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的债市抢跑,一定程度上透支了明年的收益,也有越来越多的朋友预感到,后边债市的波动可能会加大。
面对这种不确定性,大家也在思考,如何通过更合理的资产配置、提高风险资产比重,丰富自己的收益来源。
所以2025年,资管行业的产品思路也逐渐清晰——
第一,理财子的重点是利用牌照优势,实践多元配置的银行理财。
第二,在固收+的管理上更有积淀的基金公司,多布局一些低波固收+。
乐观预计,2025年我们有希望见到各家机构的固收增强、资产配置类产品的百花齐放。
如果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还能再提高一些,那么以绝对收益为主,进行多元配置的偏债FOF,在渠道端的性价比,应该也很高。
在《招行开始用力卖FOF了》一文中,我梳理过招行对多资产FOF的重视,也提到过中泰资管的一款FOF基金,它比较早地配置了黄金、海外权益QDII、美债,表现出了一定的多类别资产配置能力。
展望未来,配置是基本绕不开的话题,也只有在良好的业绩加持下的,具备多类别资产配置能力的FOF,才可能重新赢得投资者的尊重。
FOF的产品逻辑,经历了一轮明显的切换
这两年,FOF作为一个资产大类,在产品管理逻辑上经历了一轮非常明显的切换。
站在2020-2022年,主动管理创造了比较丰厚的超额,所以FOF的任务就是选好基金,挖掘业绩好、规模小的中生代、新生代投资人,尽可能分享主动管理的超额。
主动基金跑相对收益,FOF也跟着做相对。
可当前主动管理面临着比较严重的超额衰减,FOF的逻辑也“后知后觉”回归了“资产配置”,很多FOF也经历了一波弃主动买指数的换仓潮。
而中泰资管的FOF基金经理唐军,可能属于一开始就想得比较明白的。
首先,得益于公司的投研氛围,唐军一开始就拥有了难得的起点,不必纠结相对排名,努力奔着给客户赚钱这个目的就行。
其次,就配置而言,光在国内市场做股债轮动是不太够的,还得在全球范围内找不同资产类别的机会。仅就今年的定期报告看,唐军曾持有过黄金ETF、境外ETF(QDII)、境内债基、港股基金和美元债基金(QDII)、以及投资A股的主动权益基金。
除此之外,一旦想清楚了要做什么,一切动作都应该是为目标服务的。产品成立之初,唐军在权益端的配置上选的都是ETF,用他的话说,选指数最直接的关注点就是交易效率。
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过往持仓数据仅作为研究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因为场内买卖当天到账,但是场外却要耽误几天。在周度、月度这样短期的战术层面,要考虑交易性机会,所以ETF会更方便一些。
而在长期战略层面的配置上,因为持有期较长,唐军也会考虑主动基金。
关于这场持续发酵的主动与被动之争,唐军觉得,还没必要太早下定论。
主动基金的贡献主要来自于自下而上选股,而在风格和行业配置上没有明显贡献,仓位择时平均下来是负贡献,而这两年的市场风格又比较极致,切换也特别快,这对主动基金都是不利的。
但市场风格会一直如此吗?不好说对不对?
所以目前主动管理跑输指数,更多的还是周期因素。
主动、被动本质上都是工具,如果在某个风格上主动基金展现出了良好的超额,为什么不买?
一切都是为配置服务的。
FOF的资产配置,要观点先行
最近大家提到“配置”的次数越来越多。
以我本人的实践来看,“配置”这个词,往往与“追涨”连在一起。
之前讲黄金时和大家聊过一个很有共鸣的话题——
当我们觉得某类资产的配置价值很高时,它一定在上涨甚至新高的路上;相反,在大家的认知里,连亏4-5年的资产,基本不会有什么“配置价值”。
在这样的视角下,我们所说的“配置”往往是换了个名头的“追涨”,我们又该怎么区分“配置”和“追涨”呢?
