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港股18A板块变迁看生物医药投资

2018年8月,香港18A板块开版,允许未盈利和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时至今日,6年过去了,一共上市了66家公司。6年时间,生物医药行业,从人声鼎沸的超级牛市,到现在的资本寒冬,扫描一下这批公司,看看能发现什么。

截至2024年10月15日,66家公司中,

股价低于1港币/股的仙股,共7家,占比11%;

市值低于5亿港币的,共7家,占比11%;

市值低于10亿港币的,共19家,占比29%;

市值低于20亿港币的,共32家,占比48%;

市值低于50亿港币的,共48家,占比73%;

市值高于100亿港币的,共11家,占比17%;

剔除今年8月刚上市的1家新股,目前股价高于IPO首发价的,只有6家,其中,还有1家是借助最近的港股大反弹,9月底刚刚脉冲站上发行价的公司,剔除这家,只有5家,占比8%;

就是说,这个板块,11%的仙股;接近30%的公司,市值不足10亿港币;按50亿港币进入港股通的标准,73%的公司不符合入通标准;另外,只有17%的公司,市值高于100港币。这还是刚刚经历一波强力反弹以后的状态。

一个被视为港股25年来最大的制度性改革之一的板块,现在搞成这个熊样,无语……

遥想2020~2021年那个充满泡沫的时期,港股18A,全市场的焦点,恨不得是个公司,就百亿市值起。所有管线,一律按成功对待,然后给个无比乐观的销售峰值预期。如今,市场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所有早期管线,一律按不成对待,给负估值;临床后期管线,普遍给零估值;已上市管线,普遍按医保砍价到微利对待。另外,更加匪夷所思的看法,是整个板块,只有社会价值,没有股东价值……

两个极端,都不可取。个人的看法是,这个板块,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少数公司,具有巨大的股东价值,并且,在当前,具备极佳的投资价值。

好吧,还是回到这个板块诞生的起点。设立18A板块的初衷,就是用来给未盈利和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融资的。这些初创的生物医药公司,上市之初,基本研发管线都在早期,所谓,除了几个想法,一穷二白,这几个用来上市吸引投资人的想法,有些已经经过了几年的开发,进入临床阶段,有些还在实验室里。上市了,拿到了钱,就是全力推进临床开发,验证这些想法可行性的时候了。很显然,很多想法都失败了;有一些做成了,但要么是低价值的仿创,要么就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想法,竞争者众多,这些商业价值都不大。只有极少数的想法,真正填补了临床空白,满足了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他们才是真正具备可观商业价值的。简单的说,因为难,所以人迹罕至,但这里有鲜甜的果实,能摘到的这些果实的公司,数量稀少,价值巨大。

这么看起来,18A板块的严重分化,完全在情理之中。作为投资人,即使是专业的生物医药行业分析师,在一个药物早期,判断成药的可能性,也基本是靠蒙,所以,这群18A公司,上市之初,可能都有看点,投资人出钱,给你证明自己的机会。这个行业的客观规律就是,只有少数公司可以成功,所以,随着临床失败,或者低价值药物临床成功之后失败的商业化,大多数公司都被淘汰了,直接的表象就是,市值低迷,失去融资机会,慢慢自行消亡。这是正常的优胜劣汰。但也有少数公司,他们持续用优异的临床数据证明自己,给投资人以信心,相信他未来的商业价值,所以,投资人愿意继续出钱。拿到钱,这些公司继续用更有吸引力的临床数据证明,上一轮出钱的是聪明的投资者,所以,能拿到更多的钱往更大的商业价值迈进。这就是资本助力科技进步,实现正向循环。

很多人说,从投资的角度,这不是拿自己的钱赌博吗?我竟无言以对。是呀,投资追求的是确定性,我们看这个九死一生的板块,是为啥?

我承认,起初,我是被这个板块巨大的跌幅吸引进来的,我觉得,生物医药这种全世界都证明了极具投资价值的板块,两三年整个板块跌掉80%的情况下,会有不错的投资机会。但我不知道的是,可能自己根本没有在这里淘金的能力。对呀,连专业的分析师都搞不懂的问题,哪有我这种纯外行说话的份?但是,港股的极度低迷是个bug,他给了我这种误打误撞的小白一个天大的机会。这个bug就是,港股不给已经临床实验成功,产品具备明确商业价值的生物医药公司合理的定价。一款药,如果竞争格局良好,不是那种竞品众多的大众药,是比较容易估算销售峰值的,按照销售峰值,很容易合理定价。然而,这种最基本的规律,在港股的极端熊市是失效的。赌药如赌石,在切开之前,判断一块原石是不是全绿,要的是专业能力以及一些运气,然而,开出全绿的宝石,依然按半明料甚至原石定价,这就是显而易见的投资机会。只不过,大部分人,依然对这个板块充满偏见,抱着我看不懂,看这个是浪费时间,所以我不看,因为我不看,所以你们都看不懂的态度,对所有生物医药的投资,一律持否定态度,问,就是结论只有一个,你们在赌。恩,我又一次无言以对。

