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悄然发力商业航天……
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先后注册成立商业卫星公司、商业火箭公司,在行业内引起广泛关注。
9月22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商业卫星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2亿元,法定代表人为李军。
9月26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商业火箭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亿元,法定代表人候正全。
图源/企查查
不少人惊呼:“大的要来了!”
导读
01
“南箭北星”,意欲何为
02
航天科技的商业地图
03
动作不小,考验不少
图片
“南箭北星”,意欲何为
在航天科技的商业卫星公司成立以前,国内卫星相关业务大多分布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科技五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科技八院)及下属多家单位。
天眼查显示,该商业卫星公司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五院旗下)、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八院旗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五院)以及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八院)等四家实力雄厚的航天领域企业共同持股。
图片
图源/天眼查
该商业卫星公司的业务范畴广泛,涵盖了微小卫星的生产制造与科研试验,同时涉足软件开发、销售,以及电子专用设备、通信设备的制造与卫星通信服务等科技领域。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该卫星公司注册地为雄安新区,这也是中国星网等50多家空天信息企业的聚集地。
泰伯网报道,雄安新区拟谋划布局以卫星互联网、时空信息服务(北斗)、空天飞行器3大赛道为引擎,汇集卫星总体、运载服务、卫星载荷、关键单机部组件、软硬件技术研发、电信运营商等细分领域并跑的空天信息产业链条。
更加靠近卫星客户和上下游行业,服务好“国家大星座”,或许也是布局“北星”的考虑之一。
新成立的商业火箭公司注册资本10亿,是目前集团旗下注册资金最高的商业火箭公司,股东囊括了一院、四院、六院、八院等多家单位,甚至包括垣信卫星的股东联和投资。
天眼查显示,该公司由长征航天发射技术与特种车装备有限公司(一院旗下)、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四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八院)、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八院旗下)、西安航天科技工业有限公司(六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院)、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持股。
图片
图源/企查查
不过,各方持股比例并未公示。
除此之外,在今年3月,上海还注册了一家商业火箭公司,名为“航天科技火箭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火箭)
该公司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旗下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以及上海市莘庄工业区经济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共同持股。
图片
图源/天眼查
由此来看,商业卫星落户北方(京津冀),商业火箭集中南方(山东、上海及长三角),已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基本布局。
图片
航天科技的“商业地图”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航天科技集团第一次计划涉足商业航天了。
早在1998年,航天科技旗下的中国长征火箭公司(中国火箭)就已注册。
2016年10月,中国火箭在北京正式揭牌,这也是航天科技集团首次运营商业火箭公司。
2019年10月,中国火箭举办了名为“捷通天地、龙腾四海”的产品发布会,正式推出“捷龙”固体商业运载火箭系列、“腾龙”液体商业运载火箭系列的研制未来发射计划。
图片
图源/央视新闻
截至目前,中国火箭公司共发1次捷龙一号,4次捷龙三号;后续的腾龙系列火箭则没有公开信息。
2022年12月,航天科技六院旗下陕西航天商业发动机有限公司注册成立(陕西商发),主营业务为液体发动机。
2023年4月的发布会上,隆重发布了三款为商业航天量身定做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并与多家火箭公司签约发动机订单,成为当年行业重要新闻之一。
图片
2023年4月陕西商发产品推介会,图源/航天科技集团
2023年9月,航天四院旗下西安航天商业火箭动力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西安商发),主营业务为固体发动机。
图片
主营的六款固体发动机,图源/航天四院
此外,文昌商业发射场的海南商发公司股东之一,也是航天科技集团。
近年来,航天科技在商业航天领域的脚步逐步加快,已在火箭、卫星、发动机、发射场等方向有所动作。
图片
图/部分航天科技参与的商业公司(公开信息整理)
过去十多年,航天科技一直在进行商业化尝试,自去年至今,随着多个单位和层级的人事变动和调整,商业航天更加被重视。
图片
动作不小,考验不少
从大的背景来看,2023年商业航天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点名”,2024年,商业航天被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航天科技依托“航天国家队”的技术、资源和赋能,发展商业航天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去年底,航天科技以一篇《对标SpaceX,我们大而不强、大而不优》“语惊四座”。
今年开始,集团全力拥抱商业航天努力,最近注册的商业火箭/卫星公司可说是动作不小,后续面临的考验也有不少。
1、处理新、旧商业火箭公司的关系
如果说此前中国火箭、上海火箭公司分别是一院、八院的商业化主力,9月26日新商业火箭公司的成立,则预示着原有格局可能要被打破。
此前,网传猜测长征十二号火箭将归属上海火箭公司运营,而中国火箭公司规划的主力产品为捷龙系列火箭。
新的商业火箭公司业务范围与旧商业公司们高度重合,未来是多家并存,还是逐步合并?
但不论哪种方式,如何整合产品、调整架构、优化人力资源,都将是面对的问题。
2、打磨新商业卫星公司运营模式
有行业人士认为,未来商业卫星的运作模式有两种可能:
方式一,事情还是原来的人/部门做。比如,五院设计、北京卫星制造厂生产;或者八院设计、上海微小生产;而商业卫星公司只提供市场出口,类似于长城公司。
方式二,从五院、八院及旗下单位剥离出来部门和人员,补充到新建公司,类似于上海埃依斯或中国火箭。
与商业火箭同样面临的问题,不论哪种运营模式,涉及多家院所单位的整合、协作,在综合管理、运营模式上还需要探索。
3、商业市场竞争力
这里的市场竞争力不单指价格,还有响应速度、服务意识、市场能力等多方面。
此前,卫星/火箭业务,大多分布在一院、五院、八院的各所以及上海埃依斯、北京东方红、深圳东方红等单位。换句话说,各单位都有承接商业市场订单的能力,在市场表现上也各具特色。
航天八院共有17个研究所,10家工厂,10家公司和一家上市公司,总计2万余人。
航天五院共有10多个研究所以及钱学森实验室、东方红卫星公司、北京卫星制造厂等多个单位,总人数超2万人。
两院与卫星/火箭相关的部门和人员庞大,整合后如何得到最优解?让以前的“国企”更为市场、更加商业,更有市场竞争力,也需要时间验证。
4、与巨头的博弈
此前,国家级项目大甲方在市场选择上更为主动,整合后的商业火箭和卫星公司,如何在商业博弈中占得主导,并平衡好国家项目与商业市场订单的关系,也是后续要面临的考验之一(也与前三点密切相关)。
其实不管哪种考验,总结起来都是一句:当巨人要转身时…
航天科技成立商业火箭和卫星公司,不仅意味着我国将加速卫星互联网建设进程,也预示着中国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希望这一天,不会太远,拭目以待。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