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政府债的增量供给情况是影响资金面的关键因素。我们对10月份资金面进行了回顾,并对后续政府债可能的增发空间及对于资金面的影响进行推演,得出11月静态资金缺口预计超季节性增长、月底超储率降至1.3%的结论,以供投资者参考。
一、10月资金面回顾
10月份资金面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资金价格中枢不高,但分层现象仍存;第二,政府债发行速度依然较快,但考虑到前期政府债资金使用,对流动性的消耗可能有限;第三,央行继续积极呵护流动性,并推出新的流动性管理工具;第四,存单发行利率高位震荡。
特点一:资金价格中枢回落,资金分层保持较高水平
10月份,跨季以及降准后资金价格中枢相比9月有所回落,不过资金分层依然未能收敛。截至10月28日,10月份R007中枢为1.90%,相比上月下行约3bp,DR007中枢为1.64%,相比上月回落大约15bp。R007-DR007利差中枢由上个月13bp进一步走阔至本月26bp。
从月内节奏来看:
1)第一周(10/7-10/13),资金价格先上后下。跨季后,资金价格并未直接回落,而是先上后下,10月8日至10月10日,节后OMO集中到期,而央行投放有限,同时政府债净融资规模较大,资金价格走高。“股债跷跷板”行情下,非银赎回形成的资金压力以及抵押品资质下降使得R007罕见走高,而DR007回升幅度有限,资金分层升至30bp以上,这一现象在债基赎回峰值之后边际缓解,大行隔夜资金价格回落至OMO以下;
2)第二周(10/14-10/20),资金价格相比上周有所上行。本周近8000亿元MLF到期,资金净回笼。但大行隔夜融出利率仍处在OMO利率之下。银行-非银资金分层相比上周有所收敛,降至20-30bp之间,显示非银赎回压力减弱后,非银负债端企稳,资金缺口有所收敛。
3)第三周(10/21-10/27),税期资金价格有所回升,但幅度有限。央行加大OMO操作力度,其中23-24日单日OMO投放规模超7000亿元,25日进行7000亿MLF续作,因此资金价格回升幅度相对有限。R007-DR007资金分层情况和上周相似,仍处于20-30bp之间。
特点二:政府债净融资依然较快,但考虑财政支出,缺口可能有限
国债方面,今年5月份以来国债发净融资进度一直高于往年水平。8、9月份国债净融资又经历了新一轮加速,主要是因为附息国债单只发行规模有所上升。10月份,虽然附息国债单只发行量有所下降,但一方面,贴现国债单只发行量有所回升,另一方面,国债到期量环比回落,因此国债净融资进度增长依然较快,10月底国债净融资进度达到86%,快于往年同期。根据现有预算安排,2024年国债净融资大约为4.2万亿元(中央赤字规模33400亿元×96%+特别国债10000亿),10月底,国债净融资进度为86%,而2019-2023年10月底,国债净融资进度分别为67%、71%、63%、69%、66%。
地方债方面,新增债发行进度接近100%,新一轮特殊再融资债披露和发行。8月份以来,新增专项债明显“赶进度”,8月底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仅为66%,低于2022年、2023年同期水平,但9月份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已经升至92%,高于2022-2023年同期的84%、85%,截至10月底,新增专项债进度已接近100%。
10月12日,财政部新闻发布会表示,中央财政从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了近4000亿元,支持地方政府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和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之后,特殊再融资债发行和披露明显加速,自10月16日广东省披露发行169亿元特殊再融资债以来,本轮特殊再融资债发行规模已达2231亿元。
综合来看,10月份政府债净融资规模环比下降,但依然较快,预计对10月份流动性有所消耗,但考虑到8、9月份政府债加速发行,资金从发行到支出的时间间隔大约为1-2个月,财政资金使用对流动性有所补充,财政存款变动产生的资金缺口预计不大。
特点三:央行继续积极呵护流动性,并推出新的流动性管理工具
10月份,政府债净缴款规模超过9500亿元,并有近8000亿元MLF到期,产生较大的资金缺口。从央行的操作来看,一方面,通过OMO熨平资金波动,尤其是在MLF到期、税期以及月末时点;另一方面,进行7000亿元MLF续作,虽然相对于到期规模有所缩量,但依然在很大程度上补充“长钱”;不过,从大行国债买卖情况来看,10月份央行净买入国债规模可能不及9月份,预计为1000亿元左右。
10月28日,央行启动“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操作对象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原则上每月开展一次操作,期限不超过1年。我们在报告《如何理解央行“买断式逆回购”》中分析过,“买断式逆回购”作为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或部分替代MLF的作用。今年6月以来,央行多次表态未来以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其他期限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可淡化政策利率的色彩”,MLF作为中长期流动性投放工具可能逐渐淡出。
特点四:存单发行利率高位震荡
