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汽车业的“代工皇帝”,麦格纳非业界知名度也许不高,但丝毫不影响它在汽车业界神话一般的存在。
2023年,麦格纳全球营收428亿美元,位列世界500强第394位,员工超过17万人。
据《美国汽车新闻》发布的“2023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显示,亚太地区有47家企业上榜,麦格纳是北美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四的大型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仅次于博世、电装、采埃孚之后。除了轮胎和玻璃,汽车上所有的零件都能造。
所以,几乎所有的知名汽车制造商都是其客户,包括阿斯顿马丁、宝马、大众、福特、通用、现代、丰田、本田、雷诺、三菱、铃木,等等。
众多知名车企把旗下知名车型交由麦格纳生产制造装配,甚至完全让麦格纳主导设计。
例如,宝马第一代X3跟宝马就没什么关系,宝马不过是贴标售卖,这款车型是麦格纳斯太尔奥地利工厂制造完成的。
奔驰引以为傲的“4Matic”全轮驱动系统也出自于麦格纳的动力总成部门。
那么麦格纳是怎么发展到这个规模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麦格纳的精彩世界!
———————1———————
步步为营的思考
1957年,年仅21岁的奥地利人佛兰克·斯特罗纳克在移民加拿大后,由于家境贫困,自己又难舍消费不低的体育爱好,于是决定将仅有的200美元作为资本,在多伦多开创了一家名为Multimatic的冲压模具公司。
斯特罗纳克对工作非常敬业,1959年,斯特罗纳克接到了为通用汽车公司生产遮阳板支架的订单,这是公司第一个汽车零部件订单。
由于只有一台车床,斯特罗纳克与员工每天工作16小时,每周7天连轴干,最终准时向通用汽车交付了产品。这个订单让Multimatic公司此后拿到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更多汽车公司的订单。
虽然早期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大多各自手握产品专利,但在汽车技术远没有如今复杂的当年,汽车产品主要还是靠以物理结构为依托的机械装置运转。
各类零部件产品相对雷同,彼此之间的竞争力较量更多取决于产品质量以及耐用程度,而鲜有人会考虑在技术创新环节放下博弈的“棋子”。
小试牛刀后的斯特罗纳克明显看到了这个机会,并不满足于修修补补所带来的业务现状,更想打造面向未来的汽车零部件。
1969年是麦格纳的重要转折点。在这年Multimatic与麦格纳电子有限公司合并,并在1973年正式更名为麦格纳国际(Magna International),这意味着曾经的“小车间”已经全面扫清了进军国际汽车零部件市场的最后障碍,成为规模化上市公司的技术支撑实体,为其以后的上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零配件帝国诞生
七八十年代,是麦格纳发展的井喷时期。这段时间里,麦格纳不再是坐等订单进行生产,而是推出了很多革命性的产品和技术,也由此得以进入更多的零配件领域。
1973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促使车企大量使用更轻的塑料部件代替金属件,以减轻车重、节省能耗。
当时利用Uniroyai公司的反应注射成型(Reaction Injection Molding)技术,生产的大型聚亚胺酯零件,相比成熟的热塑成型工艺产品,重量要轻得多,而且因为制造过程温度低、压力低,可以使用成本更低的铝制模具。麦格纳便与Uniroyai合作成立了Polyrim公司,该公司成了麦格纳首个塑料前保险杠生产部门。
第一款使用麦格纳塑料保险杠的车型是著名的克莱斯勒K-Car。它来自克莱斯勒投入10亿美元开发的K平台。当时,轻便省油的日本小车将美国车企打得节节败退,克莱斯勒一度濒临崩盘。好在K平台推出,挽救了克莱斯勒。而在此间,麦格纳生产的轻量化保险杠功不可没。
1978年,麦格纳又推出了革命性的V型单皮带驱动系统。相比当时广泛使用的多皮带系统,单皮带系统结构更简单,更节省空间,生产成本更低。单皮带驱动系统的这些特点,非常适合采用横置发动机布局的小型车使用。麦格纳也因此获得大量订单。
80年代中期,麦格纳与Grammer Seating Systems公司合资,开发出“Foam-in-Place”座椅工艺。新工艺与传统的“Cut-and-Sew”座椅工艺有很大的不同,其内部骨架与填充物是一体成型的,座椅上的凹陷造型不需要通过后期的缝制工艺制造。
