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BK0883)$
宋科:央行数字货币能带来货币国际化吗
以下文章来源于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宋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孙翼(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副研究员),朱斯迪(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
近年来,随着私人数字货币兴起和支付数字化程度提高,绝大多数国家都已经着手研究和试点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并意识到央行数字货币对于国际货币体系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其在货币变革中的重要意义。数字人民币相关研究和试验开始较早、发展较快。截至2023年年底,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已经涉及17个省,多轮大规模试点已经完成,并逐步应用在跨境支付领域,在全球“朋友圈”持续扩大。
随着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创新实践不断推进,对央行数字货币与货币国际化的讨论也逐渐增多,但尚未形成一致观点。事实上,货币数字化不等同于货币国际化,货币国际化的问题并不能单纯依靠数字化予以解决,但在数字化时代,货币数字化有望给货币国际化带来边际改进,而且这种改进可能成为进一步推动货币国际化的新的突破口。
01央行数字货币的兴起与共识
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带来了支付方式的巨大变化,无现金化和数字化趋势明显。以比特币、以太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以密码学原理和区块链技术为基础,通过一系列共识算法实现了节点间去中心化交易,同时能够不受区域限制进行匿名交易,因而获得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这些私人数字货币的出现与发展,虽然未从实质上影响货币国际化格局,但给各国货币当局带来了新的启示。一方面,各国认识到公众对于数字化时代便捷性、匿名性支付的需求,并意识到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金融业发展、货币国际化使用等方面的价值;另一方面,各国也认识到数字化时代对于货币主权的挑战,并开始探索中央银行发行数字货币的可行性及具体方案。虽然各国在央行数字货币设计上有所不同,但也达成了一些共识。第一,央行数字货币是法定货币的数字形式,属于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由中央银行或中央银行指定的商业银行集中发行,以国家信用为价值支撑。第二,发行机构须确保央行数字货币的币值稳定。第三,央行数字货币不预设技术路线,各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及政策目标设计央行数字货币系统,包括离线支付、匿名支付、加载智能合约等,同时兼顾支付系统参与者之间的竞争、合作和创新。第四,中央银行应尽可能采用影响较小的方式发行央行数字货币,不应干扰或阻碍中央银行履行其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等职能,包括与现金共存、不影响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等。第五,央行数字货币发行需要国际合作与协调,包括国家间经验共享、技术共通、监管规则协调等。
02央行数字货币、跨境支付与货币国际化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提出,现行跨境支付体系的缺陷体现在成本高、速度慢、获取途径有限和透明度不足等四个方面。虽然美元、欧元等主导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并非跨境支付体系导致,但是现行跨境支付体系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美元、欧元的主导地位。中心货币相比外围货币具有更短的交易链,这使得中心货币在跨境支付过程中具有更低的交易成本和更快的交易速度。而且,当前法定货币及传统支付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在网络效应的作用下,交易成本不会随着货币使用量的增加而等比例增加。这种特性导致在国际支付中往往会产生一种或者几种主导货币,因此具有“赢者通吃”的特点。央行数字货币对跨境支付体系的优化主要体现在提高跨境支付清算效率、降低跨境支付清算成本以及规避金融制裁等三个方面。首先,央行数字货币背后采用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和智能合约技术可以通过缩短跨境支付链条,实现资金与信息传输的统一,并提高跨境支付清算效率。货币国际化使用份额与跨境支付效率呈现正相关,且数字货币可能提供更广泛的互联互通,促进国际支付系统的高效整合,为货币国际化带来机会。其次,央行数字货币平台能够有效降低流动性成本、运营成本、外汇成本以及合规成本等跨境支付清算成本。低成本的跨境支付系统使得一国货币可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金融包容性水平上升,从而被更多国家选择,提升该国货币的国际使用。最后,央行数字货币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跨境支付领域金融制裁的影响。目前正在试验的央行数字货币跨境支付系统在设计中融合了加密货币和稳定币的技术概念,能够以多中心、分布式治理的方式实现跨境支付过程中信息流与资金流的同步传输,规避了通过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支付系统(SWIFT)进行金融制裁的潜在风险,进而维护了各国在全球交易网络中的安全。