9月份以来,存单发行利率维持高位,且与1Y国债利差有所走阔。存单发行利率维持高位的可能原因在于:第一,政府债发行速度较快,消耗大行流动性;第二,10月18日,大行存款挂牌利率再度下调,存款可能“搬家”至非银或中小行。因此,从供给端角度来看,大行可能仍面临“缺负债”情况,从净融出余额来看,5月份以来大行净融出余额持续低于2022-2023年同期水平。
从需求端角度来看,理财、债基是同业存单配置主力,近期理财赎回可能是存单需求力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理财通常于季末赎回,季初买入,但今年10月中旬理财经历了一轮赎回,连续净卖出同业存单,存单需求下降。因此存单当前面临“供过于求”,发行利率高位震荡。
二、11月份超储率:预计降至1.3%
第一,11月份财政存款预计超季节性增加5000-10000亿元。财政存款主要由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和政府债净融资三项影响。
国债若按现有节奏发行,11-12月净融资分别为8500亿元、4900亿元。
从地方债发行情况看,目前新增专项债还剩约800亿额度,新增一般债还剩700亿额度,特殊再融资债还剩1769亿额度。
我们假设国债按照现有节奏继续发行,即11-12月合计净融资1.3万亿元。地方债分别按照年内新增1万亿和2万亿限额的情况考虑。情形一(11-12月地方债新增1万亿)下,11-12月政府债净融资预计分别为1.6万亿、1.0万亿;情形二(11-12月地方债新增2万亿)下,11-12月政府债净融资分别为2.1万亿、1.5万亿。相比之下,2023年11-12月政府债净融资分别为1.1万亿、0.9万亿,因此假设国债按照现有节奏发行,暂不考虑置换债,无论年内地方债继续新增1万亿还是2万亿,可能都会带来一定的供给压力。
2023年9月份以来政府债发行加速,10月份以后在增发国债、1.4万亿特殊再融资债等综合因素作用下,政府债发行明显放量。2024年政府债发行情况与去年同期有一定的相似性,财政存款环比变动可参照去年。今年9月份政府债净融资较去年同期多大约6000亿元,10月份较去年同期少大约6000亿元,11月份预计较去年同期多5000-10000亿元。因此预计10月份财政存款环比变动预计较去年同期少1.2万亿,11月较去年同期多1.1-1.6万亿,即今年10月份财政存款环比增加4581亿元(去年同期为16581亿元),11月份财政存款环比增加5476-10476亿元(去年同期为-5524亿元)。
从其他常规因素来看,M0、缴准、外汇占款均取2021年-2023年环比变动均值。因此,按照情形二进行推算,10月、11月预计分别产生3507亿元、12291亿元资金缺口,假设10月份央行合计净投放10000亿元流动性,11月份央行净投放为0。10月份超储率预计由9月份的1.5%升至1.7%,11月份降至1.3%(2021-2023年11月份超储率分别为1.1%、1.2%、1.4%)。
三、11月份资金面如何看?
考虑到年内政府债增发的可能性较大,叠加11月MLF到期压力(14500亿元),央行“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预计会综合运用OMO、二级市场净买入国债、买断式逆回购等方式补充流动性。假设央行11月份不进行大幅净投放的情况下,11月超储率预计降至1.3%,低于去年同期水平1.4%,高于2021-2022年同期水平。因此,即使政府债发行放量,央行降准的必要性可能并不强,但不排除11月份提前降准对冲12月份和跨年流动性缺口的可能性。如果超储率进一步下降,非银负债端可能延续10月份的紧张情况,短期内资金分层现象难以明显改善,存单利率下行机会不大。
$30年国债指数ETF(SH511130)$ $国开ETF(SZ159650)$ $可转债ETF(SH511380)$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任职机构立场及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您认为本文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害,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风险提示: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和债券等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不同类型的基金风险收益情况不同,投资人既可能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收益,基金净值存在波动风险,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投资者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及《产品概要》等法律文件,及时关注本公司出具的适当性意见,各销售机构关于适当性的意见不必然一致,本公司的适当性匹配意见并不表明对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或者保证。基金合同中关于基金风险收益特征与基金风险等级因考虑因素不同而存在差异。投资者应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情况,结合自身投资目的、期限、投资经验及风险承受能力谨慎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不应采信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销售行为及违规宣传推介材料。本材料中所提及的基金详情及购买渠道可在管理人官方网站查询-博时基金-基金产品。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