新工艺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座椅生产效率,且成本更低,这让麦格纳很快成为当时顶尖的座椅的供应商。
麦格纳还与克莱斯勒合作,开发出集成式儿童安全座椅。这种座椅后来被美国史密森学会认定为80年代最具创新的发明之一。
在80年代众多技术突破中,麦格纳的最大技术突破,当属冲压大型车身覆盖件技术。起初,拿到雷诺订单的麦格纳,并不完全具备相应技术,但雷诺相信从不令客户失望的麦格纳不会搞砸,而麦格纳的工程师们也跃跃欲试。
最终在工程师们的努力下,麦格纳顺利完成了订单。这是麦格纳首次涉足A级冲压件制造领域,也为其后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80年代麦格纳的另一个重大发展是:成立专门负责开发模块化汽车系统产品的部门。为了帮助整车厂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麦格纳将不同的零件集成为一个系统,比如把导线、门闩、门锁等不同部件做成一个车门模块,提供给整车厂。
这种先进的思路,令麦格纳逐步从一个单纯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向一个具备多样化能力的汽车平台系统供应商转型。
发展到80年代末期,麦格纳生产的零部件超过5000种,在前轮驱动及辅助驱动产品市场已经跃居北美第一,传动带张紧装置、皮带轮等产品也在北美市场独占鳌头。年销售额超过了10亿美元,具备了相当的实力。
与许多企业不一样的是,麦格纳在1976年迅速推出了员工股权参与和利润分享计划,该计划允许员工分享公司营业利润,这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也体现出了企业对于“员工是宝贵财富”的重视与践行。
———————3———————
扩张以应对危机
不过正当麦格纳的事业如日中天时,一件事情的发生,却令其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为了支持企业的高速扩张和研发投入,麦格纳在80年代大量地向银行贷款,但1987年10月19日,一场席卷全球的突然爆发。
发生之后,全球股市崩溃,企业股票大幅跳水,汽车销量骤降,依靠贷款极速扩张的麦格纳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危险。银行破产专员也上门要求斯特罗纳克交出管理权。
关键时刻,斯特罗纳克说服底特律的汽车三巨头给银行施压,要求其不能让麦格纳破产清算。事实上,麦格纳的整体情况并不是很糟糕,它们有稳定的客户、有忠实的员工、有高效的生产效率……银行也只能暂时放过麦格纳。
获得了喘息之后,麦格纳拼命提高企业现金流,其延长了供货商的账期,压缩了客户付款周期,变卖了此前投资的城市郊区土地以及部分固定资产,最终在1991年还清了银行贷款。
之后,斯特罗纳克发誓不再过多向银行借款,要建立公司的现金储备。这一点总结非常重要,正是凭借这点改变,麦格纳不仅安然渡过了后来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且还有余力向深陷危机的通用汽车伸出援手。
1992年麦格纳重回正轨。彼时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浪潮涌动,外加自身业务发展,向更大市场扩张成了麦格纳的新方向。
麦格纳把发展重点放在了汽车的起源地欧洲,策略主要是并购,目标则是那些拥有独特技术专利或者麦格纳生产不了的零部件公司。
麦格纳在欧洲掀起了一系列收购,有生产安全气囊和方向盘公司、有镜像系统企业、有塑料外饰企业、有发动机、变速箱企业……
在众多并购项目之中,有两个项目尤为耀眼:
其中之一便是1998年麦格纳通过收购奥地利的斯太尔-戴姆勒-普赫(Steyr-Daimler-Puch),进入了整车制造领域并成立了麦格纳斯太尔(Magna Steyr)。
这个新成立的子公司,主要任务是为其他汽车制造商代工生产整车。麦格纳堪称全球汽车行业的“幕后英雄”,即使消费者不知道斯太尔这个名字,但他们的汽车之中,随时随地都可能会有斯太尔所生产的整车产品。
随着斯太尔成功为宝马、奔驰、捷豹,甚至来自于中国的极狐等一众品牌代工整车,麦格纳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一个同行所望尘莫及的高光时刻。