03央行数字货币、货币智能化与货币国际化
智能合约本质上是算法化的流程合约,通过加密方法保护协议内容不被篡改。可编程货币是智能合约在货币领域的应用,核心特点是货币的数字形式和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货币自动化行为的机制。在央行数字货币上加载智能合约,将提升货币使用的便利性,实现交易的广泛适用性,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智能化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智能合约技术的应用能够拓展跨境支付场景,提升跨境支付的便利性,摆脱使用美元等主导货币的惯性,影响货币的国际化。将智能合约技术嵌入央行数字货币系统,能够实现传统跨境支付业务流程的再造,推动去中心化交易平台、借贷平台和金融交易撮合平台等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从而使央行数字货币融入并优化跨境支付场景。新应用、新场景不仅可以提升跨境支付的便利性,增强央行数字货币接受度,而且有助于摆脱美元等主导货币在场景中的货币惯性。在全新的跨境支付场景下,外围货币与中心货币的竞争可以相对较少受到货币惯性的影响,为外围货币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央行数字货币能够缓解潜在不利影响,提升货币国际接受度。货币的过度跨境使用可能会使部分经济体面临一系列额外风险,包括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宏观经济政策失效、货币主权丧失、监管难度增加和非法活动猖獗等。由于数字货币的使用不受区域限制,这种影响可能会更加严重,并且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影响更加明显。这些潜在的负面影响可能会降低部分国家对央行数字货币的跨境使用意愿。智能合约技术能够提高发行国对于央行数字货币境外使用的管理能力,包括为资金流转设置触发条件、溯源货币交易流向等。这有利于货币当局掌握境内外央行数字货币的存量,提高宏观审慎管理水平和微观监管措施的有效性,保证央行数字货币系统在境外的稳定运行,进而提升货币的国际接受度。
04央行数字货币、交易匿名性与货币国际化
央行数字货币与现金的区别主要在于便利性和匿名性。现金是匿名性最好的支付方式,但在支付便利性上不如央行数字货币和移动支付。央行数字货币在支付便利性上优于现金,且与移动支付相当;基于代币方式交易或具有匿名性设计特点的央行数字货币在匿名性方面优于移动支付,但略逊于现金。央行数字货币在基本保证匿名性的同时提供了支付的便利性,在提供近似于移动支付便利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匿名性,这种特点使得央行数字货币将对目前的现金跨境支付和非现金跨境支付产生一定程度的替代与改进,从而提高央行数字货币的国际使用程度。一是对非现金支付方式的替代与改进。现实中,公众对于支付过程中的隐私保护具有普遍需求。虽然大部分中央银行都明确表示,完全匿名的央行数字货币与跨境监管存在较大的冲突,因此不在其考虑范围内,但为了更好地满足公众在支付过程中的隐私保护需求,多家中央银行提出了基于隐私保护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方案,并认为提供一定隐私保护的央行数字货币相较于现有移动支付具有一定的边际改进。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央行数字货币的隐私保护程度,对于第三方支付形成一定程度的替代与改进,进而影响对支付货币的选择,提升央行数字货币在国际市场的接受程度。二是对现金支付方式的替代与改进。在移动支付仍未完全普及的国家和地区,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可能借助其便利性、低成本和安全性获得交易双方的青睐,增加本币的跨境使用。在此基础上,随着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持有量的增加,金融机构也更有动力拓展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业务,满足当地金融服务的需要,这将进一步提升本币的影响力。
05结语
作为货币数字化方面的重要创新,央行数字货币将给整个国际货币体系带来深远的影响。诚然,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央行数字货币并未从职能上颠覆传统货币,更多是技术上的一种改进,但这种改进不可忽视。在利用央行数字货币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可在以下几方面发力。首先,要逐步开展数字人民币的跨境支付试验,争取在货币数字化中占据先发优势。其次,要建立并优化央行数字货币的跨境支付系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注重基础技术研究,将数字人民币系统接入可广泛互联互通的跨境支付系统。再次,要持续加强关于数字人民币的技术创新研究,尤其注重智能化和匿名性方面的创新。最后,要着重开展央行数字货币国际技术标准和监管标准的协调,继续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研发,并在跨境合作中不断完善兼顾各国监管要求的方案。此外,要在技术和监管标准制定中争取话语权,为数字人民币跨境使用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