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贵阳银行获融资买入3514.48万元,融资余额13.50亿元。然而光鲜的数字背后,却是股民的一把辛酸泪。
贵阳银行第三季报显示,贵阳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5.31亿元,同比减少5.29%;净利润13.04亿元,同比减少6.25%。自2023年二季度以来,贵阳银行已连续六个季度净利润负增长。
贵阳银行遭到一众股民声讨。
除了业绩拉跨,贵阳银行还在另一个舆论漩涡里无法自拔。
2020年10月,贵阳银行高调宣布启动核心交易系统全栈国产化替换工程,可谓全国瞩目,万众期待,然而四年过去了,该工程却以“破产”告终。
据了解,造成“破产”的原因是,贵阳银行在全栈国产化项目上线前,临时将本该由国产数据库支撑的核心主库,替换成了美国甲骨文数据库。
这一擅自改变的临时决意,不仅让“国内第一家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国产化数据库标杆案例美梦破灭”,让国家信创里程碑成为笑谈,也让贵阳银行额外支付了1900万元甲骨文数据库采购费用。
——“两头吃亏”,贵阳银行意欲何为呢?不得而知。
不过,根据网传的各种信息,贵阳银行似乎也有“苦衷”。贵阳银行科技部总经理何欣就曾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表示,“一下子全部投上去了,说实话,风险会比较高。”
但网友对这个解释并不买账。
一方面,如果说风险高,那最高的应该是国外数据库,国家信创解决的也正是这个问题;
另一方面,贵阳银行从1997年成立以来,便一直在核心业务系统的数据库的选择方面“冒险”:采购了美国informax数据库,并将运维的重任交给了一家叫“艾得威”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
这让如今的“风险高”一说看上去仅是借口。那为什么当年勇吃第一个“美国螃蟹”的贵阳银行,如今不敢吃第一个“中国螃蟹”呢?背后究竟是不是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
时间退回到2023年10月31日,贵阳银行的一张“预祝贵阳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启用甲骨文数据库顺利上线”的海报在网上疯传,舆论瞬间炸锅。
贵阳银行,一方面扛着为银行信创做示范的大旗,一方面把国内首例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全栈国产换替换、做成了“美国数据库替换国产数据库”的反面教材,并为美国数据库高调宣传,与国家信创事业背道而驰,为唱衰国产技术的亲美势力提供猛料?——这从哪个角度看都更像是精心安排好的似的!
可是作为国有企业的贵阳银行,利用单一来源采购甲骨文数据库,用中国股民的钱把国产信创搞成笑话、让甲骨文财源滚滚,这会是它不能说的秘密吗?谜底未知。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