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能源(SH600905)$  

积极应对气候贸易碳关税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绿色经济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下,将气候行动纳入国际贸易,以征收碳关税的方式来制定国际贸易规则,这无疑是一项极具开创性的举措。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实现“碳中和”,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和行动,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无论多发达多强大都无法独立完成。“世界各国”包括所有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然而,世界各国的历史和现实排放责任是不同的,发展水平和能力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制定国际间气候治理机制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不同能力原则,这些原则不仅要强调,更要体现在制定国际规则全过程之中。

  具体在气候行动与国际贸易的规则方面,当下各国推行的气候贸易碳边境调节机制,是典型的碳排放“生产者责任承担机制”。鉴于国际贸易和产业分工不同,国际社会应推动建立“生产者和消费者责任共担”的碳排放责任机制和原则,以此机制建立的国际间气候贸易规则,才符合气候公正转型,才更能有效地激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共同减排,共同实现气候目标与国际贸易的可持续繁荣。

  同时,全球气候治理是为了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与“经济发展”必须相互兼顾、平衡推进。这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为了实现各国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绿色低碳转型道路上,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发展,对各方都有利。积极凝聚多边合作共识,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始终坚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将气候变化目标和任务转化为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4年以来,绿色低碳发展的行动和成效有目共睹。今年以来,中国政府围绕“碳排放管理”与“国际贸易”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并作出相应部署。从国务院15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强调要“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互信”“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要“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所谓“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一定是公平、公正、合理、可操作,各方共同参与制定或各方可以接受的。

  为了推进“双碳”目标的按时实现,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在能源领域,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和开发力度,积极推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同时逐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优化能源结构。加强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降源消耗。在产业方面,推动高碳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和工艺,减少碳排放。发展绿色产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的绿色竞争力。加强对产业的监管,严格执行环保标准,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此外,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分享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和技术,共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参与制定国际气候规则,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全力以赴推进“双碳”目标的按时实现,积极推进“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的融合发展,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有效途径,提出中国方案。

  气候贸易碳关税,向世界传递了一个信息,即气候和环境问题与经济贸易越来越密不可分。以绿色低碳水平为特征的绿色竞争力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国际贸易规则。加强节能减排管理与碳足迹体系建设,推动高碳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绿色低碳发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链供应链,是应对气候贸易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实现“碳中和”,是全球各国的共同责任和使命。在全球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各国应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制定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规则,促进绿色贸易的发展,携手共进,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而不懈奋斗。

  碳排放,作为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涉及经济、政策、技术、社会、全球合作以及能源资源禀赋等多个方面。为了全面深入地理解碳排放的成因,并探讨有效的应对策略,本文将对这些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经济因素:经济发展的双刃剑

经济发展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能源消耗量急剧上升,尤其是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碳排放量显著增加。例如,中国和印度等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由于能源需求量大,煤炭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比较大。同时,产业结构也对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重工业和高耗能行业在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中占据重要地位。此外,人均收入的增加也会间接影响碳排放,通过提高居民对环境产品的支付能力和意愿,改变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二、政策因素:政府引导的关键作用

政府的政策导向对碳排放具有显著影响。能源政策方面,政府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鼓励清洁能源的发展,可以有效地降低碳排放。环境政策方面,政府推动企业和个人采取节能减排措施,从而降低碳排放。此外,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也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例如对清洁能源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使用清洁能源。

三、技术因素:科技创新的支撑力量

技术进步是降低碳排放的关键手段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清洁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不断涌现,为降低碳排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例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使得清洁能源的成本逐渐降低,竞争力日益增强。同时,通过改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管理效率以及碳捕集与封存等技术发展水平,可以进一步减缓甚至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四、社会因素:公众意识的觉醒

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会对碳排放产生显著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能耗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增加。然而,如果公众能够意识到碳排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积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就可以有效地降低碳排放。因此,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全球合作因素:共同应对的挑战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碳排放问题的严峻挑战,全球合作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企业和社会各界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碳排放问题。通过分享经验、技术和资金等资源,可以更有效地推动全球碳排放的降低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全球合作不仅有助于解决碳排放问题,还能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和技术交流与发展。

六、能源资源禀赋: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

一国的能源资源禀赋会显著影响碳排放量。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碳排放系数依次递减,而绿色植物是碳中性的,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属于零碳能源。因此,优化能源结构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之一。各国应根据自身的能源资源禀赋和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能源政策和发展战略,逐步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

来源(中国节能协会)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