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北边缘的克拉玛依,沉寂已久的油田故事中,孕育着一个充满波折的现实。这片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土地,曾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也见证了新中国石油发展过程中的艰辛历程。

然而,今天,这里不再是地质勘探的中心,而是资本市场上的一场新的角力正在展开——这次的主角是新疆科力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科力股份”)。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的石油工业极其落后,当时最大的玉门油田年产量不过10万吨,远远无法支撑国家工业化进程的需求。尽管经过几年的恢复期,1953年全国原油年产量也仅有43.5万吨,连社会需求的三分之一都难以满足。

然而,在1954年,一支由苏联专家乌瓦洛夫带领的地质调查队来到新疆黑油山——乌尔禾地区进行勘探,带来了一线希望。张恺、宋汉良、朱瑞明等年轻的中国地质师们,经过艰苦的工作,得出了这片贫瘠土地下蕴藏着巨大石油资源的结论。黑油山的发现为中国石油工业注入了希望,也为克拉玛依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几十年后,这片土地再度成为焦点,但这一次不是为了石油的勘探,而是为一家试图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

2024年9月13日,新疆科力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向北交所递交了注册稿件,试图冲击IPO。

新疆科力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科力股份”)近年来凭借其在油田技术服务领域的积累,一跃成为该地区的重要企业,涵盖原油脱水、油田水处理、采油化学等多个技术领域。

然而,科力股份的资本故事并不像当年黑油山的勘探那般光彩夺目,反而让人不禁怀疑其背后的真实成色。

科力股份火速冲刺IPO的背后,显然不仅仅是一个寻求资本支持的故事。

急切的上市步伐,加上监管层提出的诸多质疑,背后是否另有隐情?

从石油勘探到资本市场,克拉玛依见证了无数次历史性的变革。如今,科力股份在这片土地上再次成为焦点。然而,伴随着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问题,这次的资本冒险能否为公司带来光明的未来,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科力股份的故事,远比表面看起来的要复杂得多,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毛利率大幅上升与行业背景背道而驰

2023年,全球PAM市场风起云涌,原材料丙烯酸的价格在年内最大振幅高达40.77%。

在如此波动的背景下,科力股份声称,通过技术改进减少了PAM的使用量,并成功降低了成本。这一消息无疑吸引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然而,细看招股书中的采购数据,便可以发现其中的诸多矛盾。


来源:槐荫之处

科力股份的招股书中显示,2023年公司采购了323.2吨PAM,采购金额为502.18万元。虽然采购数量有所减少,但采购单价却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且采购金额仅下降了约17%。

这与公司所声称的通过技术进步减少PAM使用量并大幅降低成本的声明相互矛盾。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采购金额和单价表现与全球供应充足、价格波动平稳的行业现状不符。

这是否意味着科力股份在采购数据上进行了人为调整,虚报了技术带来的成本节省?

另一方面,科力股份2023年的毛利率从23.84%猛增至33.46,这一数据远远超出了行业平均水平。


来源:槐荫之处

在全球PAM市场供需平衡、价格波动不大的背景下,其他同类企业的毛利率变化较为平稳,科力股份的毛利率为何能如此大幅上升?

科力股份声称通过技术改进减少了PAM的使用量,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

然而,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仅为64.3万元,固定资产投资也仅为405.6万。

在一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中,如此有限的研发投入真的能够支持一个足以大幅度减少PAM使用量的技术突破吗?是否存在夸大技术进展的行为?科力股份的技术改进缺乏第三方的独立验证,尤其在没有足够研发投入支撑的情况下,公司是否借此来美化技术实力,迎合北交所对创新能力的要求?

此外,科力股份声称订单执行情况良好,客户对技术改进反馈积极。然而,2023年市场数据显示,PAM的供应稳定,价格波动并不剧烈。

在这种市场背景下,科力股份是否真的如其所言,通过技术改进大幅减少了PAM的使用量?如果PAM的使用量并未显著减少,是否意味着公司在订单执行过程中存在数据调整,通过虚报客户反馈和技术进展,隐瞒了技术应用不稳定的事实?这样的虚报行为是否导致公司财务报表中的利润虚增,从而误导市场投资者?