即便在如2020年开始的全球三年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麦格纳也并未因此受到过大的影响,毕竟不少整车厂还要依靠其源源不断的产能为之生产整车。
另一个耀眼时刻来自于2016年将格特拉克收归旗下,在此之前格特拉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独立双离合变速器(DCT)的供应商。曾经有人说过,如果什么时候格特拉克变速器工厂放假一天,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会有80个法拉利或者奔驰AMG GT的准车主不能按时提车。
这并不是一个玩笑,这家已经超过80年历史的变速器生产厂家,有着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格特拉克的加入不只是变速器技术本身,而是它为麦格纳打开了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大门。
这一领域的提前布局也帮助麦格纳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中占据了有利位置,与一些头部新兴电动车制造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另外,2016年,麦格纳还将拥有80多年历史的德国格特拉克变速箱公司收入囊中,大大强化了麦格纳在动力总成系统领域的工程和制造能力。
90年代在欧洲四处并购的麦格纳,并没有忽视东方的中国市场。1996年,麦格纳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厂成立——上海龙马神汽车座椅有限公司。
在此之后,麦格纳在中国又陆续部署了包括车身、底盘、外饰、动力总成、电子、镜像、闭锁、整车工程设计等业务,建立了麦格纳斯太尔、麦格纳动力总成公司、麦格纳汽车镜像公司、卡斯马星桥汽车系统等公司。这些业务,现在每年为麦格纳集团贡献着数十亿美元的营收。
———————4———————
全球化成就
未来,汽车生产和销售量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将来自中国、南美、东欧和印度,而麦格纳在这些地区均设有运营设施。它们的全球业务足迹遍及五个大洲,覆盖29个国家,拥有343家制造工厂、107个产品研发/工程/销售中心组成的全球业务网络,使得它们能够服务并支持全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商。
在北美洲,麦格纳的大本营。推动北美经济的最强大动力之一,极富有弹性的汽车工业,且继续受全球化和创新力量的影响。在整个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拥有超过135处设施和超过78,000名雇员,涉及产品制造、装配、工程、产品开发和销售。
在南美洲,全球汽车工业未开发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南美市场的挑战性。据预计,未来十年,巴西和阿根廷将率先急剧增长,这将使此区域走上正轨,成为汽车和卡车的主要市场。麦格纳在这个大洲拥有10家制造工厂,3个产品研发/工程/销售中心,3050名员工。
在欧洲,欧盟汽车工业所走过的道路是一条承诺对研发进行私人投资的长远道路,以及基于绿色车辆实现开创性利益的道路。东欧市场正处在持续增长的势头之中,麦格纳也在该地区获得了良好的增长。麦格纳是欧盟的主要供应商,在整个区域内拥有超过58,000名雇员和106处设施,其中包括位于奥地利格拉兹的整车工程和装配作业基地。
在亚洲,在中国市场的巨大规模及潜力的推动下,亚洲的崛起正重塑汽车世界格局。中国雄心勃勃的制造商正变得更有竞争力,且麦格纳是其寻求建立全球性存在的关键合作伙伴。麦格纳在亚洲的强劲增长与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全球地位密不可分。在该地区,其拥有88处制造设施,近40,000名雇员,以及25个产品开发、工程及销售办事处。
在非洲,摩洛哥正成为全球汽车制造商颇具竞争力的出口导向型生产基地。为了把握这里的增长机遇,麦格纳在摩洛哥设立了制造和工程业务。毗邻欧洲且OEM在当地的业务持续增长,这两点使得摩洛哥成为了麦格纳支持客户的理想地点。
———————5———————
紧跟电动化浪潮