港股18A板块6年运行下来,完美演绎了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大多数公司,在市场高潮声中上市,融了一次钱,烧完了,没啥结果,就是现在半死不活的状态,这部分公司,基本出局了;有的公司,比较幸运,港股融了A股融,融到巨量现金(相对其市值),但是,没啥特别突出的管线,一直在琐发育。这部分公司,还能继续看看,但可能也没啥特别好的结果;有个别公司,看起来管线潜力不错,但在资本狂热期,融钱太容易,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没把宝贵的资金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当前,资金见底,核心产品还需要继续大量研发投入,陷入困境,不清楚如何破局,可能,要么低价出售核心管线,要么低价大幅稀释股权,这些公司还有关注价值;极少数公司,走出来了,他们都是凭借过硬的产品和临床数据,用实力征服了资本市场。恩,好巧,就是那5家当前高于发行价的公司。

18A板块,注定就是两极分化的,可能只存在很好和很不好两种状态。上市的时候,同样都是没有收入和利润,差的公司,永远都不会有持续的利润了;好的公司,可以通过少量稀释股权,持续从资本市场拿到必要的钱去迭代自己的产品。他们的终极形式,要么成为持续盈利的biopharma,要么被bigpharma收购,成为bigpharma的一部分,不管哪种形式,这种公司的投资人都收益巨大。

也有一些投资者,看到了医药板块的巨大跌幅,来这里淘金。港股有不少成熟的制药公司,这些公司,看PE,普遍10倍以下,看股息率,大概4到7个点,并且,资产负债表优秀,账上普遍大额净现金(相对于市值)。对传统夹头来说,这是不错的投资机会,进可攻,吃到医药板块的beta,退可守,不行就持股收息。看着挺完美。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我也是这么想的,并且一度持有部分这些传统的制药公司。但是,拿了两年,其实没挣到钱。随着深入看这个板块,我想明白原因了。明确的说,这里面大部分公司,天花板不高,投资价值有限。

这得从这个行业的变迁说起,大体上,我国的医药行业,可以分为两个时代,郑筱萸时代和毕井泉时代。在郑筱萸时代,药品可以一窝蜂的上市,不需要明确的疗效,只要吃不死人,我就敢让你上市。郑筱萸因为这事做得太过了,2007年被判处死刑。在这之后,直到2015年毕井泉上任,事情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基本一大堆想上市的药,压在药监局,没人敢批,所以没啥新药上市。毕井泉上市之后,大力推动药监药审改革,大力打击临床数据造假,大幅提高新药上市门槛,启动优先审评的绿色通道,让疗效明确的好药加速上市。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开启了仿制药的集中带量采购和创新药的医保谈判。过去20多年,大环境如此,我们传统的制药公司,他们是怎么应对的呢?2007年之前,低水平的仿制药一窝蜂的上市,有效的无效的,先上了再说,哪个时候,没集采这回事,凭借销售渠道,快速放量,一方面,没啥研发成本,另一方面,药价高企,这不,赚的盆满钵满。郑筱萸出事之后,好,新药不批准上市了,那以前上市的那批药,竞争更少了,这不,赚的更爽了?并且,另外一个问题是,将近十年时间,反正不批准新药上市,那我还研发个锤子?我躺赚不好吗?所以,看我们的资本市场,2018年前的这十几年,医药股就是一路上涨的大牛市。业绩好呀,常青树行业。但这一切,随着毕姥爷雷厉风行的改革,以及仿制药集采登场,戛然而止。低水平的仿制药大幅降价,未来,想要继续赚钱,必须拿出有明确疗效的创新药。躺赚的时代一去不返,凭本事吃饭的时代来了。

所以,上面提到的那些看起来不错的传统制药公司,我们就需要好好鉴别一下他们真实的质量了。先说账上现金,这个要这么看,这些公司,大多数都是吃到上一轮低水平仿制药爆赚红利的,所以,十几年来,他们赚了很多钱,磊在账上,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未来他们能继续轻松赚钱。再看他们现在的营收,我们都知道,仿制药集采,是分批进行的,这个事情不用抱有幻想,有谁能成为漏网之鱼。所以,必须辨别,这些传统医药公司,当前的营收,有多少是还未被集采的老药贡献的,有些公司,大单品还没被集采到,这几年依然在吃以前的老本。最后,最重要的,就是他们的研发管线,这决定了未来能不能继续赚钱。不幸的是,据我观察,大多数传统制药公司,虽然静态看着低估,但他低估的基础并不牢靠,而且,他们所谓的研发管线乏善可陈,大多都是一些仿创或者小幅改良产品,这些产品,注定只能在国内卷,并且,在医保压力下,卖不上价。

