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及主持人简介
王海青:14年证券从业经验,6年投资管理经验,2015年加盟鹏华基金,现任研究部副总经理、基金经理,擅长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投资策略,寻找持续成长的优质企业。
陈焕宇:鹏华基金渠道业务部渠道经理
王海青金句
1、每个行业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成长早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我们倾向于选择处在成长早期或中期的行业,因为这种蓬勃发展的行业中,比较容易诞生不断发展壮大的企业,从这个角度,我们觉得对行业长期空间的判断很重要。
2、一个有远见、积极进取且有实力的管理团队能够很好地把握行业发展节奏,在上行期能够抓住行业前进的机会,在行业下行期能够保证公司的安全
3、财政政策利好顺周期产业链,但这些产业链效果企稳时间还需观察,因为海外也在降息,所以我们认为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释放更加有确定性。
4、港股的互联网和新消费和国内经济正相关,如果未来国内经济能够企稳,我相信他们的业绩和股价还会有较大的机会。
5、在个股分析过程中,我们希望在合理估值时开始逐步买入。如果个股业绩超预期、低于预期,或者出现股权激励、并购重组等事件,也会使我们的配置发生变化。
陈焕宇:您注重以自上而下视角调整组合,擅长进行行业轮动,能否请您介绍下您的投资策略?
王海青:我的投资策略涵盖了结合宏观经济进行自上而下的行业比较和筛选,也包括自下而上的个股挖掘。
首先,自上而下的分析源于宏观,包括宏观经济和宏观政策。不少行业的运行都和宏观经济密切相关,只不过强度有所区别。
当然,有的行业与宏观或产业政策相关性较强。所以我们在进行自上而下分析时,不仅要结合宏观,也会结合中观,才能筛选出比较好的行业。我们希望选取的是基本面向上,同时估值相对合理的行业进行重点配置。
长期来看,我们倾向于选择处于成长期的行业,不管是成长早期,还是成长中的行业,总体上这些行业的发展趋势向上。在这些行业中,我们希望能够选到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脱颖而出,超过竞争对手,实现超越行业的增长。
同时,我们也会借助一些量化或财务指标,自下而上选择个股。这些个股有的和宏观经济相关性较弱,但由于股权、内部管理等因素,相比行业呈现出更明显的阿尔法,我们发现这种公司后也会作重点持有,享受它逐步发展壮大的钱。
陈焕宇:在自上而下的思考过程中,您看重哪些宏观或中观指标,以及如何进行判断?
王海青:宏观上,我们会关注一些总量指标,比如GDP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PMI、物价等多维度指标,主要是为了判断经济处于什么阶段,以及未来可能的走势。同时,我们也密切关注宏观政策,包括财政与货币政策,政策的超预期变动可能会对未来经济运行产生深远影响。
在中观行业上,我们首先会分析行业所处的阶段。每个行业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成长早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我们倾向于选择处在成长早期或中期的行业,因为这种蓬勃发展的行业中,比较容易诞生不断发展壮大的企业,从这个角度,我们觉得对行业长期空间的判断很重要。同时,我们也会关注行业供需的变化,在指标上,更加关注行业需求量的增长和持续性。
在分析行业过程中,国家对相关行业的政策也会助推行业发展,比如在行业发展早期,各种补贴和扶持政策容易刺激行业需求的爆发。同样,对于供给端过度发展的行业,如果能够通过政策减少企业的无序扩张限制供给,也有利于行业的供需改善。
陈焕宇:除了自上而下,您也非常擅长自下而上选股。在您的投资框架中,您如何理解和定价成长、价值、周期型资产?
