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发力量子信息产业 争夺量子产业第一城
编者按: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推出的深度报道《从海淀到亦庄北京高端制造业崛起之路》引发较大反响,这篇报道对于北京高端产业的演进升级,相关技术的扩散转移,以及不同区域的产业竞争与合作等做了深度分析,尤其是对海淀和亦庄两个城区的产业发展逻辑做了宏观层面的梳理。
  不过,想借这篇报道详细了解海淀和亦庄产业及创新的发展,还是存在一些遗憾,因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再次走访海淀和亦庄,对当地的量子信息、具身智能等重点产业发展做深入调查,试图通过更细致的视角,观察其背后的发展逻辑,展现北京这两个充满创新和发展活力的城区如何塑造其产业优势。
  11月8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金隅·智造工场园区,一批刚装箱完毕的心磁图仪机器,在北京未磁科技有限公司门口堆放着,正准备出口到国外。未磁科技是中关村科学城的一家量子信息领域的代表企业,主要依托量子精密磁场测量底层技术,生产高端医疗影像器械。
  谋划打造量子产业高地的北京海淀区,正在培育一批量子信息领域的前沿科技公司。
  量子科技及产业成为各国维护国家技术主权与发展主动权的战略制高点之一,是引领科技产业变革与打造国家战略力量的前沿领域。全国已有多地建设“量子”专项研发机构,并逐步开始推进量子科技产业化,致力于发展量子产业集群,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合肥、北京、深圳、武汉、无锡、郑州等城市。
  其中,合肥起步较早,有中科大和量子国家实验室,也有国盾量子这样的上市公司。作为不少前沿技术创新策源地的北京市海淀区,也开始加码量子产业的布局,力争成为继合肥之后量子信息产业的另一高地。
  后起之秀海淀的优势
  10月26日,北京市首届量子信息技术创新大会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办,当天中关村(海淀)量子科技未来产业园和中关村量子科技孵化器正式揭牌。产业园和孵化器的建成,标志着北京在推动量子信息技术产业化进程中又向前迈进一步。
  同时,中关村科学城还出台了北京市首个区级量子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并谋划落地北京首支量子产业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初创期、中小企业发展。
  北京作为我国创新资源集聚的城市,近些年来在量子信息产业的布局上低调地做了很多工作。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海淀做量子信息产业采访时发现,与合肥的比较,是海淀布局量子信息产业绕不开的第一个话题。
  从企业数量来看,海淀区政府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全国严格意义上的量子信息企业大概有90家,其中合肥有60多家,在海淀注册的企业有18家,但海淀量子信息相关企业还有近百家,海淀的特色是围绕量子产业上下游的产业资源和应用场景比较丰富。
  目前,合肥的国盾量子已于2020年登陆科创板,此外量子计算机整机研发公司包括本源量子、国盾量子、国仪量子、幺正量子、启科量子等,其中本源量子的估值在2021年就有六、七十亿元。
  量子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需要具备物理、计算机、材料和数学等多学科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从科研人才和机构聚集来看,合肥以“GDP”(郭光灿、杜江峰、潘建伟)院士领头,有中科大、合肥国家实验室,人才集聚效应明显。
  科研资源集中的海淀优势是基础研究能力突出,拥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半导体所等优势学科,并依托清华大学物理系建设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较好的量子科研资源与量子科技基础研究体系。海淀依托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深入布局,量子院已组建21支特色科研团队,产出一批原创成果。
  在北京市首届量子信息技术创新大会上,介绍海淀发展量子信息产业的布局时,北京市海淀区委副书记杨仁全特别提到了海淀的研发优势,认为海淀具备前瞻布局量子科技产业的雄厚资源禀赋和发展根基。
  在中关村量子科技未来产业园、中关村量子科技孵化器正式揭牌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量子信息中心主任、华翊量子创始人段路明,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量子计算研究中心主任向涛,作为海淀区量子信息领域科研领头人出席。
  段路明院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合肥量子信息发展更早一些,所以目前规模较大的量子信息在企业在合肥聚集得多一点。
  “北京科研院所的力量比较强,未来会有更多产业方面的投入或者转化。”段路明表示。
  跨过死亡之谷:从实验室到产业