那么,结论是什么?结论就是,医药这个行业,只有真正的创新才有投资价值。啥是真正的创新?PD1,改变了实体肿瘤治疗格局的靶点,够创新吧?但你知道,这个靶点的药,国内上市了几个吗?答案是,20个,并且,国内药企研发的,有11个。这种疯狂的内卷有意义吗?在这种竞争格局下,都不用医保局出场,自己就能卷成白菜价。前两个月,我看到个新闻,2024年6月,某国内著名大药企研发的一款PD1单抗获批上市,成为国内第20个获批上市的PD1/PDL1单抗。不知道各位啥感觉,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TM是啥公司呀,搞这个有毛用,能收回研发成本?恩,这公司,是看报表买医药股投资者的爱股。这种低水平的仿创,到底是用来骗自己的,还是骗投资人的??知道国际上,PD1的竞争格局是啥样的吗?我告诉你,排名第一的,默沙东的K药,2023年销售250亿美金;排名第二的,百时美施贵宝的O药,2023年销售100亿美金;并列排名第三的,罗氏的T药和阿斯利康的I药,2023年销售,都是42亿美金左右。再往后的,就汤都喝不上热的了。通常,国际上,同靶点同机制的药,就只有前三个有肉吃,并且,第一个,占据大部分市场。

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有且只有一个判断标准,就是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或者,你就是First-in-Class,或者,你就是Best-in-Class。最差的要求,如果有类似竞品,做到全球前三个上市,并且,后面少有竞争对手。做到这种程度,你可以无视国内医保控费的压力,直接出海赚钱;何况,国内医保,对创新药的态度,一直非常温和。再说一遍,集采是腾笼换鸟,低质低价,高质高价;这两年,针对创新药的国谈,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今年11月,更是重点观察的节点,因为,今年有个未来全球药王级别的国产创新药要进医保,我们看看医保局会给他什么定价,看看全产业链支撑创新药发展是不是打。

最近,中金公司发了篇研报,复盘美国和日本医药公司近几十年的走势。美国医药公司我们比不了,医保控费压力很小。但邻国日本,是完全可比的,因为,80年代以来,日本跟我们一样,经历了老龄化,经历了严格的医保控费。直接照抄结论:

日本:控费降价过程中,自 1983年以来,东证医疗保健指数上涨约7.3倍,同期的东证指数仅上 涨 3.7倍

从日本市场来看,在控费降价过程中,制药公司通过研发创新和拓展海外市场实现平稳增长。

看到了吗,医保控费下,杀出重围的两个关键词,创新和出海!

这和我们当前面临的情况一摸一样。国内有限的医保资金,不可能雨露均沾,低价值的仿制药和仿创药,专利快要到期的上一代药物,只会面临更加严格的集采,这是医保要保障国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决定的;节省下来的钱,会用来支撑高价值创新药的发展,否则,就要被迫支付超高的价格去买国外的创新药。在这个大背景下,受益于上一个时代逻辑,躺赚的传统医药公司,大多数压力巨大,新一代的创新药品对他们形成了降维打击。时代更替,行业利润就是这么发生转移的,转移给有能力去全球卷的创新药公司。这些新一代的创新药公司,没有历史包袱,可以火力全开,面向全球市场,他们才是这个行业的未来。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国产创新药,现在已经站在了全球舞台的中央。就说现代医学的焦点,肿瘤治疗,实体瘤领域适应症最广谱的免疫疗法,可能,下一代基石产品,就是国产创新药。号称精准化疗的ADC,全球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一超是日本的第一三共,多强几乎全是国内的创新药公司。血液肿瘤,几个大的适应症,当前或者未来几年的主力产品,也都有国产创新药的身影。难道,做出这种级别产品的公司,不配有高额股东回报?

重要的事情最后再说一遍,创新和出海,有且只有这两个关键词,这就是生物医药行业的选股指南。用这个标准筛选投资标的,格局一下就清晰了。其实,市场有时候挺聪明的,他已经帮我们选出来了,知道前面提到的5家,当前高于IPO首发价格的公司吗?

我念给你听,按市值大小,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康方生物科伦博泰生物亚盛医药。恩,这5个,当前市值排在18A板块前7名,而且,我觉得,未来,会占据前5的位置。这几家公司,大概就代表了国产创新药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了,不对,可能还要再加上一个,没有在国内上市的传奇生物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