麦格纳斯太尔的工程研发能力及丰富的整车制造经验促成了麦格纳与北汽集团的合作。而双方的携手共进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中国宣布扩大汽车行业对外开放、逐步取消汽车企业合资股比限制的大环境下,国际化合作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有增无减,聚焦智能纯电动车的发展已被纳入不少零部件企业的战略布局中。顺应市场之趋的麦格纳,这些年来不断拓宽关于电动汽车的各项业务。
今年5月,麦格纳举办了首届中国电动出行体验日活动,向外界展示了其在电动化领域不俗的技术储备与实力。
由于麦格纳变速器在轻卡、轻客和皮卡领域的市占率很高,可预见的是在商用车领域的电动化业务中,麦格纳有着不小的优势。据悉,现在不少商用车企已经在跟麦格纳展开合作。
除了多样、灵活、模块化、覆盖所有的电动化产品以及技术支持外,麦格纳与北汽新能源的合作,还将其业务扩张到了高端电动汽车平台工程服务与整车代工上。据悉,北汽蓝谷麦格纳智造基地,是麦格纳除奥地利格拉茨工厂外,唯一一个整车制造基地。
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麦格纳在中国的雄心不小,其正试图将其在欧洲的代工业务,复制到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动车市场。而对中国一些缺乏整车工程能力的造车新势力而言,这也是一个好消息。
———————6———————
结语
简单介绍了麦格纳所打造的零部件帝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企业的成长不只是规模的扩张,更多的是战略眼光、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的结合。
管理层凭借卓越的领导力、独到的行业洞察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成功将一个不起眼的工具车间发展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巨头。
今天的麦格纳,就像一辆马力十足的超跑,继续在全球汽车产业的赛道上飞驰,朝着更智能、更绿色的未来一路狂奔。
$宁德时代(SZ300750)$$德赛西威(SZ002920)$$比亚迪(SZ002594)$
————————————————
玉鳌鱼花插
明西元1368-1644
高15.6公分,最宽9.6公分
藏地:台北故宫博物院
归纳中国器物的造形、纹饰,营造吉兆是很重要的设计方向。而吉祥纹样和人们企求幸福的希望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它的生命力非常旺盛,不仅世代相传,表现手法亦多彩多姿。
本件作品主要的外形为一鱼,鱼身纵向,鱼尾卷翘上扬,下端则雕饰波涛,并配以水纹木座与之呼应,一眼即知,此鱼正自水中奋力跃出。
值得注意的是鱼首的部位:双目努出、有长须、突鼻、且生双角,分明已成龙形。原来,此一造型寓意“鱼跃龙门”的吉兆。
“鱼跃龙门”的典故出于《三秦记》:“江海鱼集龙门下,登者化龙...”。 “龙门”是黄河天险之一,水流湍急,洄游之鱼至此,势必奋力激跃。
中国人将此自然现象,比作寒窗苦读的士子应试中第,由一介平民跃为官吏,身价突涨,犹如由鱼成龙的情况。
————————————————
风险提示:本内容仅代表原创方或原作者的分析、推测与判断,登载于此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世喜资产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也不代表世喜资产与原创号或原作者有任何代理或合作关系。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世喜资产不作任何明确或隐含的声明或保证,且不承担信息传递的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广告、销售要约,或交易任何证券、基金或投资产品的建议。本内容中引用的任何实体、品牌、商品等不代表世喜资产的投资实例。
版权声明:本内容版权归原创方或原作者所有,如转载使用,请注明来源及作者、文内保留标题原题以及文章内容完整性,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号转载文章大部分已获原创号或原作者授权,但部分文章推送前我们未能与原创号或原作者成功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通过本号后台联系我们。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