前几天,我也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唐军。
他是这么认为的——
第一,追涨也是赚钱的一种方法,不一定有错,只是拉长时间看追涨不一定能带来正贡献。
第二,如果要做资产配置,尽量要观点先行,在对某类资产先形成自己的判断之后,更主动地做配置。
第三,“追涨”和“主动配置”的区别,本质上是有没有经得起检验的思考框架。
举个例子,黄金的扰动因素很多,光是我总结过的就有美联储降息预期、地缘冲突、央行增持行为,以及美元替代的大逻辑等。
所以在做资产选择前,你得先抓主要矛盾。
过滤掉短期波动后,影响黄金的关键有三条——
第一,黄金是实物资产,能盯住通胀,也能跟上主要国家的货币供应量的提升。
第二,黄金是不生息的资产,与美元利率负相关,美元利率高,拿黄金没有利息,投黄金的机会成本自然更高,所以在过去几十年,黄金与美元实际利率走势高相关。
第三,2022-2023年美联储加息周期,按理说黄金该空,但事实上黄金涨得很好,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地缘冲突,动摇了美元信用,这时候黄金的世界货币属性就会发挥,我们能看到很多非西方的国家,都在减美元加黄金。
所以,这几个黄金的影响因素是一层层往下递进的逻辑,不是我们习惯地把短期和长期因素混淆在一起,今天哪里开炮了,就条件反射的涨一下黄金,这都是短期的扰动。
唐军管理的FOF产品,从2023年产品成立后的第一份季报(2023年2季报)中就能看到配了黄金,而且一直都是前两大的比重。
只有形成了清晰的框架,在黄金的增减上才有“法”可依,不然看着这轮黄金的大行情,一般很可能会拿不住。
站在当下,黄金的不确定性开始增大——
第一,降息逻辑受阻;第二,美元信用能否重塑也面临不确定性。
所以唐军认为后面需要盯住美国财政赤字,如果能如愿削减财政赤字,那相当于美元信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塑,黄金会受影响,而如果财政赤字还在上冲,那黄金的逻辑就还在。
事实上,对美债的配置,更能帮助我们辨识追涨和配置的区别。
我注意到,在唐军的产品成立建仓时,他就配置了美债基金(QDII)。而当时美债刚经历了一年多的大跌,QDII的美债基金也经历较大的回撤,大多数规模都明显缩水。
唐军说,自己是基于美国通胀见顶的判断,筛选了重仓美国国债且久期较短的美债基金进行配置。
以黄金和美债为例,大家应该能发现,配置之所以不好做,是因为不同资产的增减动作,都要建立在各自的逻辑之下。
中美资产的核心驱动:美股看AI预期兑现,A股看信用扩张
在12月19日凌晨鲍叔给出偏鹰的降息指引之后,明年美联储降息的概率大幅降低。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压制利率敏感型企业的表现,比如美国小盘股、创新药以及科技股。
唐军有一个观点,美股几个巨头掌握全球核心科技,本身具备很强的稀缺性和金融属性——
它们对美元利率更敏感,反而对经济不太敏感。
所以在2022年美联储加息周期,纳指也大跌了30%。
但利率影响的是分母端,2023年开始的这轮AI革命,极大提振了分子端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的预期,所以2023年才顶着高利率走了一波大牛市。
从产品成立以来,唐军对海外QDII权益的配置相对灵活,也曾保持着5%左右的仓位投资德国DAX、纳指100,但三季报已经减了不少。
他总结投QDII一方面要盯住美国宏观指标,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也要在场内溢价率上留出空间,3个点以上的溢价就倾向于卖出了。
目前,大家对核心科技股的预期打得确实有点满,所以后面要盯紧AI商业模式的兑现度。
如果2025年分子端的AI浪潮短期内没有证伪,分母端美元利率又下降,那科技股可能还会接着涨;如果出现AI的商业模式兑现不顺畅的情况,那纳指也可能出现比较大的回调。
而对国内的宏观,我们当下能意识到很多挑战,但唐军觉得没必要太悲观。
站在投资和交易的角度,要重视宏观,但不能过于聚焦在人口周期、国际竞争格局等长周期因素上,也不必给予这些慢变量过高的权重来影响中短期的投资。
基本面压力不小,但市场对此也预期得比较充分了。所以如果财政政策发力超预期,房地产企稳,带来信用扩张有所恢复,则A股向上的空间有望打开。
拓宽配置的维度,从资产配置到策略配置
配置这个词,好像每天都会听到,可细想,它又仿佛是熟悉的陌生人。
意识、能力的差异,会让配置最终产生极大的效果差异。在沟通快结束的时候,唐军还提醒我,关于配置,不要只是局限于资产类别,也可以有策略类别的考虑。
风险平价模型的思想最早是由桥水基金的创始人达里奥提出来的,再后来,国内外应用风险平价模型做资产配置的投资机构众多,但不同机构和不同人的业绩表现却相差悬殊。
这让唐军意识到,风险平价模型的求解是一个数学优化问题,其结果理应确定。也就是说,如果都是在几个大类资产上做风险平价,即使输入的参数有所差异,但求解的结果差异不会太大。
同样用风险平价模型,达里奥成功了,但更多人却并没有复制到成功。在唐军看来,主要的差别或许在于“回报流”。就像达里奥在书里面说的,“如果我拥有15—20个良好的、互不相关的回报流,我就能大大降低我的风险,同时又不减少我的预期收益。”
“回报流”给了唐军灵感,做配置时不应把自己框死在资产类别上,格局打开,还可以在不同的子策略上做配置,也就是找到低相关性的“回报流”。
用唐军的话说,“很多人眼中的配置是简单分散,或是对股、债做择时,甚至是追涨。其实资产配置的工作既包括更有效的分散,也包括在专业框架的分析判断和风险预算下的主动风险暴露(择时),还包括配置维度的拓宽。不局限于资产类别,寻找低相关性的回报流,拓宽配置的维度,也是资产配置的重要工作。比如,大宗商品在某些阶段可能与股票相关性很高,但在商品里的不同细分策略(如趋势交易、套利、日内高频等)可能反而具有相关性较低的回报流。对于公募FOF来说,可配置的子策略范围相对少一些,但也应该尽可能地寻找低相关性的‘回报流’。”
从资产类别配置到策略类别的配置,不难看到配置这个词语的可延展空间,这也意味着伴随配置维度的拓宽和配置能力的提升,市场会涌现出更多值得关注的配置力量。$中泰天择稳健6个月持有混合(FOF)A(OTCFUND|017589)$$中泰天择稳健6个月持有混合(FOF)C(OTCFUND|017590)$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和意见仅作为客户服务信息,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对市场走势等判断进行投资的参考。我司对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判断在未来不发生变更,不代表我司的正式观点。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以及在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媒介上发布的正式公告和有关信息,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及风险评级,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中国证监会的注册不代表中国证监会对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推荐或保证。以上材料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运营人员,谢谢支持。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