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是大事件周,2024年底的两场重磅会议,就这样先后脚呈现在了人们面前。昨日,个养全国推开、指数纳入无疑是最大的焦点,但这并妨碍关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人,守在深夜等待通稿发布,挑灯逐字解读。
从昨日的“股债双牛迎大会”到今日的“利率无锚”、“压力给到权益”,情绪电风扇面前,面对未知与不安,火焰与冷水的深处,股债实则各有各的烦恼。
经济工作会议通稿透露什么信息?今日市场为何这般表现?短期情绪博弈之后,后市怎么看?对于市场和投资,我们又该建立怎样的预期?挖掘基跟大家聊聊~
01
市场的预期与预期落地
这次的经济工作会议通稿,似乎“比往常来的更晚一些”,据统计,全文4404字,较去年少了300多字,政策基调上,会议指出:
明年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属于传统四大目标,但加上“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却是头一回。
关键词方面,民生证券陶川团队统计后发现,内需、开放、风险、就业四个词的词频较过去两年有大幅提升。
这只是变化的一小部分。
通稿中,罕见地将“上调财政赤字率”“降准降息”明牌展示,上一次这么提赤字率上调还得追溯到2015年,提降准降息是第一次。
实际上,其中的不少提法,在12月9日政治局会议文件中已有所涉猎,比如稳住股市、稳住楼市、积极扩大内需等,但当一份1732字的文件变成了4404字,最大的变化,便是从“点”到了“面”。
前脚政治局会议提出的问题,后脚的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由点及面”的答案。总体上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稳住楼市股市”有助于强化市场底线思维,“提高财政赤字率”、“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表述则体现出对市场的呵护态度。
一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续了12月9日政治局会议的重大判断和政策取向,例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即将顺利完成”、“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稳住楼市股市”等。
另一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形势判断和工作部署等方面增添了许多新内容,例如“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提高财政赤字率”、“适时降准降息”、“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等。
所以是积极的,那么市场为何不涨反跌?有一些解读,比如说举措仍然不足以完全对冲经济压力、虽然强化了大力提振消费但没有提出新的针对性举措、删去了“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的表态等等,但不过都是后视镜的找理由罢了。
政策预期发酵已久,博弈的人早已在场内,换了一轮又一轮,预期过热的同时在推高短期的风险。本次会议内容看基本属于12月10日政治局会议的延续,博弈超预期表述的资金短期内情绪降温,政策预期进一步向理性修正。
事实上,市场的表现往往具有多重原因,相同的事件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这种多重原因和多义性是短期随机性的表现,以9月底举例,政策扭转预期后市场能快速爆发,除了政策发力之外,投资者基本都没有预期到,这种超预期力度对风险偏好的提升力度很强,且那会经历了长期低迷后大部分权益投资者仓位都在低位,随后快速回补、形成了大量增量资金推升估值等,这些都是原因。
而当下,A股市场自9月底反弹以来,资金基本都是围绕政策在交易及布局,因此不可否认或多或少有投资者提前布局,资金层面短期看整体市场持续活跃,投资者仓位并不像之前一样低,而长期增量资金的培养需要不断地正反馈,并非旦夕之间,此外从政策到经济基本面的传导需要时间,因此市场重回了震荡格局。
本次会议后,市场后续或将面临一段较长的政策真空期,震荡可能仍是行情主题。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2025年3月的两会是下一个明确的政策节点。期间市场或将面临这样一段真空期:
