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权益礼包,开户即送

新年里,说一下节后,股民最容易犯的一些问题。这个非常重要,因为节后市场机会大概率是会有很多的,但是如果一些常见问题老是出现,即便机会再多也看不到,那就白搭了。

最近很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思维定式,行为金融学里称为「锚定」现象。比如但凡出现A,就一定会产生B。投资中,几乎所有的思维定式,都会害人。

一,活生生被「锚定」而死的板块

比如说,现在最瘟的板块是哪一个?估计很多朋友都能回答上来,显然就是医药板块。原因无他,就是上面散户也好、公募基金也好,都是密密麻麻的套在上面,自然是没人敢做。

当年为什么能套那么多人,根本问题就是思维定式。一句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对医药的需求会加速增长。似乎这个逻辑太,所以资金前赴后继,化学制药板块2019-2021,三年翻倍;生物制药2019-2020,两年涨145%;医疗器械板块,2019-2021,三年涨155%。

其实,当时只要看看看医保的收入的增幅,一年才7%,能付的钱增长就这么多,怎么可能支撑起股价如此巨大的涨幅?但在思维定式之下,其他问题是想都不带想的。

而现在,又有人看上医药板块了,理由就是跌多了要涨,这依旧是「锚定」。破除「锚定」的办法就是强迫自己,多看数据,尤其要扩大信息来源,比如医保收入5年37%,医药股,2019年至今涨幅普遍都在80%以上。但这还不是「底层逻辑」,还需要更多挖掘「底层逻辑」,从本源上去挖掘,比如底层交易数据。



二,看清底层交易

比如:两只震荡的股票,到底是会震荡上涨,还是震荡破位?对于这个问题,一切基本面、消息面都是被参与机构用来突破或者跌破的理由,并不是底层。真正的底层,是参与机构行动。

但又不能等到股票大涨、大跌之后才清楚参与机构的行动。那样已经来不及了。

以下图两个股票为例,它们在震荡,但一个震荡后破位,一个震荡后突破上涨。走出来之后,我们都知道震荡的时候对这两个股票,机构的态度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在当时能区分清楚吗?

而难以辨别的原因,就是机构的动作和散户、游资的交易是混在一起的,普通人用肉眼追踪每秒钟都有几十笔的成交数据,还要从中做出甄别,就是天方夜谭了。

但随着各金融模型日臻成熟及计算机算力的提升,通过对原始交易数据的收集、筛选、整理和挖掘,并通过模型进行比对后,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的特殊现象,比如「交易行为」数据,尤其是机构交易行为,因为其本身就具有连续性、规模性和重复性的特征,因此就可以揭示更多鲜为人知的交易细节。


所以说,把震荡时候的机构动作看清楚,那么就清楚震荡后的股票,到底是砸盘还是反击。

这种看机构和看走势的差异,确实是显而易见的。而大家手头股票背后的机构正在积极参与还是消极躲避?这方面,大家可以自己到应用市场,搜索并且安装「博尔系统」的手机应用,再自己观察机构动作的不同。

PS: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如果机构资金长时间参与一只股票,那么它的态度其实很明确。

如果不看好的话,会持续参与一只股票的交易吗?显然是不会的!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

想炒股,先开户!选东方财富证券,行情交易一个APP搞定>>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