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努力提振资本市场,9月26日,经中央金融委员会同意,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商业保险资金、各类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的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推动树立长期业绩导向”。


从实践情况看,目前,中长期资金中除全国社保基金积极践行长周期考核外,年金基金、保险资金等均存在短期考核问题,影响投资稳定性和获取长期投资回报。


长周期考核是提升投资运作稳定性的关键举措之一。对商业保险资金、各类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实施三年长周期考核,通过构建投资管理机构、投资经理、产品组合等多层面相互衔接的考核体系,并建立健全与长周期考核相匹配的管理制度,有利于降低短期市场波动对保险等中长期资金投资行为的影响,提升中长期资金权益投资的积极性和稳定性,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优化市场结构,降低市场波动,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稳定器”、“压舱石”作用。


打通政策“堵点” 保险资金释放潜力巨大

以保险资金为例,一般而言,我国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考核主要采取年度考核方式。以国有商业保险公司为例,目前财政部每年对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实施考核, ROE主要受资产回报率、负债成本率、杠杆率等影响。

而从投资绩效考核情况来看,根据保险资管业协会调查情况,我国保险公司的投资绩效考核周期以中短期为主,近七成机构采取年度考核方式。其中,不同规模保险公司的考核周期存在差异,超大型机构通常兼顾年度考核和中长期考核,大、中、小型机构均以年度考核为主。

总体而言,受考核周期偏短影响,一方面,降低了保险资金对权益类资产波动性的容忍度,抑制了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导致保险资金在投资运作过程中更多追求短期收益,牺牲长期盈利空间,容易发生追涨杀跌、频繁申赎等短期行为,与保险资金作为长期配置型资金的属性不符,也不利于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近年来,尽管监管部门放宽了保险公司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限制,部分偿付能力高的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可达上季末总资产的45%,但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基金的比例持续徘徊在10%-15%之间,并未出现明显增长,与目前考核周期较短存在一定关系。

针对以上问题,2023年10月,《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也明确了这一点,《通知》要求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在绩效评价中实施三年长周期考核,将“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调整为“3年周期指标+当年度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3年周期指标的权重为50%。

财政部明确对国有保险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实施“三年周期+当年度”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有助于提高保险公司权益投资的积极性和稳定性,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当年度利润”指标考核权重过重、中长期考核指标权重较低的问题,短期市场波动仍对保险公司绩效产生较大影响。

《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商业保险资金的三年以上考核机制,是为了鼓励保险资金进行长期稳健投资,从而更好地发挥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的稳定器作用。通过长周期考核,可以减少短期市场波动对保险资金投资决策的影响,使保险公司更加注重长期价值投资和资产的稳健增长。

保险资金具有总量规模大、边际增速快、负债久期长等多方面特征,是资本市场重要的长期资金和耐心资本来源。据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30.87万亿元,同比增速达到10.98%。但其中股票+基金的配置比例仅为12%,目前险资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主要根据偿付能力充足率进行差异化上限监管,最高不超过45%,这意味着后续保险资金入市的比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部分资金的释放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有重大的意义。

提高年金长期投资收益率是核心

年金基金作为我国养老金第二支柱,具有缴费稳定、时间跨度长的特点,存续期达几十年,是典型的长期资金。如秉承长期投资理念,通过以时间换空间,熨平短期收益波动,就能实现基金长期稳健收益。但目前来看,长期资金短期考核一直是年金投资运营中的痛点和难点,导致投资管理机构不得不聚焦于短期博弈,无法发挥其长期资产配置能力,长期来看导致年金基金错失获取更高收益的可能性,在经济增速持续下行的市场环境下也面临越来越大的保值增值压力。

究其原因,在我国现行年金运作模式中,年金资产所有权虽然归属个人,但在投资管理方案上是统一决策,即不同风险偏好和不同年龄段的员工加入的都是同一个年金计划。由于计划整体的投资目标设定取决于风险偏好水平最低的人群(一般是临近退休人员),这就导致年金计划的风险偏好被迫拉低,对临退休人员短期收益水平的关注度更高,因此导致考核也更加短期化,负面结果就是影响了年金基金长期投资理念的践行,也拉低了全体参与者的整体收益水平。长期投资目标的缺失导致企业年金投资业绩目标普遍采用“绝对+相对”收益为主的考核模式,进而形成了考核周期不断趋于短期的负向循环。

要解决长期资金短期投资、短期考核的问题,第一,要努力推动年金组合分类管理进一步实施,提升计划整体风险偏好,同时让短期投资目标向长期投资目标靠拢,从而增加权益投资空间。第二,各参与方要各司其职共同努力。年金基金委托方要准确定位基金风险承受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稳定的长期收益目标,并对管理人实施长期业绩考核和评价机制。受托人要承担投资者教育工作,使代理人和委托人树立长期投资理念,推动个人选择权的逐步落地。并优化投资监督体系,建立与长期投资相适应的日常监督机制和业绩考核机制。投管人要根据代理人或委托人、受托人的投资目标要求,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年金组合制定与之相匹配的资产配置方案,通过投资体系和专业能力执行到位、落到实处。

针对年金基金实行规范的长期考核有利于年金管理人充分发挥资产配置作用,优化权益配置结构,合理追求长期的投资收益和风险的平衡。建立年金基金的初衷是为了提升广大居民的退休保障水平,考虑到目前年金尚未进入集中领取期,复利计算的背景下把长期投资收益率作为投资目标重点才是核心。近年来,企业年金的资产配置始终以固定收益资产为主,股票的仓位始终在10-15%左右的区间波动,呈现为低收益-低风险的资产配置组合结构,未能体现出长期资金的权益导向和分散化特征。当前监管对年金账户的股票上限约束为40%,这意味着相比于目前水平,股票的比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让养老金保值增值 成为造福人民的"聚宝盆"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日前表示,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研究扩大年金制度覆盖范围的政策措施,在全国推开个人养老金制度,扩大基金市场化投资运营规模,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体系。

自2020年起,全国所有省份均已启动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工作。据人社部最新数据披露,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委托投资规模已扩大至1.9万亿元。

和企业年金类似,各地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一般采用年度考核的方式,且要求年度正收益,使得基金管理人实际的权益投资规模占比始终处于偏低的位置。根据《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养老基金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养老基金资产净值的30%。值得关注的是,地方将结余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给社保基金会时,全部选择了五年期保本保收益的委托模式。出于基本养老金资金属性需要,为了达到保底保收益的要求,在严格风险预算约束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权益资产配置比例远不到30%,客观上制约了基本养老金的权益投资空间。

建立健全三年以上考核机制,通过科学的资产配置和专业的投资管理, 让养老保险基金实现保值增值,这不仅增强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也为提高退休人员待遇创造了条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投资收益,让养老金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聚宝盆"。

完善“长钱长投”制度环境 更好发挥稳定器作用

“重点是提高对中长期资金权益投资的监管包容性,全面落实3年以上长周期考核。”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9月2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指出,完善“长钱长投”的制度环境。

纲举目张,随着《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这一“行动纲领”出台,一系列关于支持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逐渐落地,将进一步促进各类中长期资金更好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现“长钱更多、长钱更长、回报更优”的目标,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稳定器”、“压舱石”作用。

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