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在国内何时熬到天明?

当亘喜生物被阿斯利康收购,传奇生物也被曝收到海外资本并购邀约,引发“中国CAR-T已死”的担忧,当CAR-T产品两过医保大门而未入,致使商业化阴云迟迟未散。

一种可治愈癌症的创新疗法,不可能长期只让少数人获益,也不可能长期得不到国家支付体系的支持,拐点终将到来,关键是等不等得起。中国Big Pharma近期密集加码细胞疗法,一定是看到了积极变化。

行业瓶颈期,谁来扛起中国细胞疗法大旗?作为国内细胞治疗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复星医药积极应战。

9月13日,复星医药公告拟100%持股复星凯特并增资。本次转让完成后,复星凯特将纳入复星医药合并报公司范围,拟更名为复星凯瑞,并将作为复星医药细胞治疗技术的核心平台,持续聚焦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推动CAR-T细胞治疗产品在国内扩大覆盖面。

上个月,华东医药再次出手CAR-T产品商业化授权引进,石药集团CAR-T获批SLE临床试验。这股热潮的背后是CAR-T产品在国内的启蒙教育阶段已经完成,支付改善与技术创新正朝着可及性拐点双向奔赴。

CAR-T产品事实上对国内支付能力进行了一次压力测试,也在催熟多元化支付体系的形成,目前商业健康险可以覆盖患者使用奕凯达(复星凯特CAR-T产品阿基仑赛注射液)的全部药费及住院治疗的花费,大大减轻患者治疗负担。

与此同时,CAR-T已上市产品正降本提线(生产端成本持续下降,朝前线患者治疗、门诊用药发展),并且从血液肿瘤领域破圈,拓展至患者基数庞大的实体瘤和慢病领域。这意味着在规模效应推动下,CAR-T产品将逐步平民化。


01 

押注创新疗法的决心

如何评价中国BigPharma大力押注创新疗法?

复星凯特由复星医药与Kite Pharma于2017年共同出资设立,2021年6月实现中国境内首个CAR-T产品奕凯达获批上市,开启中国CAR-T治疗元年,实现国内细胞治疗领域从0到1的突破。

现在复星凯特即将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拟现金出资受让Kite Pharma持有的复星凯特50%的股权。转让完成后,复星医药将持有复星凯特100%的股权,并拟作为单一股东现金出资1000万美元或等值人民币对复星凯特进行增资。

本次交易除了50%的股权转让部分,复星凯特还与Kite Pharma就原许可协议进行全面修订及重述并达成《修订及重述之许可协议》。复星凯特应根据许可协议向Kite Pharma根据许可产品年度净销售额的达成情况,向Kite Pharma支付至多3,500万美元的销售里程碑。同时就所有许可产品于许可区域内的年度净销售额,按7%-13%不等的比例向Kite Pharma支付特许权使用费。本次交易需要满足上述所有协议安排。

复星医药与Kite Pharma合作模式升级,不影响奕凯达后续医院落地。

从此,复星凯瑞将更好地融入复星医药体系,市场化更加灵活,管线体系更加开放,不再局限于Kite的产品。

逆势加码,复星医药在细胞治疗领域作出表率,显示出把未来复星凯瑞打造成为CAR-T头部企业的决心。此外,复星医药近年一直在资产调仓和业务聚焦的战略,增持核心资产,本次交易也彰显出聚焦创新药发展的决心。

复星医药名列2023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TOP4,2024H1研发投入27.37亿元,其中制药业务研发投入24.06亿元,占制药业务收入16.39%,创新药收入保持稳健增长。推动自研创新产品出海,强化全球市场布局,复星医药2024H1海外收入达到55.1亿元,同比提升15.13%。

从2015年药审改革算起,创新药行业至今不足10年,仍然是一种全新事物,对药企创新的评价体系还比较稚嫩。市场对传统大型综合药企比较苛刻,既要积极创新转型,又要各条业务线都能盈利,在这种情况下,押注尚在投入阶段的新兴疗法需要很大的勇气。

无论多么艰难,有创新才有前途,在资本寒冬中,Big Pharma在体内培育新兴疗法是有比较优势的,对研发管线给予长期资产支持,对商业化进行品牌、渠道赋能。

Kite Pharma表示:“现在,复星医药完全有能力独立运营复星凯特。”事实上复星凯特一直在努力增强自研能力。公司已经形成了包括早期研究、临床开发、药政注册、生产与质量、采购与供应等全链条的CAR-T专业队伍和人才梯队。目前,公司的生产、质量和供应链团队都是已经有丰富的CAR-T商业化生产经验的,能够高质量保障产品供应。

