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帆科技(SH601777)$

上周一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及稍后的董事会会议,确认了印奇的入局和上位,这本来是个很大的利好,但股价却连续大跌了6天,到今天似乎才企稳,从本轮最高点回落已超过25%。力帆行情结束了吗?不,我认为这是市场利用了董事长刚刚换人的利好间歇期,一方面为前一段行情收获做个了结,另一方面是打压股价低吸筹码,为后续更大的行情做铺垫。昨天起我已重仓介入,后市准备再跌再买,我对力帆的前景充满信心。

下面言归正传。

印奇的入局和上位,在我看来是个打破常规之举,在A股上市公司中极其少见。究竟打破了哪些常规?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两点。

第一,由二股东方面出任公司的董事长,这是极其少见的打破常规之举。

A股上市公司绝大多数都是由控股股东方面派人出任公司的董事长。二股东以下人士当董事长的有没有?有,但极少,且情况都很特殊。举两个例子。一是沪市的渝农商行,原先的董事长叫谢文辉,他就是该公司二股东重庆渝富资本方面的人,并且曾任渝富资本的母公司渝富控股集团的董事长。而渝农商行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的最大股东是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后者是一家金融机构,是专门代为从事股票的保管和买卖的,它显然不适合派人出任渝农商行的董事长,所以就让二股东的人当了。与此相关的是,该公司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索性也双双空缺,至今是“暂无”状态。二是深市的万科A,目前董事会主席(相当于董事长)是郁亮。但你检索公司资料却可以发现,郁亮除了任职万科A,并不代表其它任何法人单位,而他个人持股仅为739.49万股,连10大股东都远远排不进去。这10大股东都是哪路神仙呢?除第一大股东深圳地铁是一家正经公司但并不从事房地产行业之外,另9家统统都是金融机构。这样,万科A也就让个体持股者郁亮当董事会主席了,而公司的控股股东与实控人也同样“暂无”,我估计它会永远“无”下去。

以上两个例子表明,二股东以下人士不是不可以出任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但一则极少见,二则极特殊,像力帆科技这样控股股东与实控人双双“健在”,并且里头坐镇的主要是炙手可热的造车大佬吉利系,却让二股东印奇来当公司的董事长,这确实是打破常规了。

第二,由造车行业以外的人出任车企的董事长,这也是极其少见的打破常规之举。

力帆是车企,重整之后进来的吉利系更是业内大佬,集团里懂车的行家可谓一抓一大把。而印奇何许人也?他是旷视科技的创始人,属于人工智能界人士。虽说这些年人工智能与电动汽车的联姻搞得如火如荼,据说自2021年起旷视科技也在积极寻求与车企的合作,但他们的努力尚未落地,造车业对他们来说毕竟还是一个尚待熟悉的陌生领域。“AI+汽车”我个人理解目前还是以汽车为主角,人工智能的附加是为了让汽车更牛逼。因此,力帆这次把董事长位置放给印奇,甚至都不安排副董事长(公司章程里规定可安排两位)作为协助或制约,这得是多大的信任?得下多大的决心?另外我们知道,力帆控股股东与实控人当中,除了吉利系之外,还有重庆当地国资的很大份额,安排业外人士出任董事长,是绕不开当地政府的首肯的,甚至我猜测,真正的决策方会是政府,是致力于打造“造车重地”的重庆当局。在这个问题上,老李同志就别拿持股多少或大小来说事了,OK?而吉利系也表现出了服从大局的强烈意识,甘愿向印奇让出了董事长之位,政府和造车大佬将共同辅佐人工智能专家来唱主角。

以上两点打破常规之举究竟昭示了什么?我认为,它昭示了力帆科技的进一步转型,这家本来就有当地政府和业内大佬做靠山的车企,如今又有了旷视科技的有力加持,未来或将在电动汽车领域做出不凡的成就。

力帆的造车之路一直走得磕磕绊绊。公司创建于1992年(资料里同时又有成立于1997年之说),起先以生产摩托车为主,后来逐渐形成摩托车、乘用车、通用汽油机3大类产品。2010年公司上市时,其摩托车生产规模位居全国各品牌前五,并衍生出摩托车发动机产品,汽油机产销也一直保持稳健,唯独乘用车因竞争激烈而欲振乏力。2015年10月,公司产销快报首次将乘用车分为“传统乘用车”与“新能源汽车”两块,并在各地注册成立了若干家新能源汽车全资子公司(前几天刚公告减资了一家,破产了一家),这算是公司在造车领域的第一次转型努力。但这次转型并不成功,电动车产销未能形成突破。

乘用车的不振是公司终于走向破产重整的主因,在这次重整中,公司实现了从民企控股向国资控股的嬗变,并且引进了吉利系,这在某种意义上算是一次脱胎换骨。由此也开始了第二次的转型努力,无论是重整计划还是经营事实,脱胎换骨后的公司都在努力向电动汽车发展。但这第二次转型努力也难说成功,当下电动汽车行业太卷了,而吉利系是造车大佬没错,但它在电动汽车领域似乎还欠了点火候,主要是缺乏先进人工智能的深厚技术积累,它成功地帮助力帆存活了下来,却未能帮公司尽快实现腾飞。这次转型成了半吊子工程,公司产销月报中燃油车的比例重新超过了电动汽车。很明显,力帆需要新的助力。

这就到了第三次转型努力,也就是印奇进来当二股东并掌控了公司的董事会。到目前为止,印奇的入局尚未涉及旷视科技,他是与其他投资主体共同出资进来占股,而他的个人出资比例是20%出头。但你们想啊,印奇是个专业从事人工智能的,他为什么要来造车的力帆?共同出资份额中比例超过他的有的是,人家为何愿意让他当代表来力帆掌权?唯一的原因,就是印奇背后的旷视科技。不错,所有人,包括重庆当地和吉利系,也包括与印奇共同出资的投资主体,大家都瞄上了印奇的旷视科技,而我查了一下,印奇在旷视科技持股75%,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完全可以左右旷视科技的未来走向,旷视科技与力帆的合作,必将无可回避,水到渠成。昨天有人(包括几个月前的我)还在问公司有没有参与高合汽车的投资人招募,现在还要啥高合汽车啊?事情明摆着,旷视科技与力帆的合作,将打造自家的“高合汽车”,这就是力帆转型的第三次,也是最重要最富于想象力的一次。

旷视科技与力帆将如何合作?这是个未解之谜,我不敢乱猜。但通常的合作模式不外乎以下3种:

1.借壳上市。这是最彻底的,车企仍是重庆的车企,当地国资和吉利系仍保留相当的股份占比,但控股股东换了,大家共享企业发展的利益蛋糕。

2.购买资产。也就是将旷视科技作个价,由力帆以发行股份和现金支付的方式收入囊中,使其成为力帆的全资子公司。

3.双方合资。也就是双方各自出资50%(或者某家多一个百分点),共同成立一家新的公司,旷视科技成了力帆的控股(或参股)子公司。

无论采用以上3种模式中的哪一种,力帆与旷视科技都将形成深度合作,这对公司的未来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对公司股价也将提供极大的想象空间,这样的前景,是不是很值得关注和期待?

当然,达成以上所说的合作,需要时间,这也是近期力帆股价连续大跌的原因所在。从印奇入局并上位,到真正引进旷视科技,必然会有一个利好“空档期”,这就需要我们耐心等待。但我判断,这个等待期限不会太久,公司目前的状况和印奇进来的目的都不允许拖太久,前期各方的筹划应该也把所有事情都想明白了,布置妥了。我的估计是,快则一两月,慢则三五月,公司必有这方面的公告。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