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因为上周五尝试买入了$科创芯片ETF(SH588200)$,我就会无脑的找各种理由来强行说服自己半导体的相关股票只会持续上涨而不会下跌。尝试买入半导体相关ETF,包括后续如果有机会买入个股,只是说明我想要深入了解此行业和相关企业的情况。也许才开始买入,它们就持续下跌,也许就持续上涨,都是完全不在我能把握和预测的范围之内的。

既然已经开始尝试了,我就得做好相应的准备,包括心态准备,买卖决策准备,相关知识准备,相关数据追踪等等。确保不会因为莫名的大涨大跌而产生太大的情绪波动。

$中芯国际(SH688981)$ 举例子,以前它新股发行时,我中签过中芯国际,按照当时打新股的常规操作,我也是上市后没多久就卖掉了。当时觉得中芯国际的制程还没足够的优势,估值又非常的高,能中新股还不赶紧卖出等什么呢?这个阶段的我,其实跟中签其他新股一样,完全对所中的新股是几乎没有了解的,只是看到有新股就打满,中了就抛,作为一种稳稳的收益补充。从来不会去考虑顺便了解新股的基本面和未来,毕竟有太多前车之鉴,很多新股上市后都会节节败退。

也正是这样,其实不知不觉就错过了一些新牛股的机会,思维有点没转过弯来。新股其实跟整个A股一样,好企业好股票其实也是占据很小一部分,我来到这个市场本应该就是要专注于努力寻找出那一小部分可能是好企业好股票才对呀,怎么打新股的时候从来没考虑过呢?值得反思。

说回中芯国际,现阶段的我认为,虽然我们的半导体制程,设备,技术肯定还追不上$台积电(TSM)$美光,三星,英伟达,SK海力士等,但已然是采用举国之力在进行追赶了,交给时间。但由于众所周知的特殊情况,我觉得半导体行业有些无比核心的任务,背负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使命。而半导体行业现在虽然可以站在很多巨人的肩膀上追赶,但注定也是一个持续烧钱的规律。这个行业的市场份额非常特殊,头部几乎吃掉绝大多数的份额和利润。也造就了在追赶阶段,如果用传统眼光和经验来看待这些企业的财务数据,会非常不合理,比如说,没追赶到能批量生产出可实际落地满足行业芯片需求之前,可能会几乎没销售收入,没利润,持续亏损,持续需要融资等的情况。放在半导体行业的前期,国际上如今领先的那些企业,他们也是一样经历过这样的阶段的。所以当我们投资半导体行业的企业时,我们给予他们的估值,期待,是否也应该多加入一些这样的思考呢?

中芯国际只是众多半导体产业链的一环,产业链上的还有很多负责芯片生产流程的其他环节也是面临类似的情况的。缺人才,缺设备,缺优势,缺资金,时间紧,都在迎头赶上,这是一个产业要合力解决的问题,不是单一某个企业就能做好的事情。

当下的半导体有个比较好的局面,就是摩尔定律开始失效,制程无法无止境的缩小,也造就了这几年比如2.5d 3d等新的封装技术来实现更高的芯片性能,但这也相当于最领先的制程进步脚步有所放缓,给予了追赶的时间空间。也意味着如果能尽量靠近,我们可以生产出很多足够好用,够用的芯片,满足日常市场的消费使用,可以不用像他们早期一样那么烧钱,甚至可以做到边追赶边赚钱继续投入研发,这样追赶的成功率大幅提升,亏损的幅度大大减少。

一旦芯片制程不断逼近上限,我们拥有足够大的内需市场,这是我们中国半导体行业最大的优势。即使芯片性能提升放缓,但是未来的消费市场所需要的芯片数量,种类其实是持续扩大的,并不是只有超越cpu gpu才能生存,还有大量智能芯片,汽车芯片,可编程芯片等各式各样的芯片可以承接。

未来的想象空间很大,我们很有必要形成完整且高效的半导体产业链,我希望能早日看到这一天的到来。

至于当前半导体行业的个股是否处于泡沫,高估,我很难判断,我只能尝试买入,控制好比例。如果持续下跌或者回调,我是否愿意根据一定的规则继续加仓,都还只能观望中。如果按照过往的经验的计算方式,显然是已经贵到十分离谱。

但是我总在反思,这一轮的国产替代,这一轮的半导体产业追赶,我能从中做些什么?学些什么?贡献什么?收货什么?甚至有可能大概水漂。

假如是因为半导体行业所有投入的研发最终失败了而不是被套现离场亏完的,我想,只要是我经常思考和决策后自愿买入并持有的,那我就认了,当作用小小的力量加入战斗。既然加入,我只考虑我们能打赢!

以上只是随笔写的一些关于半导体的碎片化思考,没有提供很多数据参考,诸多都是属于我的个人臆想的观念和观点,不作为投资建议。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