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听了要流泪,马斯克听了要沉默。
近日,宁德时代创始人兼董事长曾毓群在采访中发出了一些惊人论点。
比如如果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同意,宁德时代考虑赴美建厂。
因为公司起初“想在美国投资,但美国政府拒绝了。”
图源:路透社
而对于马斯克对于4680大圆柱电池的押注,曾毓群表示认为注定失败。
他还表示今年四月已经就这个问题和马斯克在北京辩论过了。
“马斯克沉默了,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制造电池”。
那懂得如何制造电池的宁德时代,又押注的什么方向?
近日,有消息称,宁德时代已增加了对全固态电池的研发投入,将全固态电池研发团队扩充至超1000人。
固态电池,即把目前锂电池中普遍使用的液态电解质替换为固态电解质,由于可以实现续航更久、寿命更长性以及不会自燃爆炸,因此也被誉为终极电池。
从液态电池向固态电池的转化,从长期来看是电池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推动这一转化的原因主要有安全性、能量密度两点。
目前应用高镍三元+硅碳负极的液态电池(例如4680)能量密度约为300wh/kg,但固态电池在应用新型材料后,能量密度可提升至500wh/kg以上。但新型材料的电压较高,超出电解液适配的极限,因此必须配合固态电解质才能应用于电池中。
实际上,一开始,对于固态电池,宁德时代的态度是质疑的。
早在2016年,公司就开始了对固态电池的研究。
当时,宁德邀请了在美国橡树岭实验室工作多年的老牌专家梁成都,作为固态电池项目的领头羊。
但这并不意味着宁德当时认为这个项目靠谱。
当时,公司对固态电池的项目的定位是,了解前沿技术进展。也就是说,公司搞固态只是为了不落后,一旦有了技术突破好随时跟上,其实对于该技术整体较为保守。公司全固态项目的研究人员只有100人不到,并且长期都没有增加。
去年,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凯就表示,目前全行业谁都不具备量产全固态电池的能力。
“如果丰田说今天能量产全固态电池,我持怀疑态度。”
曾毓群也曾发出过质疑,认为固态电池,“既不好用,也不安全。”
但同样是吴凯,今年4月却表示,宁德时代已建成 10Ah 全固态电池性能验证平台,且在全固态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工艺和制造设备上都有技术进展。如今宁德时代进一步进入 20Ah 试制阶段,已经达到可以商用的水准,接下来只要解决安全、性能与制造问题。
嘴上说不行,暗地里偷偷卷是吧。
但显然,虽然说当下1000人的研究团队很多,单发薪资都不是一个小数目,“1000 人,人均人力成本按照 100 万算,每年开工资就得 10 个亿,这之前大部分固态电池公司连预算几个亿的实验室都建不起来。”
但对于宁德时代这样的巨头来说,研究人员超过2万人,1000人的团队还真算不上梭哈,只能说是淡定跟投。
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制造商,去密切关注一个潜力巨大的行业动向,肯定是有必要的。
“为什么中国需要全固态电池?因为全固态电池具有技术颠覆的性能潜力。”
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的解释,颇有种攀登科技高峰的罗曼蒂克感。
好比“为什么要去火星,因为它就在那里。”
而如果沿用液态锂电池路线,别说用电上太空,即使是电动客机,都不太可行。想上火星的马斯克就算过,电池能量密度超过 450Wh/kg 时,电动载人客机的设想才成立。
固态电池离我们还有多久?
实际上,由于降本可以靠别的方式进行,固态电池的研发一向比较稳扎稳打,并不算急迫。
目前,按固态电解质区分,固态电池主要有硫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三种技术路线。
这三种技术路线都存在相应的基础缺点,进一步阻碍了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量产应用。
在固态电池的发展时间表上,有两个年份被反复提及——2027年和2030年。
2027年,是部分公司向市场承诺的,全固态电池量产交付时间,比如宁德时代,给的时间就是2027年。
但也有人表示,不太来得及,“随着时间和技术研发的推进,2030年的确定性比较高。”
不过曾毓群依然表示,固态电池并不一定就是下一代电池,可能还有很合适的技术更早抢占市场。
比如钠离子电池,就有可能取代宁德时代目前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的一半市场。
与其他电池材料不同,钠既便宜又丰富,宁德时代提供了一种钠离子电池,与新推出的超级混动电池Freevoy中的锂离子电池搭配。
不止是电池,宁德时代还准备下场做机器人,近日,宁德时代未来能源(上海)研究院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研发多款机器人,为投入工厂应用准备。
公司向上海交通大学发布五个智能机器人联合攻关合作项目,分别为腿足式机器人、双足式机器人、重载四足机器人、仿人形机器人、视觉伺服机器人。
显然,相比多年前赌性坚强地梭哈锂电池踏上新能源浪潮,如今成长为巨头的宁德时代,已经不需要那么急切地去搏出一片未来,宁德时代更想做多方押注的操盘手,无论如何发展,公司都能拿下属于自己的胜利。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