随着这些疑问的加剧,科力股份在北交所IPO的路径上逐渐变得扑朔迷离。

北交所对于信息披露的要求异常严格,特别是对于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技术进展和财务真实性有着极高的审查标准。

在资本市场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下,科力股份是否能够承受这一切质疑?

科力股份的未来,不再仅仅取决于技术和市场的表现,更在于其能否经得住资本市场的严苛审查。

能否像石油探路者般突破重重困境?

正如《槐荫之处》在前文中提到,科力股份表面上的成功,掩盖不了其内部的复杂性。

公司实际控制人赵波通过一系列股权结构和员工持股平台,牢牢掌握了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赵波不仅直接持有公司31.57%的股份,还通过两大员工持股平台——新疆力晟和新疆科聚,间接控制了6.13%的表决权。这

意味着,赵波控制了超过37%的公司表决权。对于一家公司来说,这样的股权集中通常意味着权力的高度集中,而这种结构并未给公司带来透明和公平的治理。

员工持股平台,本应是为了激励员工、增强员工对公司发展的参与感。

然而,科力股份的这两个持股平台的操作方式却透露出它们的真正目的可能远不止如此。通过这些平台,赵波进一步巩固了对公司的控制,甚至在IPO之前,他通过这两个持股平台认购了150.99万股,占此次定增发行份额的38.5%。

这让人不禁怀疑,这些持股平台是否真的为员工利益服务,还是赵波个人通过财务操作巩固权力的工具。

这些持股平台的资金来源同样充满疑点。

如果这些资金是通过公司内部资金流转或财务安排完成,这可能意味着利益输送的存在。更令人担忧的是,科力股份在2019年股份制改革时,因未足额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而被罚款530.9万元,这说明公司在税务合规和财务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历史问题。

这样的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市场对公司财务管理透明度的担忧。

如果说员工持股平台的操作引发了市场对科力股份内部治理结构的质疑,那么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平性则暴露了公司更深层次的问题。

科力股份在IPO之前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旨在提升管理团队和员工的积极性,但实际操作中,这一激励计划的最大受益者却是赵波本人。赵波通过员工持股平台获取了150.99万股,占整个发行份额的38.5%,而普通员工和其他高管只能分得剩下的部分。

这样不对等的分配让所谓的“股权激励”失去了其原有的公平性,变成了赵波进一步强化个人控制的工具。

本应是激励全员的计划,最终变成了高层尤其是赵波的个人利益保护机制。即便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员工有参与股权激励计划的机会,但实际的分配结构显示,普通员工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激励。

与此同时,科力股份的境外业务也成为其发展的另一个痛点。

科力股份的境外子公司,尤其是欧亚地质和加拿大科力的表现令人担忧。2022年,欧亚地质亏损了494.39万元,尽管2023年第一季度略有改善,但盈利能力依然非常薄弱,仅盈利146.44万元。

这些亏损不仅拖累了公司的整体财务表现,还让外界对其管理能力产生了质疑。境外业务在公司整体收入中占据了45.95%的比重,

按理说,这应该是公司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但实际情况却是,这些子公司不仅没有带来可观的利润,反而因亏损给公司带来了巨大压力。

科力股份的境外扩展战略,尽管覆盖了哈萨克斯坦和加拿大的多个油田服务项目,但其财务波动性和管理失控性显而易见。

财务透明度问题也困扰着科力股份的IPO进程。

公司曾因未足额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而被罚款530.9万元,这一事件暴露了公司在财务合规性上的重大缺陷。虽然公司声称已经补缴税款,但这一历史问题所揭示的财务管理薄弱,依然让投资者对公司未来财务操作的透明性产生担忧。

因此,科力股份的上市之路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般光鲜。从员工持股平台的操作,到股权激励的分配,再到境外子公司的亏损,科力股份的治理结构和财务管理能力均存在重大隐患。

公司权力的高度集中、财务合规性不足以及管理层利益优先等问题,都使得这家公司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科力股份试图通过上市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但其背后的问题和风险却让投资者望而却步。

这场科力股份的资本冒险,或许正如克拉玛依地下的油田一样,蕴藏着不可预见的风险。

只是这一次,科力股份能否像当年的石油发现者一样,突破重重困难,取得成功?

目前来看,前路似乎并不平坦。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