王海青:我们的资产分为很多类型,不同的资产适用不同的定价方法。
对于多数的成长股,典型的是中高端制造行业,我们更多关注企业未来发展的天花板,同时我们会判断企业中期的成长性以及盈利能力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会采取PE或PEG的方法进行估值。当然,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成长行业,比如计算机SAAS软件、创新药,这些公司因为早期过多的研发投入,容易亏损,所以难以适用上述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倾向于使用未来现金流折现、结合PS的方法来估算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
对于周期类资产,一般集中在上游行业,盈利波动非常大,在行业周期底部一般会濒临亏损或盈利非常微弱,在周期顶部容易出现暴利,所以这种方法也不合适。一般在周期底部,我们会按PB估值来评估其固定资产的价值,从而界定企业的底部价值在哪里,这种方法有助于寻找到股价较好的安全边际。我们也可以给予这块资产正常的盈利能力假设, 比如10%的ROE,然后借用市盈率PE来估值。而当它到了周期高点的暴利阶段时,估值就比较难,因为可能由于供需错配出现极短期的不可思议的盈利。我认为这种情况下对供需拐点的判断更重要, 普通的估值方法此时是相对失效的。
对于价值股而言,多数盈利情况非常稳定,且有很好的现金流,一般都是大家比较喜欢的商业模式,典型的比如水电行业。这种比较稳定的行业我们倾向于从股息角度去分析,将股息率与国债收益率进行比较,在考虑风险溢价的前提下,如果盈利能够稳定,且股息率能够保证,会是很好的价值投资标的。
陈焕宇:如果把投资过程分为投前、投中、投后,在投前阶段您主要的工作项有哪些,以确定资产的合理定价?
王海青:在主动管理过程中,按照自上而下的框架,我们首先需要分析宏观,再到行业,最后到个股。在个股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针对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公司所处的行业。行业的供需情况是怎样的,是否具备足够大的发展空间,只有行业足够大才能产生足够大的公司。
第二,行业的竞争格局和公司的竞争优势。较好的竞争格局能够使得各公司获得较好的盈利能力。同时,如果公司有更强的技术优势、更有品牌力、或、更有性价比的产品,这家公司将有可能抢占对手的份额,从而获得高于行业的增长。
第三,企业管理层和相关战略。一个有远见、积极进取且有实力的管理团队,能够很好地把握行业发展节奏,在上行期抓住前进的机会,在行业下行期保证公司的安全。
第四,公司未来的发展情况。基于行业发展空间、公司战略、竞争优势等,我们基本上可以大致判断出公司未来几年会处于什么样的发展状态。基于对业绩的估算,再结合不同类型公司的估值方法,我们就可以找出这家公司股价的安全边际以及空间,我们希望能够在估值合理之下去布局。长期来看,这种方法能获取投资回报的概率和空间较大。
陈焕宇:在组合管理的投后阶段,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这套框架如何帮助您快速应变并调整投资策略?
王海青:在投资个股后,更多精力都花在跟踪行业和个股上,我们根据基本面的变化来调整投资策略。
首先,在投资过程中,如果个股或行业基本面和我们买的时候判断不一致,或者没有兑现早期的逻辑,就会考虑卖出。
其次,如果个股和行业沿着我们预期的逻辑在兑现,但上涨到了投资的目标价,我们也会根据最新基本面情况去评估,考虑逐步卖出。
整体来说,我们认为行业和公司最重要,估值其次,如果选对了行业和公司,即使稍微贵一点,随着业绩、基本面的兑现,还是能够消化估值,而且在好的市场中优质公司会有更大的估值溢价。但是如果基本面判断错了,即使股价跌得再便宜,也应该卖出。
陈焕宇:在组合管理过程中,您比较习惯在企业的左侧介入还是等待企业基本面验证后再介入?或者两者相结合?您在资产配置时会考虑哪些关键因素?
王海青:在投资过程中,时间的选择相对比较难,但是我们会尽量争取在更好的时点进行配置。
首先,进行宏观与行业分析时,我们会紧密跟踪政策与经济的变化,如果发生明显拐点,配置思路就需要做大的调整。例如,今年9月24和26日货币和财政政策发生变化,次日早上我们就大幅提高仓位。
其次,在行业分析时,我们也会密切关注行业政策与基本面。比如当年供给侧改革政策出台,就为周期行业的供需带来明显的变化。在市场化的行业,如果一些公司出现停产情况,也会给行业供需带来明显变化,这种事件的发生也会成为我们买入相关资产的重要催化。
最后,在个股分析过程中,我们希望在合理估值时开始逐步买入。如果个股业绩超预期、低于预期,或者出现股权激励、并购重组等事件,也会使我们的配置发生变化。
除此之外,在分析供需过程中,判断行业未来会有变化,我们希望在供需发生拐点的附近逐步布局,而不是产品价格开始大幅上涨后再去配置,太右侧时间效率很高,但可能拿不到足够多的仓位。
总体来看,我认为时点的选择并不是投资中最优先考虑的因素。基于对未来向好判断的基础上,我们倾向于在合理估值时逐步买入;在有重要事件催化时调整仓位。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