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30年国债表现明显弱于其他期限利率品种,近期30-10年国债期限利差持续走阔,截至10月25日利差重新回到20bp以上,我们判断30年表现明显走弱的核心原因在于:
1)政策预期带动债市情绪走弱,交易型机构系统性降低久期仓位以转向防守;
2)中央加杠杆取代地方加杠杆的趋势基本确定,长期国债供给压力增加,以保险等机构为代表的配置盘配置需求更大程度得到满足;
3)保险资金转向观望,在增量之前大量入场之前等待更合适的参与机会。
2024年以来,30年国债的机构需求呈现出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基金和非银产品户前三季度波段增持,但是8月初以来呈减仓趋势。这反映以8月初为节点,在大行卖债、政策预期调整和信用债连续多轮调整的影响下,基金对30年国债的偏好发生了明显切换。从基金季报披露的重仓券种中30年国债规模变动可以发现,“固收+”基金在三季度末可能出于对冲权益市场风险原因重仓30年国债规模还不减反增,但是纯债基金均明显减少对30年国债的重仓,尤其是中长债基。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债基在小幅减持30年国债的同时还在大量减持信用债,卖债规模甚至强于2022年理财负反馈阶段。这背后主要反映了,信用低估值、高持仓的前期背景下,基金情绪偏弱,预防性规避潜在负债端赎回驱动的流动性风险。
因此,站在当下时点,债基的高风险仓位已有降低,在政策预期没有弱化的假设下,基金保守性策略可能延续;若后续会议内容超预期,债基资金恐慌性出逃导致急跌的概率也变小。
第二,保险三季度大量增持30年国债,但是进入10月份以来继续大幅增持趋势转弱。前期保险在费率调降落地前夕,保费收入有脉冲性增长,因此在8月份地方债发行放量以来,对地方债和国债的配置需求均同步增长,但是负债端脉冲结束后,迈入四季度负债端增长可能放缓。
同时,配置型险资可能在等待四季度更合适的入场机会,季节性规律上看11月中旬和12月底可能有配置小高峰,这部分资金大概率是对明年增量资金布局的提前抢跑;心态上看,近期债市慢熊叠加四季度会议超预期召开的概率较大,当前观望情绪较强。
第三,农商行四月底至三季度末波段减持,年初至今对30年国债已经转为净卖出。前期债牛期间,农商行受监管约束,系统性降低债券组合久期,后续再大规模入场的概率偏小;虽然银行信贷投放压力逐年增加、短期难以缓解,但是10年以内长债可以部分替代对于30年国债的需求。因此我们判断农商行可能小幅参与30年国债机会,但是较难大量增持。
因此,从机构需求角度出发,短期30年国债交易盘风险偏好下降,配置盘还在观望,短期资金做多动力不足;银行在二级市场参与30年国债交易的偏好下降;但是四季度至明年一季度,保险配置盘增量资金入场,有布局2025年收益的诉求,届时超长国债可能有波段机会。
二、周度机构行为复盘与展望
过去一周(2024年10月21日-2024年10月27日),机构行为主要线索如下:
交易盘:
1、对银行赎回和对供给冲击的担忧导致基金大量卖出各类债券资产,对7-10年政金债的卖出首当其冲;
2、非银产品户大量买入信用债和二永债,有逆势加仓的趋势,利率债参与热情不高;
3、境外机构主要参与1年以下利率债和存单的机会,风险偏好不高;
配置盘:
1、保险大量买入30年以上超长国债、10年以上地方债和存单,说明保险对超长债还是有需求;
2、理财规模增长虽然有压力,近期对卖出二永债的情况有所抬头,但对短久期信用债资产的配置还在增加;
3、农商行大量买入长利率债,主要是7-10年政金债,短久期和超长久期的参与意愿目前不是很强;
4、“大行买债”还在进行时,过去一周国有大行大量买入3年以内国债;
5、股份行主要买入1-7年政金债和3-7年地方债,其他债券以卖出为主;
6、城商行主要买入存单,少量买入3-7年国债和政金债。
未来一周(2024 年11 月28 日-2024 年11 月3 日),机构行为层面值得关注的因素包括:
利多因素:
1、理财还在持续买入信用债,短期可能不会逆转;
2、保险托底超长国债;
3、前期MLF大额投放和存款利率调降落地利好银行配债需求;
4、存款利率调降导致存款脱媒,理财和债基规模压力缓解,利好中短久期信用债;
利空因素:
1、未来一周是政策预期波动的关键窗口期,基金出于防守需求可能持续卖出长端利率债;
2、银行年末赎回债基的预期不稳,可能导致债基对信用债的预防性赎回卖债需求出现;
3、股市大级别上涨导致长利率债承压;
4、“存款活期化”替代“存款脱媒”,债基和理财规模持续承压。
三、附图:微观结构关键数据
(1)机构二级市场买债情况汇总
(2)中长期债基久期
(3)机构杠杆水平
(4)期限及品种利差
$30年国债指数ETF(SH511130)$ $国开ETF(SZ159650)$ $可转债ETF(SH511380)$
#Mate 70系列部分零部件投产数大增#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任职机构立场及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您认为本文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害,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风险提示: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和债券等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不同类型的基金风险收益情况不同,投资人既可能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收益,基金净值存在波动风险,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投资者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及《产品概要》等法律文件,及时关注本公司出具的适当性意见,各销售机构关于适当性的意见不必然一致,本公司的适当性匹配意见并不表明对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或者保证。基金合同中关于基金风险收益特征与基金风险等级因考虑因素不同而存在差异。投资者应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情况,结合自身投资目的、期限、投资经验及风险承受能力谨慎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不应采信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销售行为及违规宣传推介材料。本材料中所提及的基金详情及购买渠道可在管理人官方网站查询-博时基金-基金产品。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