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小文说了一下分析细胞需要抓住的关键词:长期、创新、风险管控、好药、差异化、临床需求。最近吧里的一些观点,有的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有的观点我是持不同意见。
观点一:细胞商业化弱。并举出齐鲁、恒瑞等对比,不可否认细胞商业化跟这些传统药企比确实弱了不少,但是需要认清一个事实,传统药企在国内耕耘了几十年,尤其在化药与中药领域,中药领域更是注重商业端,而不是产品端,这些药企在品牌、医院、患者、经销商、政府关系等都有丰富的经验积累与积淀。细胞的商业化经验才几年,安佳因21年7月上市销售,最多才3.5年啊…,细胞的安平希、安贝珠、安佳润与24年才进入医保,才刚刚1年啊,进院销售要打通的链条很多,用新的而且竞争激烈的产品、新的团队、没有太多商业化经验的细胞跟这些传统药企对比,未免找错了对手。
观点二:说细胞的管线创新力不足,管线的设计都是跟随与仿制。别忘了细胞的定位就是做best-in-class啊,细胞用主要精力做best-in-class啊,这是细胞的定位啊,每年的年报上都在提best-in-class啊,当然很多都是同样的靶点,有已上市产品或者临床研究壁细胞靠前的产品啊,这是细胞的策略啊,用细胞的策略作为细胞的缺点来反对细胞?细胞的这个定位是有原因的,“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全球销售第一的生物药大多不是first in class,往往是相同靶点又有改进的第三个甚至是第四个上市品种。例如,默克开发第一个他汀类降血脂的药物洛伐他汀,瑞士山德士公司、诺华都先后推出他汀类新药,但现在销量第一的药物却是辉瑞研制的立普妥;还有治疗关节炎的药物阿达木单抗Humira,由美国艾伯维公司销售,目前销量排名第一,也是全球第三个上市产品。” 细胞不是没能力做first-in-class,SCTB41、新冠疫苗与中和抗体、H7N9中和抗体,这些不都是吗,人家不把主要精力放在first-in-class上。原因很简单,细胞现在要稳。
再说回细胞的管线设计,在我前面提到分析细胞的关键词,其中之一是“临床需求”,细胞不在乎有多少竞争,细胞在乎的是有多少临床需求没有被满足,大的临床需求,能容得下很多家同类产品的竞争的。细胞要下沉市场,做到城乡镇村的患者都能用上好药,细胞的“产品力”是很有竞争力的。
千万别再拿细胞创新力不足来说事情了,安佳因全球产量第一、全球首款14价HPV临床、全球首个4价广普新冠疫苗、超高的毛利率…,不是制药行业的人是很难理解,在有临床需求的前提下,一个药物做到“全球第一”的难度。
观点三:老谢的人品,其实这点不敢妄论,至少没有做损害小股东权益的事,在细胞拿18万年薪,8亿永续债,23年位置较高的时候自己定增,上市时融资12亿。比创新药二哥实控人把上市公司资产贱卖给自己强太多了,比那些港股、A股、美股上市融资,公司却连续亏损的创新药公司也强不少,在这种大环境下,没有损害更多投资者权益。
投资细胞是投资成长,不要用短线投机、稳定盈利的公司、成长较慢行业等的投资理念来看,细胞具有高风险,也坚信具有高回报。
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永远前行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