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2024年8月至2025年2月)中国旅游行业呈现结构性分化与阶段性承压的特征,整体景气度受多重因素影响:
1. 行业整体承压,但分化显著
- 传统景区与中小型企业困境:
六成A股上市景区企业净利润同比下滑,如中国中免、黄山旅游等因游客量减少、成本上升导致盈利承压。张家界、曲江文旅等企业甚至因项目运营失败或坏账问题陷入亏损,部分地方文旅集团(如孟津文旅)已破产。
2024年旅游行业艰难度达62.5%(亏损+营收下滑企业占比),为近十年最艰难行业之一。
- 头部平台与新兴领域逆势增长:
携程、同程等在线平台净利润同比增长超50%,凭借“铲子效应”(为行业提供工具服务)实现盈利。冰雪游、非遗游、反向旅游等细分领域热度上升,小众目的地(如泉州、汕头)成为新增长点。
2. 消费端呈现“旺丁不旺财”特征
- 客流增长但消费疲软:
2025年春节出游人次同比增长5.9%,但人均消费仅微增1.24%,三亚等传统热门城市收入同比下降。民航票价、酒店ADR(平均房价)同比分别下降16.6%、5.4%,反映价格敏感型消费占主导。
- 消费分级与需求升级并存:
高端定制游(如南极游)订单量暴涨200%,而中低端市场则依赖低价策略(如“百元机票”)吸引客流。家庭游、亲子游占比超八成,但产品同质化导致竞争加剧。
3. 短期挑战与长期机遇并存
- 短期压力:
2025年春节后旅游市场迅速转冷,旅行社抛售舱位、酒店入住率下滑至51.7%(同比-26.8%),行业进入淡季调整期。政策落地滞后、居民收入预期不稳等因素加剧不确定性。
- 长期机遇:
文旅融合深化(如非遗游)、城市旅游崛起(如西安、成都)及智慧化转型(如电竞酒店、宠物友好型住宿)成为新增长引擎。入境游政策放宽(如免签国家扩容)预计推动国际客源增长。
总结
近半年旅游行业局部不景气,传统景区和中小型企业面临生存压力,但头部平台、新兴领域及细分市场仍具活力。行业整体处于转型阵痛期,需通过产品创新、服务提质和差异化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