细胞疗法的春天一定会来,就看谁熬得久,在复星医药的怀抱中,未来复星凯瑞前景可期。


02 

量变终将引起质变

CAR-T貌似在国内陷入停滞,其实,在支付环节、降本提线、适应症突破、技术更新上都有进展。

多元支付方式

奕凯达已累计惠及超过700位淋巴瘤患者,复星凯特已在全国28个省区市建立170多家奕凯达高标准治疗中心,并推动奕凯达纳入超过110款城市惠民保项目以及超过80款商业健康保险项目。商业健康险则可以覆盖患者使用奕凯达的全部药费及住院治疗的花费,通常城市惠民保对使用奕凯达患者的赔付比例是非既往症患者70%,既往症患者30%的药费赔付比例。以沪惠保为例,沪惠保对淋巴瘤患者不区分是否为既往症,每位患者可以获得最高50万元的赔付,直接降低患者用药支出的40%。

探索支付模式创新,复星凯特和国药控股旗下健康管理和患者综合服务平台宸汐健康联合发布奕凯达中国首款淋巴瘤按疗效价值支付计划,符合条件的患者在使用奕凯达治疗后,若未能达到完全缓解(CR),将获得最高60万人民币的返还。为患者使用奕凯达奠定了坚实的治疗用药价值保障。该项目自2024年1月1日启动以来,已有近200位患者入组项目,在完成疗效评估的患者中完全缓解(CR)率超过58%,进一步增强了公司对奕凯达产品的信心和推进创新支付的决心。

预计未来细胞治疗产品将持续拓展商业保险和惠民保,覆盖更多的城市。随着纳入商保的时间越长、覆盖的潜在患者基数越大,CAR-T产品势必将逐渐放量。

今年申请参与医保谈判的CAR-T产品已达到4款,估计谈成的可能性仍然不大,但这个探索过程本身是有意义的,给患者带来独特临床获益的高价值疗法的偿付机制终将建立起来。

未来有望形成国家医保、惠民保、商业保险、慈善捐赠多种渠道综合发力的多元化支付方式,共同解决百万药的支付问题。

降本提线

据《国际癌症杂志》文献报道,在CAR-T的整个生产流程中,培养及转导CAR-T所用的上游原材料(培养液、质粒、核酶、病毒载体),约占总成本49~51%,其中,病毒载体的GMP生产约占总成本30%。

当病毒载体规模化生产时,可降低CAR-T细胞制备的生产成本,以葛兰素史克的慢病毒载体生产为例,生产100剂CAR-T慢病毒载体时,成本约为2.5万美元/剂,生产1000剂时,成本约为4000美元/剂,生产10000剂时,成本约为1500美元/剂。

CAR-T还有约50%生产成本为固定成本。据西南证券研报,对于一个只有一台机器用于封闭和自动化生产的无尘室,每年固定成本总计约为584131美元。

国内CAR-T企业都在努力降本,以复星凯特为例,物料方面,在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可靠的前提下,持续推动国产替代,工艺技术的优化改进和数据研究,将帮助公司更好地推进此项工作,已上市产品通过跟Kite Pharma的合作协议,可以确保病毒载体的稳定供应,新引入产品在物料,包括病毒载体,会有更多选择考虑;生产工艺方面,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平台搭建,提升人工效率,缩短制备周期;固定成本方面,现有的生产基地产能可以满足当前市场需求,随着规模效应逐步释放,分摊到每一份CAR-T细胞的成本降幅将非常显著,未来结合工艺和产能,更科学地进行生产布局,有望较大幅度降低运营成本。

向前线治疗的广阔空间拓展,奕凯达是国内唯一获批二线适应症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重要进展,为一线免疫化疗无效或在一线免疫化疗后12个月内复发的成人大B细胞淋巴瘤(r/r LBCL)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技术更新及适应症突破

CAR-T平民化有望以自免适应症获批商业化为起点。

今年2月21日,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Georg Schett教授团队在《NEJM》杂志上报道15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8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名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和3名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在接受CAR-T产品治疗后重获新生,不再出现症状或不再需要进行新的治疗,其中第一批接受治疗的患者已经保持两年多无病状态。

自免疾病一般无法治愈,需要长期服药,CAR-T的优势谁与争锋,相当于把患者的免疫系统一键重启,有治愈自免疾病的可能性。

目前在国内正在开发用于治疗自免疾病的CAR-T产品管线已有数十款,大部分都主攻SLE(系统性红斑狼疮),复星凯特BCMA/CD19双靶向CAR-T产品FKC-288选择的适应症横跨血液瘤、自身免疫性肾病以及罕见病轻链(AL)淀粉样变性。

随着自免疾病、实体瘤适应症的拓展,以及通用现货型疗法的突破,细胞治疗将挖掘巨大的市场空间,生产成本有望大幅降低,定价将更加平民化。

虽然暂时难以复制ADC赛道的火爆,但细胞治疗的细微进步每天都在发生,量变终将引起质变。

作为中国CAR-T市场的启蒙者,复星医药如今又主动担负起破局者的重任。Axi-cel(阿基仑赛注射液)已是全球拥有最多和最大样本量真实世界研究数据的CAR-T产品,以及目前拥有最长随访时间的CAR-T产品,基于成熟的细胞疗法研发、生产和供应管理体系,复星医药将释放时间的复利,开发更多创新可能性。$复星医药(SH600196)$$复星国际(HK|00656)$$复星医药(HK|02196)$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