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末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8%#

9月下旬以来,市场目光聚焦在增量政策!

这一轮政策组合拳,目标明确,力度较大,系统性强,从增强流动性和提振基本面两方面入手,既聚焦短期又兼顾长远,整体使得A股市场投资者“体感”不错~

就拿财政部周六的会议做个简单解析,会上主要有四类增量政策:

1、较大力度地帮助地方化解债务,让地方腾出更多精力发展经济、保障民生。

2、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行补充资本,提升这些银行抵御风险和信贷投放能力,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

3、支持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主要是叠加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4、一些支持民生的举措。

更重要的是表态“还有其他政策工具”正在研究中、“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财政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由此反应出财政态度积极,政策空间大。

综合来看,这也是一次非常好的预期管理,意味着有更多“增量政策在路上”,对基本面预期和市场情绪形成支撑,也打开了中长期政策的想象空间。

看今日的盘面,其反应也很直接:

数据来源:Wind,时间截至2024.10.14。相关数据仅说明当前市场行情,不代表对未来的预测,不构成对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如“支持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利好资金博弈中的房地产和建筑材料行业;如“化解地方债务”、“支持国有大行补充资本”,使得银行板块开盘拉涨。

从中我们可知,沿着政策发力的方向找线索,或是一个可行方案。当然,如今大涨后的行情分化阶段,让主战场为场外的基民“压短线”有点不现实,如果咱们能总结出一些长阶段适用的线索,对于未来的判断或更有指导意义。

当前政策态度的转向是明确的,尤其是货币政策的边际放松将逐步落实,降准降息均还有进一步空间。10月份是重要的增量财政政策的观察窗口期,核心聚焦点大概率从政策空间的博弈逐步转向政策初步的落地效果。

按图索骥,若政策持续发力 落地,以下线索可多加关注——

方向一:政策频频提及的“聚光灯”领域

→大消费

“政策思路的转变比力度的大小更重要。”政策态度的转向,是本轮行情动力的核心。在政策加码阶段,一般而言最为受益的板块是顺周期,如资金博弈的地产链,再如大消费板块。

而近期会议频频提及的内容,以及各项政策加码的目的,就是促进内需消费。

9月24日国新会宣布降存量房贷利率至持平于新发利率,平均降幅50bp。有测算得出,这意味着100万房贷30年,可少支出约10万利息,释放家庭每月可支配收入约280元,减轻居民资产负债表的压力并减缓前期提前还贷的现象,切实地激发消费需求。

当前,以旧换新力度还不小,咱们身边的亲友好些已经换了些家电,并表示“薅羊毛不香吗”。目前,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资金陆续下达,上海发放大额消费券刺激消费需求。9月会议上也明确“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后续随着财政投入消费加大,内需消费疲弱的现状是否能走出拐点,也是值得期待。

方向二:降息交易和政策暖风“共振” 

→ 科技成长

随着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国内重磅政策发力见效,受益于无风险利率下行和市场风险偏好改善的成长方向存在较大的反弹弹性。部分领域的基本面也迎来拐点,如全球的半导体周期上行,产业逻辑强势的半导体板块。

其次是基本面景气延续,政策持续给予配套支持的芯片板块。根据半导体协会最新公布数据,2024年8月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正增20.6%,环比增长3.5%,其中中国地区单月同比上涨19.2%,在主要地区中排名第二。在未来,AI的演绎对半导体需求有望形成持续拉动,政策角度亦有充足的配套资金支持,2024年成立的大基金也是以科技成长为重点加仓方向。后续行情如能进一步突围,有景气度支撑的科技成长板块,亦可作为“枕戈待旦”的工具。

方向三: 波动市下的“长期底仓”

→ 价值红利

在市场乐观预期快速发酵、全面普涨的行情之后,当前市场共识是进入了“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更需要注重结构上的机会。一般来说,波动市中的红利板块的进攻性或稍显不足,不过长期来看,由于盈利能力和估值匹配度较高的价值行业,价值红利类资产仍是低利率时代的重要底仓。上周四,“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迎来正式落地,资金的加成,也将利好红利价值风格。

咱也不多说了,奉上基金工具箱——

最后,还是要温馨提示客官:政策的调整是全面而持续的,但政策从出台到落地到见效需要时间,短期内基本面可能还是延续波浪式复苏。

在这个过程中,亦不是一帆风顺的,还是需要耐心和信心。

$消费50ETF(SH515650)$

$红利低波ETF(SZ159525)$

$成都银行(SH601838)$

投资有风险,基金投资需谨慎。

在投资前请投资者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基金净值可能低于初始面值,有可能出现亏损.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一定盈利, 也不保证最低收益.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