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彩虹(SZ002389)$  

“发动机点火!”“各系统正常,开始滑跑。”随着指令的下达,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十一院研制的彩虹-7无人机终于迎来了这个历史性时刻。研制团队为之奋斗了近3年的无人机动了起来,5分钟后飞机缓缓停在了跑道预定位置,首次滑跑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与此同时,在地面指控方舱里,项目总指挥曹总悄悄地擦去激动的泪水,项目总师李总松开了紧攥的拳头……

“我们就是要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当初接到研制任务的时候,我们没有想到时间那么紧、困难那么多。”曹总说道。从研制方案论证开始,曹总遇见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任务周期短与技术难题多的“极限拉扯”。

“这是一个全新的飞机,全新的气动布局、全新的进气道发动机配置等,我们要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些问题,难度可想而知。”李总说。面对这些问题,经过多次讨论,项目团队达成了一致意见——同步开展方案设计、关键技术攻关和试验设施建设。

为确保工作在质量不出问题的前提下顺利开展,团队进行了“拉条挂账”并逐条制定措施,最终确定有两个难题需要解决,针对这两个问题,团队设立了总体协调组,确定了分区、分时工作的原则,全程24小时进行视频影像记录,进一步明确细化检验点。“我们坚持做到‘大问题不过天、小问题不过夜’,并坚持每天早晚开工作推动会,有问题各组一起解决,将‘并行’的措施落实到各个环节,既要保证进度,也要保证质量。”曹总说。

经过团队的努力和科学布置,研制工作顺利开展,并将原本的生产周期缩短了15天。“我们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李总说道。

这15天,背后是整个团队的辛勤付出,无论是白雪皑皑的寒冬还是骄阳似火的酷暑,他们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为彩虹-7无人机早日首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翻过一座又一座大山”

彩虹-7无人机作为一款新型无人机,设计之初就一直注重低成本需求,“既要管用也要用得起”,如何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指标的先进性,同样必须解决。

摆在团队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研制低成本的隐身短程进气道,这项技术是团队首次触及。以往的设计成本高、维护成本大,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攻克这一难题,团队成员们集智攻关,查资料补短板、多讨论多优化,两组并行开展方案设计,每周进行一轮比拼,取长补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个月的努力,团队终于完成了设计工作。

接着,团队连续翻过了结构设计及工艺设计等一个又一个大山。经过3个月的反复迭代和专家评估,终于完成短程复合材料进气道的设计工作,进入工程阶段。

在设计团队攻克难题的同时,制造团队也攻克了大型飞翼结构与制造的难题。彩虹-7是十一院航天彩虹公司设计制造的最大的无人机,为了让这个“大家伙”早点“出生”,团队成员吃住在办公室,泡面和盒饭成为日常标配。

“我当时连续3个月没有回家,吃住都在办公室,但是大家精神头特别足,无论在哪个组,大家都事无巨细地把自己手头的工作往前提、落实好,为‘后墙不倒’积蓄力量。”曹总说道。

“知道它大,不知道它这么大”

2024年11月初,带着成功滑跑的喜悦,团队成员将彩虹-7无人机运往珠海航展现场。它的亮相,在航展上引起巨大轰动

“知道它大,不知道它这么大。”《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以此为题对彩虹-7无人机进行了报道。27米翼展的飞翼布局无人机,在展区一亮相就成为观众争相参观合影的明星产品。不仅仅是大,彩虹-7无人机的性能也非常优异,它的最大特点是隐身,这让彩虹-7无人机的外形看起来愈加“科幻”。

虽然彩虹-7无人机引起媒体和大众的强烈关注,但团队成员们的头脑却异常清醒。“我们下一步主要任务是首飞,广阔的天空才是它展示能力的地方,让它像雄鹰一样翱翔在天际,是团队成员共同的目标。”李总说。

从研制方案论证到成功滑跑,这个由40人组成、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青年团队,用不到3年时间,把一项项理论变成现实,完成了我国大型无人机的研制与生产,创造了航天彩虹公司型号研制历史上的一个壮举。

路虽远,行则将至。在冲刺首飞的关键时刻,团队成员们信心满满,只要矢志创新、勇于突破,彩虹-7无人机会飞得更高更远。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