  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传感测量这三大领域中每项技术的进步,都可能孕育出颠覆性的产业运用,但量子信息技术距离大规模产业化应用还有多远仍是未知数。
  向涛院士介绍,量子计算是量子信息科技的核心。当前,第二代量子技术革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量子计算的发展路线、量子信息技术的整个发展路线甚至最终的目标,都还存在不确定性,当下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科学和技术的挑战。同时,研发投入也伴随着不可避免的风险。
  “当前量子技术的全面应用还没有正式开始,但量子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布局和发展已经开始,并已成为国际大企业、大公司展示实力、布局未来的新战场。”向涛院士表示,造成这种激烈竞争局面背后的逻辑非常简单,失去了量子科技的控制权,就可能失去未来信息社会的话语权。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如何布局这种前沿技术的产业化也是个新命题,包括合肥、北京在内的几个城市已经开始探路,市场热度也在增加。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海淀采访了未磁科技、科微量子、相干科技三家量子信息类企业,其中未磁科技是为数不多有产品大面积应用的公司。未磁科技以量子精密磁场测量技术-原子磁力计核心技术为平台,研制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心磁图仪、脑磁图仪等高端医疗影像器械。
  记者在未磁科技看到了心磁图仪和脑磁图仪产品,机器模样和医院的核磁共振仪器有些许相似,但和传统影像设备不同的是,这两个设备可以检测到心脏和大脑的功能活动,给医疗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功能信息,从而实现更精准的诊断。
  未磁科技创始人、董事长蔡宾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公司研发的无液氦心磁图仪已在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协和医院、长沙湘雅医院、武汉同济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等十余家医院装机使用;脑磁图仪已在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宣武医院、上海华山医院等十余家医院开展应用,并且已有海外客户联系公司采购产品。另外,公司融资也比较顺利,成立四年来完成5轮超过3亿元融资,获得了北京市机器人基金、IDG资本等多家机构投资。
  相干科技是一家专注于提供超导量子计算技术解决方案、量子计算服务的企业。公司孵化于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依托该院的超导量子计算科学与工程研发基础,相干科技已经逐步构建了完整的超导量子计算测控解决方案,并具备了量子计算机整机研发能力。
  相干科技市场销售负责人黄浩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商业化应用方面,量子计算还有一些技术性和非技术性的难题有待突破。
  “一方面是目前的量子计算机是带噪声的,我们该如何降低噪声,如何在带噪声的情况下能用起来。另一方面则是研发端和下游应用端还存在隔阂,量子计算生态有待成长。”黄浩说,这些难点痛点,成为量子计算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的关键,也构成了相干科技构建商业模式的着力点。相干科技将联合其他伙伴企业,共同打造完善的量子计算上游供应链。通过打造量子算力服务平台,推动量子计算下游应用生态发展,这需要越来越多的兄弟企业参与进来,形成协同合作与良性竞争。
  不管是从国家战略角度考量,还是从海淀量子信息发展的痛点出发,将海淀的科研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培育一批量子信息产业创新企业,是海淀当下面临的重要议题。
  中关村科学城相关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前量子科技产业呈现出“小、少、快、大”的特点,量子产业规模小、量子企业少、技术迭代更新快、未来产值空间大。
  海淀选择的道路是,重点从成果转移转化、企业集聚发展、产业生态培育等方面全力支持量子科技产业跃迁发展。具体来说,在成果转移转化方面,海淀区将以北京量子院为战略支撑,联合专业服务平台、市区国资平台,共同打造全市首家中关村量子科技孵化器;企业集聚发展方面,在上地地区打造全市首个中关村量子科技未来产业园;另外,海淀区还筹划落地北京量子信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规模2亿元。
  “对于这种前沿科学,我们最关注的还是帮助大家跨越这个死亡之谷,这也是世界性的一个难题。”中关村量子科技孵化器总经理顾成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首先要考虑如何从学术或者实验室顺利进入产业阶段,而孵化器的成立主要就是帮助大家包括科研团队,能够从实验室顺利走向产业,避免陷在死亡之谷中跨不过去。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