,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而从更广义上来说,透过运河的建设,我们需要明确建设水运网络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加强区域联系和提升国家战略地位的重要一环。

要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就有2221条。而围绕水运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涵盖经济、民生、产业、生态、文化景观及旅游等多维度的综合性任务。它涉及区域内的文旅深度融合、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经济园区的蓬勃建设以及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还着重于生态修复、环境治理以及文化遗产的精心保护,是一项既长远又需持续努力的工作。

面对新机遇和挑战,当地政府在规划相关项目时,需要提前做好规划,前瞻性地考虑产业布局、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影响,以确保相关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这一过程中,智库机构的支持尤为重要。智库机构可以通过深入研究运河等项目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为地方政府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建议。同时,智库机构还可以协助政府制定运河等沿线的产业发展规划、招商引资政策等,推动相关项目与当地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

前瞻产业研究院作为更懂产业的科技型决策智库,深耕全球产业研究26年,是国内唯一自主研发产业大数据并获权威“双软”认证的产业咨询机构,拥有6大自研大数据平台,院士领衔,1200+合作国际院士智库专家,持续研究监测超6600+细分产业,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在产业规划布局、产业升级、产业转型等领域提供具有前瞻性的产业咨询与解决方案。

前瞻认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地方在规划运河项目时,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能级和推动产业创新等措施,可以考虑以下的产业发展方向:

数字经济:运河项目可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通过建设智能物流、大数据平台等,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例如,大运河的智能化不仅是对传统航运方式的革新,也是对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探索,通过智能监测和数字化管理提高发展效率和生态平衡。

智能制造:依托运河的物流优势,实现原材料和产品的高效运输,同时也能吸引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进而通过引入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 

新能源和新材料:运河作为运输通道,能够有效降低新能源和新材料的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运河项目本身也成为了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平台。例如,平陆运河大型港航设施建设无废绿色低碳示范项目建设期每年可节能标准煤6.6万吨、减少碳排放约19万吨,运营期每年可节能标准煤约19万吨、减少碳排放约46万吨,展示了运河在新能源产业中的应用潜力。

文化旅游:挖掘运河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和休闲产业,通过创意产品设计、文化旅游融合等方式,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生态农业:运河项目可作为乡村振兴的示范项目,通过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发展循环农业、培育生态农业品牌等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化、可持续化目标,带动周边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实现区域内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总之,运河建设是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做出的重要战略选择,更是关乎完善中国内河航运网络、区域经济版图重塑的必要之举。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如金色纽带般紧密连接中国各地,注入无限活力与希望。在此过程中,前瞻产业研究院凭借其专业优势,能够为地方的规划项目提供宝贵助力,共同推动运河项目乃至更广泛的地域发展规划迈向更高水平,共创辉煌未来。

产业观察组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

【1】《2024-2029年全球及中国内河水运(内河航运)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等解决方案。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等任何公开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内容,需要获取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正规授权。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参考资料:

【1】《「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扬州:扛起让古运河重生的时代使命》,扬州发布

【2】《江苏宿迁:统筹保护传承利用 千年运河奔涌不息》,宿迁网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