一方面,政策树立的底线思维对行情底部存在支撑,尽管存在美国关税政策的压力,但国内稳增长政策有望陆续出台,市场情绪转向悲观的概率不大。
另一方面,政策节点不如今年9-12月密集,交易政策预期难以成为绝对主线,同时基本面回暖仍处于待验证状态,资金对后续行情的看法或存在分歧,难以支撑市场形成快涨行情。
在这种环境下,市场可能仍偏震荡,行情或将在底线思维和基本面缓慢修复形成的通道内波动。
在博弈行情下,投资需要遵循“性价比”思维。例如在阶段性高位时,潜在涨幅可能相对有限,此时追高策略的胜率往往较低,可以认为市场处在性价比较低阶段。反之,回调实际发生后,则可能是性价比较高的入场时机。
此外,流动性宽松预期+基本面缓慢修复的组合下,题材行情或将继续演绎,炒作方向或集中于机器人、AIGC、芯片等泛AI应用板块,参与时需要注意平衡风险。
02
人心的焦虑与反焦虑
说起来,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随股指一起剧烈起伏,也一起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体感。
924的重磅政策唤醒了市场沉寂已久的做多情绪,沪指也一度暴力反弹至3600点上下;
期间,我们等到了美国大选完成,特朗普重新上台,也看到了新的化债方案落地,国内的经济刺激政策也开始稳步推进;
我们也经历了“在等待中游走”的反复博弈,“等消息”式的行情,几乎贯穿了这几个月,出现了不少“”,也对应了A股的起起落落,情绪交易成为了关键词。
以往投教的大道理讲了一遍又一遍,可能都不如现实亲身体验这两个月的市场起伏来的实在,事实上,现在真正做到不焦虑的投资者,主要分两类——
第一类,均衡配置中美股债,没有被单一资产的波动影响到的。
第二类,坚决克服人性恐惧,924之前捏着鼻子买,在反弹中兑现不少利润的。
因而投资中要想取得成功:学会配置、学会止盈、学会更好的保护自己。
投资要想可持续的赚钱,需要做到涨跌都舒服。而从2700到3600,折磨我们的是踏空的焦虑;从3600到3000,又是担心站岗的焦虑。这就是,涨跌都不舒服。
围绕这几点,一些想法和大家分享:
首先,这两年A股与海外资产正在经历截然不同的市场周期,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也逐渐体验到全球资产配置、分散投资的魅力。
从估值的角度看,再创新高的美股眼下当然不便宜,巴菲特作为左侧买卖的大师,他的操作当然有很强的参考性。只是,现阶段我们既不全面撤出也不增持,而是把仓位适当调整而已。
一边,配置美国蓝筹股,经济好,权益资产继续受益;另一边,配拿一些利率债,假如美国经济转弱,就会更有动力降息,这样能吃到债券的资本利得。
在此基础上,A股沿着大国博弈叙事的科创主线以及受益于潜在的总需求扩张的消费、地产等顺周期板块去配置,如此多资产配置,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其次,924之后的市场反弹态势很急,很多老股民选择了止盈。说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时间节点,930国庆前最后一天,10月8日指数涨停,11月7日逐渐离谱的小作文下消费股的大涨,以及11月11日化债方案揭晓后小盘股逆势独涨等等。
大家也越发深刻的理解到,A股想赚钱,首先要买的低,然后关键是要会止盈,不然就会出现“十年总是3000点”的糟糕体感。当然止盈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短线市场的剧烈反弹可以先止盈一部分,再结合估值和指数百分位这种长周期指标,更好调整增减节奏。
此外,所谓良好的预期管理应该是,暴涨时不过分上头,多等等经济数据;下跌时不过分悲观,多想想后面的政策和变数。总是反着想,这是霍华德马克斯最值钱的经验。
股市终究是人心的游戏,所以换位思考很重要。如果在这么多年的投资中,你总是一买就跌,一卖就涨,不妨试试这个挖掘基推荐的方法。
当想追高进场的时候,就假设如果我们手里有这个标的,会不会卖呢,如果已经想卖了,那又何必去追高呢,反之亦然。当我们想要割肉离场的时候,先假设如果自己没有这只标的,会不会抄底呢?如果会的话,就没必要割肉了。
这个方法虽然不能保证每次的操作都正确,但我们已经学会了股市中最重要的策略之一,换位思考,不是吗?
今天就先说到这,周末愉快~
风险提示
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码字不易,感谢您的“分享”、“点赞”和“在看”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