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界,巴菲特的名字就像一颗璀璨的星辰,多少人梦想着像巴菲特一样,靠价值投资赢得巨大的财富。2017年的一部纪录片《Becoming Warren Buffett》(中译名《成为沃伦·巴菲特》),就全面展示了巴菲特成长与成功之道,讲述了这位来自内布拉斯加州的小男孩,如何成为了举世瞩目的“股神”。一个多小时的纪录片当然无法概括人的一生,但是透过这些片段,我们仍然能够学习巴菲特的财富观,带来投资宝贵的启示。

巴菲特从小对世界充满好奇,他热爱读书,对数字尤其敏感,影片中时年86岁的他依然能准确记得1930年奥马哈的人口数量是214006。7岁那年,巴菲特从《赚一千美元的一千种方法》书中,第一次接触到“复利”的概念,这成为了他日后投资成功的重要基石。

巴菲特在影片中讲述了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国王许诺要实现一个人的愿望,这个人说:“拿个棋盘,在第一个格子里放一颗谷粒,第二个格子里放两颗,第三个格子里再翻倍,以此类推,直到填满每一个格子。”国王同意了,但是当他算出到第64个格子里总共多少颗谷粒时,国王已经把整个王国的粮食都给出去了。我们来计算一下,这到底有多少颗谷粒:

因为复利思维的觉知,巴菲特从小就在努力积累资金,趁早享受“复利效应”

儿时的巴菲特每个星期的零花钱只有五美分,为了获得更多的钱,他挨家挨户地卖报纸,一份报纸能够赚一便士,为了获得复利,他又将这一便士换成其他东西。通过“复利效应”,当年攒下的一便士,经过时间沉淀,在后来变成了几百美元、甚至上千美元。

这正是“复利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重复耐心地做正确的事,那些看似简单重复的微小改变在持之以恒后,足以积累成为巨大的成就。巴菲特童年时期在父亲的办公室里阅读投资书籍,这种从儿时开始的财商启蒙,如今也被越来越多家庭效仿学习,家长更加重视培养孩子的财商,将正确的财富观潜移默化至家庭教育当中。

投资领域的“复利效应”同样直观而强大,本金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更重要的是开始的时机和增长的可持续性。以一个年化收益率为5%的投资项目为例,如果我们将每年的利润都重新投入,60年后,这笔投资的收益率将达到惊人的1867.92%。

“人生就像滚雪球,关键是要找到足够长的坡和足够湿的雪。”无论投资还是人生路上,找到正确的事,并坚持长期做下去,让时间浇灌复利之花,都是让我们终身受用的一堂课。

文章图片来源:摄图网

风险提示:本材料仅作为投资者教育用途,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投资者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定或投资行为,风险自担。安信基金对本材料提供的内容力求准确、完整和及时,但并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任何保证,亦不对使用该信息而引发或可能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